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固原古城:丝路风物,古建筑遗迹回忆壮丽

固原古城:丝路风物,古建筑遗迹回忆壮丽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固原古城是丝绸之路宁夏段上著名的城市遗址,位于固原城内。固原古城的现存遗迹雄伟的固原古城,虽遭破坏,但通过现存的残垣断壁,仍可追忆昔日的壮丽。靖朔门固原古城墙一角固原城内的古建筑遗迹有:城隍庙,位于政府路东段,现原州区粮食局院内。楼阁为方形歇山顶式土木结构,是固原市唯一保存的城楼式歇山顶楼阁建筑。固原古城发展史略固原古城是固原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见证与载体。

固原古城是丝绸之路宁夏段上著名的城市遗址,位于固原城内。有内外两重城墙,平面呈“回”字形。内城墙周长九里三分,即4 650米,高三丈五尺,顶宽二丈二尺,底宽三丈八尺。外城墙周长十三里七分,即6 850米,高三丈六尺。内外城共开有十道城门:其中东城门三道,有名者二,曰安边、曰保宁;南城门四,有名者二,曰镇泰、曰兴德;西城门二,有名者一,曰威远;北城门一,曰靖朔。

固原古城从西汉武帝设立安定郡作为郡治开始修筑,历经十六国、北魏、北周、唐、宋、元、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的扩建、维修和加固,最终城墙外表采用砖包,形成了一座颇具规模,集政治军事文化于一体的历史名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雄伟的古城仍屹立于清水河西岸,20世纪70年代初,方遭灭顶之灾。当时为了利用城墙包砖修筑地下防空洞,加强战备,便开始拆除的残垣断壁和利用墙体作为羁押犯罪分子看守所的城之西北角。虽然古城墙遭到了严重破坏,但作为城市遗址,其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存在有突出的普遍价值。200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已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与中亚五国政府联合申报丝绸之路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捆绑申报点。

固原古城的现存遗迹

雄伟的固原古城,虽遭破坏,但通过现存的残垣断壁,仍可追忆昔日的壮丽。现存遗迹主要有:

固原内城墙体遗址,西南角一段,长约500米,高4—12米不等,处于现西湖公园内,保存状况较完整。墙体上现有松树榆树、柳树等,顶部存有民国时的砖塔一座,且有现代建筑物——凉亭。西北角一段,长约338米,高12米,处于固原市太平巷与固原市医院之间。南墙一段,长约有240米,处于固原市内后壕与小南寺巷之间。东北角一段,长约150米,处于固原民族师范后院。还有处在固原二小院内属内城的一处城墙角台,顶部有清代修建的文澜阁。

和平门

固原外城墙体遗址,外城西北角一段,长约1 000米,保存较完整,从新西院到看守所,再向东经和平门;北关路原州区林业局与武警教导队之间一段,长约150米;东关路原固原县针织厂西侧一段,长约30米;东城门一段,长约40米;东关路原固原县粮食局饲料公司后面与东红村之间一段,长约50米,2007年,由固原市政府开辟为古城墙花园,并对城墙基址进行保护性修复,呈现出基址轮廓。另外还有南河滩清水河畔东红村一段,长约300米;人民街2—27号一段,长约57米,高9米;南城路111号一段,长约42米。

靖朔门

固原古城墙一角

固原城内的古建筑遗迹有:城隍庙,位于政府路东段,现原州区粮食局院内。始建于明景泰元年,据明嘉靖《固原州志》中“创建城隍庙碑记”载:“……有安边、镇夷二门城隍,建置莫详厥初。大明景泰庚午,……乃以城池既完,非立城隍庙,……始于景泰元年(1450年)三月三日,以是年秋八月告成,俾予记之。”又据民国《固原县志·建置志》“坛坊”中载:城隍庙“同治兵燹,付之灰烬。……劝募兴修,始状厥观。第一级门前,铸铁狮二对蹲左右,右者前腿胯抱小铜猊一,土人称为铁抱铜者,……循门进第二级,中建东楼,东西钟鼓楼。第三季献殿三楹,……第四级正中为隍神寝宫”。民国年间,国民党第八战区军队占用作为粮库。从1954年始,一直被固原县粮食局占用。现存较完整的三座正殿,其中圣母宫基本保持明代建筑风格。

财神楼

财神楼 位于古代南门外过店街南端,从建筑风格看,始建于明朝。过店街是清末至建国初期固原城的繁华商业地段,光绪四年(1878年),商家为了财源兴旺,捐资重建。基座为城门洞式青砖结构,门洞南面上端砖刻“五原重关”,背面上端砖刻“天衢”“光绪四年六月穀旦,过店坊众会旧修”。楼阁为方形歇山顶式土木结构,是固原市唯一保存的城楼式歇山顶楼阁建筑。

文澜阁 位于原州区第二小学院内内城墙东南角台上,建筑风格为六边形三层檐亭式砖木结构,飞檐翘角、卷蓬复叠,是固原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之一。据史载,魁星楼由明三边总督秦纮创建于弘治十四年(1501年)。道光乙巳年(1845年),杨忠武捐俸金重建,遣僚属,庀材鸠工,衣砖甃石,金碧错杂,丹漆涂施。光绪末年,知州王学伊为“招东来紫气,起地方文脉,壮山城景色”而倡议地方乡绅并带头捐资重建。1926年书法大师于右任登阁游览,题写“瑞应须弥山,翠接文澜阁”的楹联,之后魁星楼又称“文澜阁”。

文澜阁

钟楼上的大铁钟  钟鼓楼是我国古代城威仪建筑,明代,固原作为三边总镇,建有雄伟壮观的钟楼和鼓楼,可惜毁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只留下了悬挂在钟楼上的“千古一钟”,即铸造于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的大铁钟,作为消逝的钟鼓楼的见证。钟为国家一级文物,高2.36米,口径1.7米,重量约为6吨,体形浑大,造型古朴。上铸各种图案及铭文436字,从北宋流传至今,保存完好,罕见而珍贵。据明嘉靖、万历《固原州志》中《固原镇鼓楼记》和《固原镇鼓楼记略》记载,固原钟鼓楼,“东悬鼓,西悬钟”,“其悬者又靖康时故钟焉”。在钟楼拆除时,钟由于体大量重,敲击发出洪大的声音,被作为战时警报器而免遭毁坏。后由固原博物馆收藏并建八角重檐亭,专门陈列。

固原古城发展史略

固原古城是固原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见证与载体。据考古资料,距今2.7万—3.2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固原就有人来活动。新石器时代,这里存在着一支农牧兼并、崇尚简朴、兴盛蓝纹素陶的自成体系的原始土著文化,“菜园遗址”便是典型代表。西周时,固原为“大原”之地,是西周北部疆域的边缘。春秋战国时期,固原是戎、狄等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息之地。秦人兴起后,征服、兼并或消灭了诸多戎人部落,乌氏戎就是一支,被秦惠文王兼并后遂设乌氏县进行统辖,这是固原境内最早的县级行政设置。

秦汉时期,天下一统,固原作为边陲重镇纳入了统一的版图之中,秦与汉初属北地郡管辖。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设置安定郡,辖21县,郡治高平(今固原市原州区),高平城出现,且成为安定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高平城的筑造,奠定了固原城池建制的初期格局,其内城就是从此开始修筑的,这也是固原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三国鼎立、十六国政权和南北朝的对峙中,历史进入了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阶段。十六国时,固原数民族建立的前、后赵,前、后、西秦,大夏等政权统辖。前赵时,增置朔州,并设朔州牧,以镇高平,这是历史上出现在固原的新建制。北魏时期,太延二年(公元436年)设置高平镇,被视为“国之藩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改为原州。北周时设置原州总管府,成为其政权的“霸业所基”。天和四年(公元569年)正月,新筑原州城,扩大了城的规模,原城址成为新筑城的内城,这次城池修筑,承前启后,奠定了唐宋以前原州城的格局。(www.daowen.com)

隋唐时期,固原的建置很不稳定。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郡置州县,固原时为原州。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原州又改名为平凉郡,郡治仍在平高县,同时置有原州羊牧,设大都督并尉。唐代,固原的设置有原州、原州都督府、平凉郡等。前期,政治稳定,国力昌盛,文化繁荣,对外交流畅通,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固原城也得到了发展。到唐代中后期,因为“安史之乱”,吐蕃占领了原州,“毁夷垣墉,弃之不居”。大中三年(公元849年)二月,原州收复,归治。这个阶段,固原城遭受了战争的严重破坏。

保存完整的古城墙靖朔门一角

宋时,固原地处宋与西夏交战的前沿阵地,建置的设立和城的建设主要考虑军事意义,在固原设置镇戎军,成为西北军事重镇。城的建筑形制也发生了变化,凸现军事防御,增筑了瓮城和马面。瓮城是修筑在城门外的圆形小城,俗称“月城”,主要用于掩护城门,也可诱敌深入,发挥“瓮中捉鳖”之功用。马面是城墙外从上到下附加突出的部分,主要为了增大城墙上的平面面积,有利于增加和部署守卫力量。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固原陷于金,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升镇戎军为镇戎州,对这里进行特别经营。金宣宗兴定三年(1219年)发生了大地震,固原城遭到破坏。出土于固原城墙中的“铭文方砖”和东岳山鲁班遗址中的“地震刻石”,堪称地震“双璧”,同时记载了金兴定三年六月十八日巳时发生的大地震,“镇戎墙壁、屋宇尽皆摧塌,黎民失散”。“至兴定四年四月二十一日,兴上左军民夫二万余人再行修筑,至五月十五日工毕。”说明震坏的固原城得到了及时修筑。

明清时期,是固原城的修筑顶峰,最终形成了内外两重城墙,平“回”字形建筑格局。明景泰二年(1451年)朝廷允许修筑固原城。成化六年(1470年)固原兵备道佥事杨勉整饬兵备,增筑固原城,并在南城门镇夷、东城门安边上修建铺楼。成化十年置延绥、甘肃、宁夏三边总制府于固原,总领陕西三边军务。弘治十四年(1501年),设固原镇,又称“陕西镇”,固原遂成为北方“军事防备”的“九边”重镇之一。嘉靖十九年(1540年),改总制为总督,驻节固原。清代,三边总督仍驻节固原,辖陕西、甘肃、延绥、宁夏四巡抚。固原城池新一轮的大规模修筑起始于弘治年间,弘治十五年(1502年),三边总制秦纮增筑外关城,城墙上有堞楼,城周有壕堑,周长十三里七分(6 850米),高三丈六尺(12米),设关门口,外为沟池,深阔各二丈。开有四道城门,南镇秦、北靖朔、东安边,复开西门称威远,这次修筑的外关城基本上奠定了双重城墙的形制。万历年间,固原城的规制得到进一步完善,万历二年(1574年),三边总督石茂华主持以砖甃城,即用砖石砌护墙体外表,并增筑了角楼、铺房、炮台、水沟、车道及城墙顶部外沿,加修了作战用的垛墙,还修建完善了10道城门,最终形成了名震一时的砖包城,成为当时的西北名城。清代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驻固的镇绥将军潘育龙增修固原城,并加修大小城楼二十四座”。嘉庆十六年(1811年),固原总督那彦成再次进行修缮,“役募夫近万人,用帑五万余金。……向之倾者整,圮者新。垣墉屹然,完固如初”。至此,一座经历两千多年漫长岁月逐渐修筑、完善的集政治、军事、文化于一体的城市最终定格。

固原古城突出的普遍价值

固原古城,完整性虽遭到破坏,但作为遗产,是固原历史发展、文化延续的象征和缩影,具有普遍的突出价值。

首先,固原古城城墙内外两重,平面呈“回”字形,在中国为孤例,在世界建城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且结合军事、人文、地形等独有的特征合理营建城池,体现了“壮丽”的威势。

固原城池的形成,是悠久历史发展的产物。西周宣王曾“料民于大原”,即今固原。战国秦时,置乌氏县于此。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始筑固原城,兴建之初就显示出了区域政治、交通、文化、军事的中心地位。后历经十六国、北魏、北周、唐、宋、金等朝代的不断维护与增筑,城池逐步趋于完备。至明代弘治年间设三边总制于固原,增筑外关城,基本上奠定了固原城池“回”字形格局。“治城形势如磐石,东岳辅于左,西坪翊于右,九龙槟于前,北塬拓于后,清水河襟带于东南,饮马河纡轸于西北。”“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一座形制独特、规模宏大、蔚为壮观的西北名城屹立于清水河畔,彰显了人类的创造精神。

其次,固原古城历史上的兴衰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诸多朝代更迭、军事防备、商贸发展的事实,是区域文明历史进程的折射。

西汉武帝设置安定郡后,十分重视其发展,先后6次巡察,开辟了后来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基本走向,固原作为交通重镇的历史地位初步确立。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亲征高平,征服了陇西割据势力隗嚣属下大将高峻,固原显示出了特殊地位。北魏太延二年在固原设高平镇。公元524年,六镇起义爆发,高平镇敕勒族首领胡琛起兵响应,自称高平。公元527年,万俟醜奴在高平称帝,建立政权,置百官,年号神兽,固原遂成为起义政权的首都。

唐代,是固原的多事之秋。唐初,太宗李世民亲巡固原视察马政。756年后,太子李亨率部抵原州(固原)都督府,招募军队,补充数万战马,成为平定“安史之乱”、收复长安,力挽狂澜的有功之地,也是肃宗李亨即位的策源地,固原在这一历史转折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唐代中后期,吐蕃大举入侵,原州陷入吐蕃,治所内迁,丝绸之路受阻,途经固原的通道由新灵州—西域道取代,固原在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地位受到了严重影响。

蒙元时期,成吉思汗、蒙哥、忽必烈等蒙元政权的创建者曾驻跸六盘山,且设立成吉思汗的避暑行宫,他不久病逝于此。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殒命六盘山,奠定了这里在蒙元政权时期的特殊位置。蒙哥汗、元世祖忽必烈等以六盘山为基地的军事行动,都与固原密切相关。

明代,为了军事防御,重新修筑固原城,成化十年(1474年)设三边总制府于固原,甘肃、延绥、宁夏诸镇总兵、巡抚皆听三边节制,自弘治十五年起,三边总制始为定制,足见固原事地位的重要。清代,固原处于和平环境之中,这座古城也随着清王朝的解体而在政治、军事上走到了尽头,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则永久存在。

微缩的固原古城(砖雕

再次,固原古城是丝绸之路中国境内东段北道上的咽喉重镇,又是中国北方游牧中原农耕文化的交汇之处,见证着诸多民族徙居、融合,中西文化交流的事实。

固原处于中西文化交流、中国南北文化融合的交错地带,也是戎、狄、羌、匈奴、鲜卑、羯、氐、柔然、敕勒、突厥、吐蕃、党项、蒙古等诸多少数民族徙居、融合、发展的地区。五胡十六国时,先后有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民族徙入,匈奴铁弗部落首领赫连勃勃还在此建立“大夏”政权。唐代,突厥、吐蕃入居,后来他们逐步融合于汉族或其他民族中。典型代表则是“昭武九姓”粟特人的徙居,粟特人主要居住在中亚阿姆、锡尔两河流域的索格底亚那地区,自汉代起就活跃在丝绸之路上。隋唐时期,由于原州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重镇,商业贸易发达,胡汉文化得到进一步交流,粟特人史氏家族“因宦来徙”,固原遂成为丝绸之路沿线粟特人的主要聚落点。固原西、南郊史姓家族墓地便是实证,目前共发掘史姓及其他各阶层的墓葬50余座。其中具有墓志确切记载的大型墓葬7座,6座墓葬属史姓。从中出土了一批反映中西交流和民族迁徙融合的遗物。尤其是墓地中出土的欧罗巴人骨架,把欧罗巴人地理分布的最东界从哈密地区推进到了固原地区,显现了民族的迁徙和交融,说明丝绸之路上原州人种分布的多样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宋夏之时,党项诸羌徙入固原,且数量较多,仅泾原路诸羌熟户一万零四百七十余帐。宋、夏还在原州、德顺军(今隆德县)设置榷马场,成为吐蕃、回纥、党项人进入固原境内的又一渠道,为民族融合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元代,安西王开城府的设置,促使蒙古族徙居六盘山地区。在蒙元统一过程中,东来中国的“回回”人在战争结束以后,随地入社,从事农业耕作,六盘山区就是回回军屯驻耕作的重要区域。这一时期,回回人开始定居固原。

历史上,固原是丝绸之路长(安)—凉(州)之道北路上的咽喉重镇,贡使、商贾、僧侣往来频繁、络绎不绝,诸多文化交流、宗教传播的事实就发生在这里,尤其是北朝、隋唐丝绸之路的繁荣昌盛时期,固原城周围出土的大批蜚声中外的文物便是见证,尤以北魏漆棺画、鎏金银壶、凸钉装饰玻璃碗三件国宝级文物而著称。还有绿釉乐舞扁壶、舟形杯、金银币等反映中西文化交流的中西亚器物。史料记载的波斯国为北魏洛阳献狮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高平爆发了万俟醜奴领导的人民起义,恰逢波斯使者途经高平,为洛阳献狮,被万俟醜奴截留,因此而建元神兽。这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次著名历史事件,具有重要的价值。还在大量带有或受中亚与波斯风格影响的器物,如:波斯萨珊金银币及其他制品,展现源于希腊、罗马文化艺术风格的巴克特里亚金属制品——鎏金银壶,还有来源于伊朗高原萨珊玻璃系的凸钉装饰玻璃碗,镶嵌宝石的金戒指,微雕“生命树”母题的刻有中古波斯铭文的宝石印章等,以及手握或口含金银币的葬俗,实证了沿着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兴盛和文化交流的发达。尤其是出土的史系与安氏墓志,记载了粟特人中的史系流寓原州的事实,也为丝绸之路沿线粟特人汉化和民族交流提供了实物资料,说明了隋唐间发达的中西文化交流。

随着丝路畅通,东西文化交流的宗教——佛教文化率先传入固原。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大力倡导佛教,当时少数民族建立的后赵、前秦、后秦等政权统辖今天的固原。后秦政权大力推广佛教,当时安定郡朝那县出高僧道温,先于庐山事慧远大师,后又与鸠摩罗什一起在长安共相提携,发明幽教,足见这里的佛教传播已比较普遍了。须弥山石窟的开凿,就是佛教传播的时代产物。祆教,又称拜火教,也是随着粟特人在丝绸之路的活动而传入中国北方的西亚宗教,并受到政府的保护,祆教的宗教社区由自己管理,宗教首领——萨宝向政府负责,也是政府管理祆教的移民领袖、行政官吏。后来,伊斯兰教也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蒙元时期,随着蒙古大军的西征东归,把六盘山区作为灭金攻宋的军事大本营,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民族随军进入固原,加之安西王阿难答的极力传播,伊斯兰教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