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固原丝路风物:泾渭分明的成语及其意义

固原丝路风物:泾渭分明的成语及其意义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泾渭分明”这一成语家喻户晓,说的是在泾水、渭水相汇合处,清浊分明,分界清楚而不混,用以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也用来比喻人品的清浊,或对待同一事物表现出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经陕西而入黄河;泾河又是渭河的支流,发源于宁夏固原市泾源县。孔颖达就此条作出注疏:“泾水以有渭水清,故见泾水浊。”实际情况是泾水比渭水清,两水在陕西高陵境内合流时,清浊分得很清楚。

固原丝路风物:泾渭分明的成语及其意义

“泾渭分明”这一成语家喻户晓,说的是在泾水、渭水相汇合处,清浊分明,分界清楚而不混,用以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也用来比喻人品的清浊,或对待同一事物表现出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经陕西而入黄河;泾河又是渭河的支流,发源于宁夏固原市泾源县。二水在西安市高陵区相汇。

这里要说明的是,古人普遍以为渭水清澈、泾水混浊,这种认识的依据是来自《诗经》的原始记录和孔颖达的注疏。《诗·邶风·谷风》云:“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孔颖达就此条作出注疏:“泾水以有渭水清,故见泾水浊。”孔颖达的权威性注疏普遍误导了后人的认识。实际情况是泾水比渭水清,两水在陕西高陵境内合流时,清浊分得很清楚。对“渭清泾浊”的说法也有人产生过怀疑,如宋代诗人苏轼有“兖兖河渭浊”的提法,元代诗人曹伯启有“泾清渭浊源何异”的疑虑,但给泾水一个正身,还其历史清白已经到了清代乾隆晚年。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批阅苏轼、曹伯启诗句时,认为孔颖达注疏没有依据,遂下诏组织有关官员视察泾河、渭河源头,搞清何清何浊。当年的农历三月,视察成员一行到达位于今宁夏境内的泾河源头。时任宁夏府中卫县知县、顺天通州(今北京市通县)人胡纪谟有幸作为视察人员,参加了对泾河的全程视察和考察,并作了《泾水真源记》,为后人留下了一笔有关泾河的宝贵历史资料。

在《泾水真源记》中,胡纪谟除了对泾河源头笄头山(又名鸡头山),石龙潭头潭、二潭、三潭,以及流向、流程,与渭河汇流作了详尽记述,还重点对前人普遍认为“渭清泾浊”作了纠正。作者称:“凡泾水所历,土壤、石山俱见清,且涟漪毫无泥滓。”又言:“惟由平凉至泾州,泾汭合流处(泾河弯曲处)百四十里中,南、北、西三面山水所归,色与泾源少异,然不过微杂尘沙,须眉难鉴而已,迥非咸阳渭河之黄泥耀目者可比。”胡纪谟在此肯定地称“泾水之清经身历而始信”,否定了《谷风》所谓“泾以渭浊”的说法;遗憾“笺释家”不加调查研究,导致“咸谓泾浊渭清,承讹不易”,使泾水蒙受不白多少年。他更感叹“泾水有灵,不甘久匿其面目”,还了“汪洋千里无尘滓,不至高陵不受污”的真实面目。

泾河之有名,还在于这里曾有两个著名的传说:《魏徵斩老龙》《柳毅传书》。(www.daowen.com)

泾河与渭河交汇处——三门峡上游

《魏徵斩老龙》:据《西游记》里说,泾河老龙在行云布雨时,没有按照玉皇大帝的旨意办事,擅自改变降雨时辰和降雨数量,结果违犯了天条;玉帝盛怒之下,下旨让唐朝宰相魏徵第二天午时将老龙君斩首。泾河老龙急中生智,便托梦给唐太宗,请太宗救他一命。第二天,唐太宗把魏徵召进宫一起下棋,想以此拖住魏徵,他到时就不能去斩泾河龙王。谁料,到中午时刻魏徵却打起瞌睡来,不一会儿脸上大汗淋漓。太宗见如此情状,还拿起御扇为魏徵扇凉,想让魏徵睡得更踏实些,拖过午时,等于救下了老龙君。正扇着,只听魏徵大叫道:“杀!杀!杀!”没喊毕就醒了过来。太宗问魏徵杀什么,魏徵说:“我刚才喊杀的是泾河老龙。正当我与老龙斗得满头大汗,怎么也无法得手时,不知从哪里来了一股清风,吹得我飘然而起,我像长了翅膀一样,轻松地斩掉了老龙。”唐太宗一拍大腿说:“糟了,我帮倒忙啦!”

魏徵没伸胳膊没动腿,就这样在梦中将泾河龙王斩于老龙潭的第三潭。现在,如果从山岩上向对面望去,峭壁上有个土红色的洞,洞里渗入一线红水,传说那就是泾河龙王的血。因了魏徵梦斩泾河龙君的传说,泾河源头便有了老龙潭;因了老龙潭,山也就有了灵气。

《柳毅传书》详见后文。

泾河源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