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探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营口市机械电子技术学校于1997年5月参与了由辽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组织实施的借鉴“双元制”经验,进行职教改革的实验。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及合作企业的大力支持,几年来,我们积累了经验,获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实验的背景
(一)实验的现实基础
我们之所以在众多的职教模式中选择“双元制”,其原因有6点:其一是,我校从1989年到1995年进行的机械专业生产实习教改实验,获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其二是,在过去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学校与企业建立了共同施教、共同管理的校企合作关系,在形式上比较接近“双元制”模式,更重要的是校长领导全校教职工有勇于探索、深化改革的精神和积极态度;其三是,“双元制”以第二产业最早在我国开始实验的。我校曾特请省劳动厅职教专家,对营口市的经济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认为振兴营口市的经济应该努力搞好第二产业,这恰好适合我校的专业;其四是,我校前几年的教学均实行“二.一”制,在培养目标上、学时上与“双元制”有相近之处;其五是,我校部分教师参加了北京中德培训中心师资班“双元制”培训,同时辽宁职教所中德双方专家几次来校对教师进行“双元制”讲学和指导,使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普遍的提高;其六是,根据我们的调查,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合资企业,或者是民营企业,都急需大量的高素质的机电专业技术工人。根据上述原因,我校确定了以《借鉴德国职教经验,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验与研究》为题目的教改实验。
(二)对“双元制”的认识
“双元制”是德国固有的传统职教教学模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战后德国经济建设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所谓“双元制”,就是指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又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双元制”既有符合德国民族传统的做法,更有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特点,“双元制”具有四大特点。
1.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施教,企业是主体
德国企业家们通过一百多年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的实践证明,自己培养出有生产经验,具备专业知识和较高操作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是提高企业自身效率和增强竞争能力,解决企业生产生存和发展这一重大问题的极其重要的手段。为此,他们把职业教育作为企业运转的组成部分,把今天的培训视为明天的效率来抓。
2.技能培训是职业教育的主旋律
实践培训是以生产为基础,进行操作技能训练的特殊教育形式。“双元制”对于这种教学形式非常重视,它不仅要求充分发挥设备、工艺、技术、信息以及培训人员的优势,还要求把实训贯穿在整个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培训合同以及教材、教法、教研中,并作为主旋律来贯彻。
3.严肃考试程序是把好质量关的关键环节
德国职业教育强调考试的严肃性,受训期间一般考两次,是在第二学年结束前举行的中间考试,旨在检查前段培训情况,作为参加结业考试的依据,此次合格者才能参加结业考试。二是结业考试,考试由行业协会负责实施,与培训的职业学校和企业脱钩。
4.双向选择,活跃劳动力市场
学员毕业后既没有留在培训企业的义务,企业也没有培训后雇佣的义务。企业择优雇佣,个人自由择业的双向选择使受训者毕业后有的继续培训和进修以谋高就,有的留在培训企业或与其他企业签定工作合同,培训中不合格的或各方面都不好的,只有失业。
二、实验的目标及原则
通过对过去的培养模式存在弊端的剖析,借鉴“双元制”的职教模式,着眼于21世纪社会对中等职业人才质量的要求,我们制定的实验目标如下。
1.经过3年的探索和实验,编写出钳工和电工的实训计划、大纲及教材,初步构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理的教学体系,以推动营口市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2.根据试点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的要求,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重点,确定培养规格。人才规格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组织教学的客观依据。人才规格的基本要素是德、智、体三个方面,可分解为五大要素。
(1)具有热爱党、热爱祖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观念,为国强民富而艰苦奋斗,献身四化,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爱岗敬业。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3)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学生要掌握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知识。
(4)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能力是完成相应岗位任务的本领。具体可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5)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自信、热情、乐观、胜不骄、败不馁,勇于克服困难,勇于承担责任。
上述各项内容,构成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其中,思想品德是前提,知识能力是核心,健康体魄是保证,以综合职业能力为重点,共同构成技工教育的人才规格。
3.探讨学生职业行为能力的形成规律
为达到上述实验目标,在实验中我们坚持两条原则。
一是整体性原则。力求学校、家庭、企业、社会教育互相配合,形成整体;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形成整体。从整体上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二是主导作用与主动精神相结合的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实验中要通过学生的内因作用,促其发展,力求做到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使学生爱学,学得主动。
三、实验的基本方法
我们首先对原教学现状进行了研究与剖析,找出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
1.培养目标太窄,不适合机械行业岗位群的需要。
2.课程体系按学科为中心的思路来设置和实际生产岗位脱节。
3.课程内容过于注重学科的系统性,有些理论过深。
4.实践教学没有形成体系,学生无法形成职业能力,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企业的需求。
(一)确定实验要素
1.确定实验班级。选择实验班的标准是,办学条件、师资水平能充分代表我校现状,实验班学生不经筛选,符合随机取样原则。根据学校的教学设施及企业的需要,确定开展实验的专业为机电专业。参加实验的班级为九七级机电班共42人。
2.编写实验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我们借鉴现有“双元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钳工、车工、电工实习教学计划。制定以培养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3.确定实验教师。为实验班配备了文化课、专业课、生产实习课教师,并在专业课教师、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班主任三方面实行“三位一体”。还从企业聘请了“厂—科室—车间—班组”为体系的兼职教师,形成校企联合教学网络。选择实验教师的条件是:专业对口,教学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热爱教育事业,愿积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有为教育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二)对实验教师实施培训(www.daowen.com)
根据德国“双元制”要求教师水平高的特点,1997年7月我校委派两名教师王宏、门爱国去沈阳丰田—金杯高级技校,参加“高级实习指导教师技能培训班”学习。虽然这期培训学校花了近万元,但学校舍得投入,他们学成归来,已为学校创造了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效益。1998年3月又选派王宏参加辽宁职教所组织的由德国专家讲授的“现代专业实践基础知识培训班”。1999年12月又有5名实验教师参加辽宁职教所组织的“教学方法培训”学习。
自实验以来,每学期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或组织实验教师集中备课。
(三)选择、编写实验教材
在坚持使用辽宁职教所统编的“双元制”教材,讲解共同规律、基本知识的同时,结合营口市机械行业生产实际和对技术工人的需求规格,及时补充一些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语文、数学采用技校统编教材,车工、钳工、电工生产实习教材借鉴技校的统编教材,初步形成了具有实验特色的教材。
(四)改善实习条件
我校从1997年9月起修建了32个工位标准钳工实习室,投资两万元。新建80平方米的电工实习室,所有设备均由我校实验教师自己设计自己制作,学校投资1万余元。机械实习室内新增了车、铣、刨、磨等设备,投资近30万元。铆焊实习车间也投入了1万余元。目前总投资金额达35万余元。所有资金全部从学校创收中支出。现在我校配备了能满足机电专业实习的车工、钳工、电工、机械、铆焊等工种的实习室、场地。为培养多能一专复合型中级技术工人,创设了必备的条件。
(五)实施实验方案
1.结合企业产品和生产工艺确定教学内容
按照企业现实和发展的人才需要,学习和借鉴德国“双元制”职教经验,实行学校与企业间的纵向合作,结合企业的产品和生产工艺,共同拟定培训本企业专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培训大纲,确定培训内容,增加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共同施教、共同管理、共同参与培训全过程。如我校与营口石油化工机械厂共同合作,对铆工、焊工、钳工、电工、车工等工种的实习,结合该厂产品——粮油机械加工工艺,制定实习教学内容、实习教学计划,企业安排素质好、技能全面的工人为师傅,并签订师徒协议,定期上实习课,并定期考核,采取成绩与奖金挂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如:营口三鑫现代办公设备有限公司,派计算机工程师,对机电专业学生每周进行两次的计算机培训。实施职教与产业密切合作,让学生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掌握新工艺、新技术、确立超前意识,激发学生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热情,使培养目标更符合企业的需要。学生在生产环境中接受实际教育和熏陶,毕业后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很快进入角色,适应并胜任岗位工作,而且他们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质量意识和竞争意识、经济意识和公关意识等方面也得到实际的锻炼。
2.加强实习管理
我们特别加强对实习教学的管理,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能力的综合素质各方面提出的要求,进行按需施教,做到学以致用,突出能力培养。教学方法上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模块叠加式教学,力求突出实践性和技艺性,将传统的课堂变成“教、学、做”相结合的课堂,做到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教学做合一。教学中既培养学生具有从事某种职业的专业技能,又培养学生较强的转岗应变能力,以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
根据各工种生产实习的教学内容和技能形成过程,我们把生产学习教学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操作技能形成阶段,以基本功训练为主。按培养目标规格确定培训要素。做法是实习生每天早7:30~7:50出早操,进行1500米的长跑和15个俯卧撑训练,旨在增加学生的体能,培养学生的耐力、韧性,使学生适应一天学习训练和今后生产劳动的需要。这一阶段主要在校内实习室进行模块教学。如钳工在锉、锯、錾削的基本功训练中教师将动作分解、发口令、喊号子,就像教做操、学武功一样,教师和学生形成教、学、做“三位一体”,迫使学生手脑并用。通过第一阶段的培训,学生可达到初级工的标准。
第二阶段是校内的基本功训练与企业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确定了相应的培训要素。这一阶段重点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培养,并开始进行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方面的训练。
学生对各项操作技能已经初步掌握了,但对各项操作技能的相互联系和要求体会还不深刻。实习教师通过各种类型零件的加工及作业,系统地有计划地把各种操作技能联系起来。学生定期回校进行训练,使学生通过正确地分析加工工艺来正确使用工卡量具,养成安全文明生产的习惯,初步具备运用学习与工作方法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产品的质量意识,并能完成部分生产任务。通过第二阶段的培训,学生基本达到了中级工的专业能力。
第三阶段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学生完全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顶岗操作,企业安排素质好、技能全面的工人为师傅,并签订师徒协议。这一阶段继续巩固学生的专业能力,重点加强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即关键能力的培养。企业是学生将来服务的地方,是一个真实的社会环境。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岗位上可接触到产品加工工艺、设备、安全、质量各种定额指标,理论应用、新技术学习、创新锻炼、岗位责任要求、各种规章制度、纪律以及各方面的人际关系等,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也会有成功和喜悦,所感受到的丰富的环境因素和所接受到的各种信息量是校园环境无法比拟的。学生按工人进行管理,企业发给学生一定的补助费,开始进行由“学生型向工人型”的过渡。
第四阶段是强化培训阶段。在最后的十周实习中,为搞好毕业定级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以技能鉴定考核规范为中心,在保证中级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实行“能者多练”的原则,进行强化技能训练。
四、实验成果和意义
(一)提高了教师素质
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教师先后参加了辽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辽宁省劳动厅、营口市教师进修学院组织的培训,更新了知识与观念,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有所提高。几年来参与实验的教师先后获国家级奖论文2篇,获省级奖论文13篇,获市级奖论文16篇。市级公开课9节,市级优秀课18节,市级优秀教案20余篇。
我们还采取教师到企业进行见习和锻炼的办法,使文化课教师了解专业知识,专业课教师掌握一种专业技能,提高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并且从企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
(二)编写了相应工种的教学计划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编写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图文并茂的车、钳、电工种的实习教学计划。
(三)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企业把学生当成自己的职工进行管理,实行定岗位、定师傅,并定期对学生进行培训,如三鑫现代办公设备有限公司对实习学生进行了《机械基础》、《机械制图》、《胶印》、《电脑》等方面的培训充分体现了校企共同施教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同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了学生的技能和思想素质。1998年7月学校举行的钳工、电工技能竞赛,实验班的42名学生全体报名参加,市劳动局培训科和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认为:该竞赛题基本达到了中级工难度,实验班学生(二年级)技能方面基本达到往届毕业生的水平。企业领导对他们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如营口钢琴集团三角琴分厂的邢厂长说:“这批学生素质好,好学钻研技术、有灵性、懂事、有礼貌。”三鑫现代办公设备有限公司的郑伟总经理说:“实验班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守纪律、钻研技术、有创新意识、责任心强,能吃苦,安心工作,比营口高职专的学生要好一些。”实习期间,实验班学生有的实习一个月就顶岗工作了,月收入在150~600元之间。
通过“双元制”教学,我校培养了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职业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四)改善办学条件
为适应教改实验的需要,几年来我校投入近35万元改善实习教学设备。改造后的钳工、电工、机械、铆焊四个实习室,完全能满足机电专业学生在校内基本训练,并有部分的生产实习走产教结合之路。我校的机械实习室、铆焊实习场开始对外承揽加工,估计每年可创收20万元。除此之外,又更新改造了微机室。还充实了其他教学设备和实验仪器。
(五)边研究边推广,注重成果转化
推广是对实验成果的重要检验,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及时把“双元制”校企合作这种模式推广到九八级机电专业和九九级机电专业以及旅游服务、电算会计专业。近几年由于企业经济不景气,就业形势严峻,普高热发展势头过快、过猛,这些因素导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一定的困难。可我校却连年超额完成招生计划,毕业生供不应求,这一现象引起了其他学校的重视。如营口建材技校、营口市轻工技校的校长亲自带领学校有关领导几次来校考察,学习我校的“校企合作‘双元制’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我校还在营口市职业教育研究会第一届学术年会上,介绍了教改实验情况和阶段成果,又在1998年10月间,营口市优化教育资源调整教育结构的调研期间,向各校介绍我校的教改经验,推广“双元制”办学模式,使营口市技工教育找到了办学方向,走出了困境。
五、结论与体会
通过实施这项实验,我们认识到应建立适应个人职业生存与发展的新观念,强化职业技能。我们职业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负责,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适应个人就业的需要,还要考虑其转业转岗的需要。这是由现阶段经济转型、就业形势严峻所决定的。所以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发展全面素质。”所谓综合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活动的能力,是与专业内容相互联系的核心能力和技能,可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①专业能力指运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综合职业能力的基础。依据教学大纲和岗位职业规范,进行跨工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及培训,即所谓“一专多能”。培养出来的人才,职业覆盖面宽,适应性强,岗位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高。②方法能力指运用学习方法和技巧,学习知识,掌握技术对工作进行计划和评价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职业活动中,需要增加的知识越来越多,知识的更新也越来越快。许多目前仍有用的知识、信息和技能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就没用了。因此加工信息的方法和学习能力比吸收知识的数量更重要。只有具有方法能力的人才能够应对这种新的挑战。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学习技能,独立学习和独立计划能力。③社会能力指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中使个人的职业行为与社会行为达到最佳结合的能力。包括协调合作交际交流能力、责任感、心理承受能力。因此,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要始终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又被称为关键能力。关键能力归纳为以下五方面:组织实施工作任务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用学习与工作方法的能力;独立性与责任意识;对外界压力的忍耐能力。
实施这项教改实验,有四点体会。
第一,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需要。
第二,领导带头,身体力行,促进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用以指导教育科研实践,这是抓好教改实验的关键。
第三,培训实验教师是搞好实验研究的核心。我校通过采取外出学习,以老带新结对子,实践磨练压担子,表彰先进树样子等措施,培养了一批研究型实验教师。
第四,各级领导正确决策,政策倾斜,亲切关怀,各级教科研部门科学设计,准确反馈,精心指导;广大实验教师勤勤恳恳,勇于探索,是实验研究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我校的教改实验虽然获得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与缺憾。比如,受条件所限,实习经费不足;实习指导教师不足,使现有教师工作量偏大;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有待提高,有些企业合作不积极,招生工作仍然有难度。
我们深知国有企业的三年好转,辽宁经济的二次创业,急需我们培养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将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努力探索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为职业教育能进一步适应企业的发展,作出我们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