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固原丝路风物:三关口,古名弹筝峡,历史重要战略要地

固原丝路风物:三关口,古名弹筝峡,历史重要战略要地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关口地处固原市泾源县境内,古名“弹筝峡”,又称“金佛峡”。沿银平公路,过了瓦亭,经10里长峡,便到三关口。颉河流至三关口,两岸峭壁陡立,河床骤窄,水流被迎面而来的峭壁岩石猛然阻挡,飞花碎玉,激起一团水雾,颉河只好侧身转向,拐了几乎一个直角,绕道而去,激越的水声,回荡在峡谷之中。三关口在历史上曾是一处重要的战略要地。

固原丝路风物:三关口,古名弹筝峡,历史重要战略要地

三关口地处固原市泾源县境内,古名“弹筝峡”,又称“金佛峡”。因此地处在西越六盘,必经六盘关;北出塞外,须过瓦亭关;南越陇山,可达制胜关:据此三关之口,故被后人称之为“三关口”。

沿银平公路,过了瓦亭,经10里长峡,便到三关口。清澈湍急的颉河进入瓦亭峡后,双峰夹峙,一水中分,山陡壁峭,西兰公路从中贯通,路面仅宽10余米,仰望山峰巍巍,岭脊树木葱茏,下视谷底险峻,急流倾泻奔驰,令人望而生畏。10里长峡,流水撞击河床,发出的声音犹如弹筝之声,故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泾水经都卢山,山路之内,常有如弹筝之声。行者闻之,歌舞而去。”又云:“一名弦歌之山,峡口水流,风吹滴崖,响如弹筝之韵,因名之。”唐《元和郡县图志》又说:“山路之中,常如弹筝之声,故行旅谓之弹筝峡。”明清以后,因在峡谷内崖壁间雕凿佛像,而又称之为金佛峡。颉河流至三关口,两岸峭壁陡立,河床骤窄,水流被迎面而来的峭壁岩石猛然阻挡,飞花碎玉,激起一团水雾,颉河只好侧身转向,拐了几乎一个直角,绕道而去,激越的水声,回荡在峡谷之中。此情此景,民国《固原县志》在绝景条目中称“弹筝峡之岩流”,为固原八景之一。在三关口的峭壁上曾有7处题记刻字,即“峭壁奔流”“泾汭分流”“山光水韵”“萧关锁钥”“控扼陇东”“山水清音”“山明水秀”这些摩崖壁刻题字,既是对三关口雄险奇绝的历史认同,也是对三关口、瓦亭一线自然风光的写照。

三关口在历史上曾是一处重要的战略要地。据史书记载,北魏始光五年(公元428年),太武帝拓跋焘遣将击夏,赫连定设伏陇山弹筝峡谷以邀之。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宇文泰在夏州,闻贺拔岳为侯莫陈悦所害,遂驰赴平凉,令杜朔周先据弹筝峡。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突厥入犯,朝廷派李艺驻军华亭县及弹筝峡以备之。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唐与吐蕃盟约,以泾州西至弹筝峡西为唐界。从此,原州(今固原)绝大部分地域正式划入吐蕃版图。弹筝峡成为唐朝的国门,诗人哀叹“西望原州胡天地”。这对于唐朝、吐蕃,以及固原都是划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吐蕃入寇华亭及连云堡,攻陷后掠人畜以万计,置之弹筝峡西。自唐代以后,这里更是辟为由长安经平凉过弹筝峡,北出塞外和通往河西走廊之要道,兵争将夺,战事不休,成为将军用武的古战场。(www.daowen.com)

泾源三关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