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启示:职业教育实验探索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启示:职业教育实验探索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溪市第一职业中专 姜希忠德国“双元制”作为一种成功的职教模式,已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理论指导。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从产生到发展已经过了几个世纪才完善起来的,有着坚实的法律基础。德国“双元制”课程内容综合化的改革,是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和方向性措施,是为21世纪培养出全面与专业辩证统一人才的需要。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启示:职业教育实验探索

本溪市第一职业中专 姜希忠

德国“双元制”作为一种成功的职教模式,已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理论指导。在3年多的第三产业借鉴“双元制”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在现有条件下吸收和借鉴“双元制”那些“为我所用”的合理内核,结合教学实际,加以变通,应该是从事双元制模式研究和实验的职教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由于中德两国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及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德国职业教育基本属于企业主导型教育,而中国职业教育基本属于学校主导型教育。在各地区实施借鉴“双元制”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和困难,甚至也有危机。因此,在目前情况下,把德国企业主导型职业教育模式照搬过来,是行不通的。如何认识“双元制”内在的规律,来推动我们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只有深入到双元制职教模式领域,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相结合,才能真正地借鉴到有益的经验。在改革实验中,我们始终注意“双元制”经验的精神实质。即那些能够“为我所用,立足可行”的部分,如:多能一专的培养目标、全新综合性的课程结构,适时超前的教学内容、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通过比较研究、改革试点及现状评价,总结出有中国特色的职教改革经验,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来促进我国职教改革的深入发展。

(一)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的精髓

众所周知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是世界公认的比较成功的职教模式之一,它是企业与学校、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紧密结合,每一“元”都是培养一个合格职业人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从产生到发展已经过了几个世纪才完善起来的,有着坚实的法律基础。它实施的教育领域遍及中、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实用型、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1.学员具有双重身份,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一般地说,中学毕业后,青年人根据自己的兴趣志愿,选择想要学习的培训职业。培训职业和培训企业确定后,培训企业同受培训者需要签定合同,确立正式的培训关系,签定后的培训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受培训者在与企业签定培训合同后,按照义务教育法和青年劳动保护法的规定,受培训者还要到职业学校登记注册,按时到学校学习专业理论和文化课知识。这时,受培训者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企业学徒,也是学校学生。这种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教学模式,保证了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同步进行。职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在企业受训中,学员的企业化、社会化程度较高,为每一位受训者进入社会,培训了适应生存能力,同时能够接触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有师傅指导,受训者的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会不断提高,充分体现了理论指导实践并与实践紧密结合。

2.宽泛的职业基础教育和阶梯综合职业课程模式

“双元制”教学模式由广到专、由低到高的教学课程及内容的设置,为学生提高就业适应能力和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职业培训的第一年进行职业基础教育,其主要特点是在职业领域的广度上进行培训,使学生掌握全面的基础技能和知识,以期将来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第二年进行专业培训,要求受训者在若干专业方向上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开始学习某一行业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其后可随即从事职业活动,也可紧接下一阶段的更高一级培训。第三年进行专长培训,即特殊的职业专业教育,将第二年获得的专业技能向专、高、精发展。

这种教学培训模式,不仅给受训者打下扎实宽厚的基础,而且有效地增强了受训者的就业弹性,为其将来转岗的需要拓宽了适应范围。适应了社会对人才多能和多层次的需要。

3.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注重情商培养的教学方法

“双元制”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学习的过程是交流、合作、探索的过程,“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真正遵循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优化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结构,学生的非专业能力如独立工作能力、表达、评价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和现代意识,如质量意识、环保意识、竞争意识等都得到培养,学生成为了学习、工作的主动者、发现者和解决者。

“双元制”教学模式最大长处是教学面向现代化生产技术、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动手能力训练,是一个现代化、科学化、全面化、综合化的教学训练体系。

(二)借鉴“双元制”“为我所用”经验取得的收获

1.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是借鉴“双元制”教学经验的关键

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都把课程置于培养人才的重要地位。现代课程理论的观点认为,课程是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所有教育活动的总和。可见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桥梁,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必须通过课程这座桥梁才能实现。在实践中,德国“双元制”经验,给了我们这方面更多的思考与启示:

(1)围绕培养目标定位的课程设置。德国“双元制”的课程设置,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明确务实,要求具体。“双元制”培养目标定位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不仅培养未来劳动者的基本从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而且强调综合职业能力——关键能力的训练。只有这样做,当职业发生变更时,从业者所具有的重新获取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的能力依然存在。这一培养目标的定位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学生联系社会实际能形成一定的精神与创新意识、多方面的实践能力,具有比较正确的生活与发展的能力,个性与特长能得到开发与持续性的发展。

(2)围绕学习内容定位的课程设置。德国“双元制”课程内容综合化的改革,是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和方向性措施,是为21世纪培养出全面与专业辩证统一人才的需要。“双元制”的学习内容,是从职业需要出发,以学科为资源,把最必须的知识、技术重新组织加工成以专业为主线的几门专业课,建立以职业为本位的新教材体系。三产实验,把原来的16门专业课,压缩成《企业会计学》、《普通经济学》、《市场经营学》三门专业课,这样做并非对原有学科的否定,而是旨在突出职教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生活中科学、技术、生产已形成一个综合体,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融为一体。以《市场经营学》为例,既具有专业性,又具有相近职业的通用性,可以说是现代商业社会中服务和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的学科。

精减课程门类,突出职业特色,为培养目标服务,给学校以更大的自主权,融思想品德、知识技术等素质教育为一体的学习内容改革,也是“双元制”课程综合化的突出特点。

在“双元制”教材中,教学内容包括主线和非主线两部分。主线有知识、技术;非主线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样做易于改变德育空洞孤立进行说教的做法,便于塑造一个从业者的整体素质,树立了终身教育的观念。(www.daowen.com)

(3)围绕学生发展定位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要求,让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的具体方法,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结合起来,这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时空的开放性和参与的过程性的全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习方式,是“双元制”教学的显著特点。

在“双元制”试点工作中,将学生置于重心和中心的位置,让其自行设计、安排、独立实施,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共同参与研究时,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双元制”教学激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学生情商的培养,真正地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通过3年实验,我校认识到:树立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办学宗旨来培养人才,以社会实践衡量人才质量是进行课程结构和教材体系改革的思想基础和前提。解决了以3年职校教育包揽学生享用终生的问题,架起了实现培养目标的桥梁——新课程体系。

2.关注社会生活,尊重学生主体,焕发学习活力,是借鉴“双元制”教学经验的核心

经过3年的“双元制”实验,我们树立了大职业教育观。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职业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职业教育便失去了意义,职业教育要求关注生活。只有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知识,才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社会实践能力,只有建设起“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才能改革中等职业教育脱离实际教学的滞后局面。

3年的“双元制”实验,给每一位实验教师一个深刻的理性结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一种理念。“双元制”教学给我们的启示是:以崭新的教学观来透视与分析今天的课堂教学

(1)变“忽视”为“重视”,教学观念变革是关键。在3年的试点工作中,“双元制”课堂教学,重视学生全面发展,重视自我学习,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学生创造个性,重视合作、交往等行为的养成,重视学生的直接体验,这些重视正是中国传统教育里忽视的方面,为什么明知是弊端,明知有悖于素质教育,几经呼吁实施还如此缓慢,那就是由于传统的东西驾轻就熟,不愿花力气去探索新路。为了适应世界知识经济的挑战,培养21世纪的创新人才,在教学实践中帮助教师领悟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双元制”教师培训做到了),才能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一旦掌握了现代教育思想,就会焕发出极大的改革热情,结合他们的实际工作,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2)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是“双元制”实验最显著的教学效果。“双元制”教学做到了在学习过程上,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以学生思维活动和学生认识过程为主体,而不是在时间上的主体地位。真正地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当做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在课堂中,学生“动”起来——动脑、动手、动口,课堂“活”起来。学生自己收集和处理信息,这是现代社会中最基本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 “双元制”的教学模式提供了这一最具魅力的教学——创新与实践。

(3)明确教学存在的不适应性,在教改反思中要加强两个方面。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一体化时代来临,我国正面临新经济腾飞的挑战,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实现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职业教育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三)借鉴“双元制”教学模式获得的启示

在学习和借鉴“双元制”教学经验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要提高办学质量,学校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现代化专业及课程建设以及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较重要的两个方面。

1.做到审度市场需求变化,合理调整专业及课程设置

改革实验引进国外先进的现代化教育理念,这种先进的教育模式,使职业教育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现代化革命进程的加快,对专业规划提出了新的课题,一所职业学校能否长足发展,是与专业是否有生命力紧密相关的。“双元制”专业设置,体现了适应性与发展性。第一,专业设置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要相适应;第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和劳动就业结构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第三,专业设置与地区生产特点相适应,因此专业设置是由客观的需要决定的,决不是主观臆断的学校行为,学校在设置、改造专业时必须对产业结构的发展动态作出科学预测,这样才能做到人才供求平衡。

在实验中,打破中国传统三段式的单科分段式的课程模式(即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在教学内容上设置综合课程、削减课程门类、提高课程功能、拓展课程广度和深度,这种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的课程特点,既满足了职业的现实需要,也重视了职业的未来需要。

2.重视文化底蕴,培养创造能力

职业技术教育生源质量偏低,因此,在教学中过于偏重职业训练,缺乏深厚的知识根基。但随着科学的发展,要求就业者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不断学习的能力,来掌握新技术、适应职业流动的新形势。

在教学中,既要加强专业基础理论的教育,也要努力提高文化课质量,防止过早专业化、狭窄化和技能化,避免“铁路警察只管一段”的职业教育弊端,应树立为每一个学生实现终身学习服务的教育观。

创造能力是人的动力资源中最可宝贵的财富。在实践中培养创造能力是学习借鉴“双元制”的“神”。“双元制”教学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各种渠道,培养了学生吸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上的应变能力。对培养学生探索和创造精神颇有益处。

不管多么成功的教学模式都具有特定的适用背景与条件,因此在实行“拿来主义”的时候,我们应遵循鲁迅先生的“拿来”:放远眼光,运用脑髓。一切不顾国情、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照搬全盘西化的做法,是不会取得满意的效果。

在借鉴“双元制”的实验中,我们采取了边实验边推广的做法,取得了一些经验。把科学的研究与实验的创新统一起来。形成了适应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但是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仍很突出,如:对于“双元制”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企业,国内由于历史原因企业主动办学意识还很薄弱,对于政府立法问题在短时期内还难以解决,高素质的师资及相关的鉴定考核和晋升、待遇等问题仍困扰着职业教育。因此,只有根据我们的现有条件和情况,反思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年的历程,认真领会理解和运用“双元制”精神实质,才能提高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