理论教育 《诗经》固原之风景与战争

《诗经》固原之风景与战争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是3 000多年前,猃狁内侵,大原(固原)烽火四起,《诗经·小雅·采薇》就吟唱了发生于此的激烈战斗场面;“宣王中兴”,“薄伐猃狁,至于大原”,即周伐猃狁,大战于大原(固原),最终四夷宾服,国泰民安。《诗经·小雅·六月》对这次战争过程作了精彩的描写,并赞美了战争主帅尹吉甫的文韬武略、丰功伟绩和英雄风范。这四句诗被后人誉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

《诗经》固原之风景与战争

固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考古发现早在3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彭阳县红河、茹河流域繁衍生息,茫茫林海中的六盘山区就有人类繁衍生息(2017年宁夏彭阳姚河塬商周遗址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甲骨文,是目前中国境内商周遗址发现甲骨文最西北部的一处遗址)。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了以刀耕火种、农业生产为主要生存方式的氏族部落。考古发现,隆德、西吉、彭阳、海原和原州区都出土了大量的新石器晚期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菜园文化以及齐家文化的遗址和大量的文物。出土文物证明,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创造出了原始文明。春秋战国时期,“逐水草而迁徙”的戎族部落率先从漠北来到六盘山区、清水河畔,或放牧,或耕种,过着农业与牧业并存的生活。六盘山区丰茂的林草、湿润的气候,吸引漠北少数民族部落不断迁徙定居,逐步形成了一个有义渠戎、乌氏、焉氏、匈奴、吐蕃突厥、蒙古、鞑靼等多个民族聚居的地区,畜牧业相当发达。

3 000多年前,西周真正的君子周文王,“在河之洲”听着“关关雎鸠”,向一个锄地割麦采桑养蚕的民间女子求爱,莽莽苍苍郁郁葱葱的黄河边,留下《诗经》开篇的爱情诗篇,萦绕在这个民族每一个子孙的情感之湖里,滋润了2 000余年,依然在吟着诵着品着咂着,成了一种永恒。

也是3 000多年前,猃狁内侵,大原(固原)烽火四起,《诗经·小雅·采薇》就吟唱了发生于此的激烈战斗场面;“宣王中兴”,“薄伐猃狁,至于大原”,即周伐猃狁,大战于大原(固原),最终四夷宾服,国泰民安。《诗经·小雅·六月》对这次战争过程作了精彩的描写,并赞美了战争主帅尹吉甫的文韬武略、丰功伟绩和英雄风范。这也是固原(大原)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诗经》中。

诗经·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曰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朝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戍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第一部分的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这三章的第一句都是“采薇采薇”,以此来引起下文。诗歌的一开始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凄凉的戍边生活画面,我们仿佛看到戍卒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集野菜,一边思念着久别的家乡,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第一章开头两句写道:“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这是写春天,薇菜刚刚绽出嫩绿的芽尖;第二章写道:“采薇采薇,薇亦柔止。”这是写夏天,薇菜的叶片肥嫩。第三章则是:“采薇采薇,薇亦刚止。”这是写秋天,薇菜的叶茎将老而粗硬。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时光无情地流逝了;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归家呢?其实在诗里,诗人原是把天地四时的瞬息变化,自然生物的生死消长,都看作是生命的见证,人生的比照。因此,兴是自然予人的最朴素也最直接的感悟,其中有着体认生命的深刻之义。于是在“采薇”这样一个凝固在戍卒记忆里的姿势里,看到的不只是四季的轮回,光阴的流逝,还看到思念的成长,看到生命走向苍老的痕迹。

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豪迈和悲凉的交织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愫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猃狁实在猖狂,“岂不曰戒,猃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而这两章的色调如此的华美,那密密层层的棠棣之花,雄俊高大的战马,威风凛凛的将军,华贵的弓箭,齐整的战车,这里洋溢着一种报效国家,不惜血洒疆场的豪放情怀。而在残酷战争之中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的悲哀,以及对遥远的故乡的浓得化不开的思念,这些阴暗的色调就在这里被冲淡了。因为当自己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时候,身后有如此承载着自己的温暖思念的美丽的家园。

从手法上说,这首诗的特点还在于选择了一个最佳角度,即“在路上”,这是一条世界上最远最长的路,它如此之长,长得足以承载一场战争,长得足以装满一个人年年岁岁的思念,长得足以盛满一个人生命中的苦乐悲欣。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这四句诗被后人誉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这几句诗句里有着悲欣交集的故事,也仿佛是个人生命的寓言。是谁曾经在那个春光烂漫的春天里,在杨柳依依中送别我?而当我在大雪飘飞的时候经历九死一生返回的时候,还有谁在等我?是《木兰辞》里亲人欢迎的盛况,还是《十五从军征》里荒草萋萋的情景?别离时的春光,回归时的大雪,季节在变换,时光在流逝,我们离去,我们归来,而在来来去去里,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呢?没有答案,只有漫天的飞雪中一个被沉重的相思和焦虑烧灼的又饥又渴的征人孤独的身影,步履蹒跚地、战战兢兢地走向他不知道的未来。

这一首诗与《诗经》中的其他篇章如《邶风·击鼓》《豳风·东山》《秦风·无衣》对读,可以读出更完整的故事,更真切的生命感受。如果可以想象,这个戍卒是那位吟出“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士兵,也是那唱着昂扬的战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的士兵,同时还是那位在蒙蒙的细雨里唱着归乡的“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的士兵。那么,《小雅·采薇》的故事就更丰富了,事实上,这一首诗里的确有着太丰富的色彩,太深沉的情怀。相思之情与报国之志,豪放与苍凉如此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奏响的是真实的生命乐章。在后来的如陈陶《陇西行》,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等作品里,也能依稀地听到这首诗在时间和生命的河流里所激起的辽远而空旷的回音。

诗经·小雅·六月

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四牡騤騤,载是常服。

猃狁孔炽,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国

比物四骊,闲之维则。维此六月,既成我服。(www.daowen.com)

我服既成,于三十里。王于出征,以佐天子。

四牡修广,其大有颙。薄伐猃狁,以奏肤公。

有严有翼,共武之服。共武之服,以定王国。

猃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

织文鸟章,白旆央央。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戎车既安,如轾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

薄伐猃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

饮御诸友,炰鳖脍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译文

六月出兵奔不歇,兵车修整准备齐。四匹雄马肥又壮,人人穿起出征衣。

猃狁来势特凶猛,我方边境已告急。周王命我去征讨,保卫国家莫推辞。

四匹黑马选配好,马技娴熟守规章。正值盛夏六月天,披挂整齐上战场。

披挂整齐上战场,行军卅里赴边疆。周王命我去出征,辅佐天子保家邦。

四匹公马体高长,宽头大耳气势昂。猛烈出击讨猃狁,建立功勋威名扬。

将帅严谨兵纪强,同心协力报边防。同心协力报边防,安定国家民安康。

猃狁来势不软弱,焦获整顿备战忙。目标镐地与方地,不久就要到泾阳。

我军飞鸟旗帜扬,白色飘带鲜又亮。我军兵车有十乘,先行冲锋勇难挡。

我们兵车很安全,前后高低都稳健。四匹公马步伐齐,步伐齐整性驯良。

猛烈出击讨猃狁,进军大原敌胆丧。文武双全尹吉甫,万国效法好榜样。

宴请吉甫喜洋洋,终得天子多重赏。从那镐京回家乡,出征日子实在长。

斟满美酒敬好友,蒸鳖脍鲤佳肴香。出征酒宴还有谁?孝友张仲也在场。

赏析

此诗叙写尹吉甫北伐猃狁的战争全程。

全诗六章,前四章主要叙述这次战争的起因、时间,以及周军在主帅指挥下所作的迅速勇猛的应急反应。诗一开首,作者就以追述的口吻,铺写在忙于农事的六月里战报传来时,刀出鞘、箭上弦、人喊马嘶的紧急气氛(“栖栖”“孔炽”“用急”)。二、三章作者转向对周军训练有素、应变迅速的赞叹。以“四骊”之“维则”“修广”“其大有颙”的强健,以“我服既成”的及时,“有严有翼,共武之服”的严明及“以奏肤功”的雄心,从侧面烘托出主将的治军有方。第四章作者以对比之法,先写“猃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的凶猛来势;次写车坚马快、旌旗招展的周军先头部队“元戎十乘,以先启行”的军威。一场恶战即将开始,至此,紧张的气氛达到了顶峰。第五章作者并没有被时空逻辑的局限所束缚,凌空纵笔,接连使用了三个“既”字(“戎车既安,如轾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描写己方军队以无坚不克之凛然气势将来犯之敌击退至靠近边界的大原。很自然地从战果辉煌的喜悦之中流露出对主帅的赞美和叹服。从紧张的战斗过渡到享受胜利的平和喜悦,文势为之一变,如飞瀑落山,又如河过险滩,浩荡而雄阔。最末一章,作者由对记忆的描绘转向眼前共庆凯旋的欢宴。“来归自镐”是将记忆与眼前之事联系起来,而“我行永久”说明作者也曾随军远征,定国安邦,与有荣焉。然而自己的光荣之获得,又与主帅的领导有关,可谓自豪与赞扬俱在其中。

从审美的角度统观全诗,这种以追忆开始,以现实作结的方法,使得原本平淡的描写平添了几分回味和余韵。同时,此诗在行文的节奏上,一、二、三章铺垫蓄势,第四章拔至高潮,第五章舒放通畅,第六章归于宁静祥和,也使诗歌产生了丰富变化的节奏感、灵动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