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固原丝路风物:寺口子,隋朝重要的丝绸之路北道

固原丝路风物:寺口子,隋朝重要的丝绸之路北道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寺口子,古称“石门关”,是隋朝突厥南下中原的要道,也是隋朝进击和防守突厥的重要屏障,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控制中西的交通线,在今固原北须弥山石窟之侧。这里寺沟水由西向东,斩须弥山山峰为南北两半,犹如石门,故称“石门关”,关口就在须弥山石窟附近的石门峡口。之后之所以被当地人称为“寺口子”,则来源于一个传说故事。后来人们便将此山称为“四口子”,后取谐音为“寺口子”。

寺口子,古称“石门关”,是隋朝突厥南下中原的要道,也是隋朝进击和防守突厥的重要屏障,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控制中西的交通线,在今固原须弥山石窟之侧。这里寺沟水(《水经注》称石门水,现寺口水库水)由西向东,斩须弥山山峰为南北两半,犹如石门,故称“石门关”,关口就在须弥山石窟附近的石门峡口。之后之所以被当地人称为“寺口子”,则来源于一个传说故事。

相传古时候,有人赶着一头怀了驹的驴驮着怀孕的老婆途经下山时,突然两山移动,向他们挤压过来,赶驴的人情急之下惊呼道:“哎呀,我的四口子!”过去一个庄稼汉拥有一头驴是非常不容易的,能够娶得起媳妇更是难上加难,因此,驴和未出世的驴仔、老婆和孕育的孩子,对于赶驴的人来说,如果遇难,都是致命的。怜惜生命的两座山听到赶驴人的惊叹后戛然停止了移动。后来人们便将此山称为“四口子”,后取谐音为“寺口子”。

须弥山博物馆(远景)(www.daowen.com)

石门关,隋朝即设此关,唐朝为防御吐蕃攻袭,从今固原三关口到海原高崖一带设立了著名的原州七关。这七关分别为:制胜关(今泾源县城西北2公里处)、木峡关(今原州区西南红庄乡界)、六盘关(今六盘山上)、石门关(今原州区须弥山寺口子)、石峡关(今海原县高崖乡)、木崝关(今原州城西叠叠沟)、驿藏关(今固原市海原县三河镇西苋麻河谷内)。由此可见,石门关与木峡关,是六盘山一线南北的两个关隘,因石门关又直接制约着中原与西域军事与交通,故有着“关中咽喉”之称。到宋、夏对峙时期,石门关以东筑有平夏城,仍是西夏军队进入固原的要道,宋、夏曾在这里发生过多次战争。北宋哲宗帝元符元年(1098年),在原唐石门关城址上进行了重修,石门关改称为“石门堡”,石门堡作为宋代的军事堡寨,只存在了28年,至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西夏军灭平夏城后攻破石门堡。到明朝时,在宋石门堡的基础上又进行重修,当时有一位叫杨建的指挥使守卫此城,人们便把石门堡改称为杨建堡,后来,随着沧桑岁月的流逝,石门堡几经废弃,成为牧羊人夜间圈养羊只过夜的地方,又因“杨建堡”和“羊圈堡”谐音,因此,当地人便将此处称作“羊圈堡”。据《宋史·地理志》卷八十七载:“石门堡,故石门峡东塔子觜(今羊圈堡村)。元符元年建筑,赐名。”

如今,凡是游览须弥山的游人,在大佛的侧面即可看到古石门关的雄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