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须弥山石窟:丝绸之路上的宁夏敦煌,固原丰富的石窟和佛像造像

须弥山石窟:丝绸之路上的宁夏敦煌,固原丰富的石窟和佛像造像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位于古丝绸之路上的须弥山石窟,被誉为“宁夏敦煌”,是丝路途经固原境内的石窟造像和佛像造像的见证。须弥山,六盘山的余脉,层峦叠嶂,岩石嶙峋,曲径幽静,呈现丹霞地貌的显著特征。须弥山石窟造像须弥山第一凿须弥山最著名的是通常被称为第五窟的大佛楼大佛造像。须弥山大佛造像特征与龙门石窟的奉先寺卢舍那大佛极为相似,有着女性温柔的共同特征,这自然与武则天有关。

须弥山石窟:丝绸之路上的宁夏敦煌,固原丰富的石窟和佛像造像

位于古丝绸之路上的须弥山石窟,被誉为“宁夏敦煌”,是丝路途经固原境内的石窟造像和佛像造像的见证。须弥山,六盘山的余脉,层峦叠嶂,岩石嶙峋,曲径幽静,呈现丹霞地貌的显著特征。须弥,是佛教典籍中的专用术语,通常认为是高大无比的宝山之意,是仙山圣地、仙居住的极乐世界。历史上把石门关之侧的山称为须弥山,增加了须弥山的神秘性和浓郁的佛教色彩。宋夏时期已有须弥寨的称谓,须弥寨是因须弥山而来的。到了唐代末年,须弥山之称谓已约定俗成。明代《万历固原州志》在《重修圆光寺大佛楼记》碑文里,已直呼“须弥山”之名了。

“凿仙窟以居禅”,沿丝绸之路而来的僧侣们看到了佛光,于是须弥山石窟开凿了,可以说是丝绸之路孕育了须弥山石窟。须弥山石窟初创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和北魏,兴盛于北周和唐朝,唐朝是须弥山开凿的最后时期,也是规模最大的时期,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须弥山大佛,而且是石窟与寺院香火并行,形成了如今须弥山石窟寺院的规模。后经各代营造修葺装饰,成为固原市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遗址,其艺术成就可与山西云冈、河南龙门大型石窟造像媲美。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石窟150多座,分布在连绵两公里的8座山峰上,自南而北为大佛楼、子孙宫、圆光寺、相国寺、桃花洞、松树洼等景点,保存着造像350余尊,题记33则,壁画7处,明代石壁3通,是中国古代佛教艺术史上的一笔重要的遗产。须弥山大佛的雕成,既反映了丝绸之路带给原州经济文化的繁荣,也可以看出唐朝原州地区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的整体概貌。

须弥山石窟造像

须弥山第一凿(场景复原)

须弥山最著名的是通常被称为第五窟的大佛楼大佛造像。进入石关门,远远就能看到弥勒大佛坐像,高20.6米,占据整个山头的一大半,比云冈石窟中最大的十九窟坐像和龙门石窟的奉先寺卢舍那佛还高,光一只耳朵就两人高,一只眼睛足有一人长,是全国最大的造像之一。这尊高耸的大佛造像虽是砂岩雕凿,但造型和线条给人以泥塑一样的温和柔润。大佛身披袈裟,头流螺髻,脸如满月,双耳垂肩,仪态端庄而安详,气宇轩昂,面颊饱满而线条柔和,有着一种温柔宁静之美。须弥山大佛造像特征与龙门石窟的奉先寺卢舍那大佛极为相似,有着女性温柔的共同特征,这自然与武则天有关。它开凿于唐代大中三年(公元849年),体现了当时造像艺术的背景和审美时尚。其余几座山峰的崖面上,蜂窝般地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阁楼洞窟,在山势的起伏迂回中随地赋形,各具姿态。(www.daowen.com)

景云寺是当时著名的寺院。明代正统八年(1443年),景云寺僧绰吉汪速在旧寺基上重建佛殿廊庑,之后上秦英宗皇帝,乞望敕赐寺匾。英宗应允,遂题“圆光寺”匾。

作为全国十大石窟之一,丝绸之路和沿线的古文化景观,是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遗存,走过了1 500多年,岁月的风雨剥蚀了石窟的外表,却增加了石窟文化艺术的年轮。

须弥山石窟(场景复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