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正在经历着国家政治与经济体制变革的严峻考验,尤其是普通中专教育更是面临着异乎寻常的生存与发展的挑战。这是由于中专教育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禁锢,一直处于招生有计划,学生毕业由国家分配工作的状态。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优势已不复存在。因此,中专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办学与市场、学校与用人单位在供需相适应的基础上,形成一种默契。学校教育改革也必须突破对传统教育体制修修补补式改良的思维定式。在保留传统教育体制合理因素的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建立崭新的职业教育体制。为此,我校在总结多年的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德国“双元制”教育这一世界上较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以求探索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专教育模式。
由于“双元制”教育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并且以学生在企业实训为主,学生得以先定位,后培养,因此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学生个人的发展均是按照企业的要求来完成的。可见这一教育模式在我国经济体制处于转型时期,在改革传统的中专教育模式,由培养“知识型”人才变为“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于是我校于1995~1999年,在辽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和德国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了“双元制”实验,初步探索出了在农业中专教育改革中实行“双元制”的具体模式,取得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一、“双元制”实验的主要做法
由于中德两国的国情不同,尤其是我国企业承担人才培养任务暂时还没有法律依据,所以在我国借鉴“双元制”决不能全盘照搬国外的做法。对此,我们本着把握实质、洋为中用、探索规律、立足可行的原则,采取取精——提炼“双元制”经验中可借鉴的因素;吸收——将“双元制”特色融入教学计划;创新——将“双元制”的精髓与我校多年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实验,探索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中等职业教育模式。我们的做法如下。
1.培训参加实验的教师,为实验打好教育思想基础
使教师理解“双元制”教育思想的内涵,并接受这种教育思想是实验获得成功的关键。因此,我们多次请德国专家来校对教师进行“双元制”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培训,真正使教师明晰“双元制”教育的实质,以及可借鉴的因素。经过学习和讨论,教师普遍对“双元制”这一教育模式予以认可。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坚持了每两周实验教师的例会制度。对实验所取得的经验进行及时总结,并随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2.立足国情,制定具有“双元制”实质的教学计划,保证学校教育与企业接轨
我们首先从按照市场及企业用人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入手,这也是我校首次按岗位需要制定的教学计划。我们从1995年4月至7月,组织人力对全省22个用人单位进行了专业人才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调查,明确了人才的具体规格。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毕业生应具备的十项专业综合能力。形成了专业实践能力项目体系,并据此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及教学计划。
在“双元制”实验之前,我校各专业教学计划一直参照国家农业部1987年颁布的全国中等农业学校指导性教学计划。这一计划不仅缺少地域性,而且存在着不足:一是受中专教育必须具备高中文化程度的思维定式影响,文化课时数较多,内容较深且面广,无专业针对性;二是课程的门数太多,而又各自强调自身的系统性及完整性,互相重复,课程间的联系需要学生学完甚至参加工作之后去领会;三是实践教学时间偏少,而且实践教学多为理论教学的验证,缺乏职业教育特色,多年来,尽管我们一直致力于实践教学的强化,但从未改变过实践教学的附属地位;四是专业课开设的时间滞后,按老三段教学,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训练。制定实验班教学计划时,我们对专业课进行综合设课,而且对文化课教学时数也进行了大幅度的削减。这样,实验班的课程设置由过去的23门,精减为4门。同时结合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实际,建立独立的并且占核心地位的实训教学体系。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由过去的1∶1变为1.9∶1。
3.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开辟校外实训基地,为实验创设“企业元”
根据国情,在我国进行“双元制”实验时,企业这“一元”,必须靠校内外实习基地来完成。我校先后4年共投入30余万元,实现了实验班实习基地机械化。1998年,又建成了110亩高科技示范区、水产养殖场、动物医院、作物育种研究所等实训场所,并增加了食用菌生产、芽菜栽培、草莓种植、淡水鱼养殖等实训项目,随后学校又开辟了地运所果园、辽北著名的蔬菜生产专业村——铁岭市凡河镇药王庙村、亚洲红酒业公司、海城市农业示范场等科研与生产单位为校外实训基地。
4.按照“双元制”实验要求和学生培养的需要,组织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彻底扭转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一是学校印刷了实验班专用教案、技能作业等材料。教师在每次教学活动中均确定出具体的行为目标。每次课的教学效果均可明确评估。
二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认识规律。实验室、田间成为专业教学的主要场所。学校以专业实验室为依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经过观察及操作,从中悟出专业理论,并能在实践中应用。
三是教师较好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教学中普遍采用角色表演、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教法。此外学校为试点班配备了录像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是增加了中期实训。过去我校各专业均是在学生临毕业前到生产单位进行实习。在试点班,我们首次进行了中期实训。一方面使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到现实的社会生产中经受检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回校学习,进一步明确方向。
五是改革了考试办法,由知识考试变为能力考试。和“双元制”教育相比,我们过去对教学质量的评估主要是依靠学期末的理论考试,也就是考查学生对知识(尤其是书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程度。为了实现以能力考核为主,我们对“双元制”实验班进行了考试办法改革。首先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我们确定了学生毕业后具备的58项专项技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逐项考核。对没有通过考核的学生重新实训,直至达到规定标准为止。并将考核的结果装入学生档案。其次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采用口答、辩论、论文和实际操作等方法进行考核,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双元制”实验的主要成果
经过四年的“双元制”实验,我们积累了较丰富的实验经验,探索出适应我国崭新经济运行体制的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培养出实用型人才的同时,也取得了教学改革的成果。
1.培养出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岗位工作能力的新型人才
在几年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借鉴“双元制”的实质,并结合我校多年的教学模式改革经验,可以探索出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新的应用型人才与我国传统的中专人才有了显著不同,既具有中专学生的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技工学生较强的技能“嵌合型”人才。这种人才具有较强的职业可塑性,不仅可以适应知识经济对劳动者的要求,也可以具有较强的择业与转岗能力。必将随着岗位工作技术含量的提高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欢迎。
一是学生知识与技能面较宽,综合能力全面提高了。与以往的园艺专业毕业生相比,“双元制”试点班的学生综合素质明显增强,主要表现如下。
(1)专业技能普遍增强。仅从实训中间考试即可发现,试点班二年级学生的专业技能已达到非试点班学生毕业时的水平。试点班学生三年级即可独立完成企业的业务工作。
(2)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更扎实。中间考试及毕业考试成绩的优秀率分别达到72.3%和82.4%,均高于往届毕业生。此外,试点班中有14人考取了沈阳农业大学函授班。
二是学生的竞争意识、创业意识、经营意识明显增强了。主要表现如下。(www.daowen.com)
(1)竞争意识增强了。在实训中,学生亲眼目睹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认识到只要有过硬的专业本领,必然会有用武之地。专业思想进一步稳定,学习积极性进一步高涨。
(2)创业意识增强了。学生就业观念明显改变了,不再局限于由国家分配工作的狭小圈子中,很多学生决心自己创业。他们拟在毕业后开办家庭农场,发展种植及养殖业,走科技致富之路。相当一部分学生边学习边开展技术服务,获得收入,补充学习费用。
(3)经营意识增强了。学生在实训中学习技术的同时,也学到了经营本领。毕业实训中有21名学生参加了企业的经营与销售活动。
由于试点班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目前已全部就业,其中25人在所实训的企业就业。
2.造就了一批优秀教师
首先是促进了教师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我校先后有40余名教师为“双元制”实验班任课。这些教师已经理解了“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实质和蕴含的教育思想,自觉地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并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思想和风格。这为学校进行CBE教学实验及开展其他教学改革项目奠定了基础。
其次是提高了教师业务素质。首先是教师知识面拓宽,能够承担综合课程的教学任务。试点班教师编写的《植物与环境》、《果疏实训》两部教材已经出版印刷。其次是教师实践能力明显提高。4年来,试点班教师发表专业论文11篇(其中有关“双元制”的论文8篇)。承担省级科研课题2项,校级科研课题3项。有2人被聘为农业企业的负责人。
3.拓宽了校企合作之路
近几年来,学校的实践教学主要依靠校内实习基地。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较少到企业实训。在“双元制”试点实验中,学校派学生到企业实训,在实训中服务,在服务中实训,密切了学校和企业的关系。目前“双元制”试点班校外实训企业已成为教师科技推广基地。而且在试点实训企业的影响下,亚洲红酒业公司、大成公司、海城农丰公司等大型企业也前来洽谈,建立校企合作联系,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条件,并接收毕业生,学校向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
三、“双元制”实验的体会
在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双元制”这一以企业的生产为核心的职业技能培训方式,的确有较大的借鉴意义,为今后教学的深层次改革,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1.校企密切合作,共同培养经济发展所急需的技术人才
企业靠学校提高生产的科技含量,实现技术改造,发展科技密集型产业。学校依靠企业开拓市场,保证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同步。当然,从目前情况看,学校仍然要担负着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而且借鉴“双元制”也必须依托校内建成的具有高于生产水平的实验实习场来完成企业应承担的主要实训任务。但是适当开辟校外企业做为实训基地,也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在目前中专教育处于低谷时期,学校按照企业的要求设置课程,由企业承担学生的实训、岗位能力的培养与考核。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似乎是中等职业学校解决招生难(其实就是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可行途径。因此,本着跳出教育办教育、跳出学校办学校的办学思路,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办学。面对办学竞争,学校不应消极地等待,而应主动适应市场,以专业委员会等形式,使之直接参与学校的管理。如企业可接纳学生实践,补充学校教育资源不足。更重要的是企业可对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提出参考意见,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符合企业的需要。正是基于这种思路,我校于2000年,先后与亚洲红酒业公司、大成公司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学校为两家企业招收定向培养专门化班。学生每年将有两个月时间到企业参加实训。并且在实训过程中,接受岗位综合素质的培养。
2.设立基础教育阶段,使人才具有适应性广、就业面宽、转岗能力强的特点
由于现代职业教育已经不再是终止性教育,受教育者一生中要经常遇到工作岗位的变化乃至职业的变化。这就需要职业教育教学计划具有宽基础的职业广谱性及弹性。学生入学后实行广谱的职业教育,二年级以后,再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专业发展情况确定专门化方向。此外,教学计划中的拓宽专业面课程也要随着市场需求有选择地开设,并且随着市场需求随时调整教学内容结构。
3.专业课实行综合课程结构,文化课根据专业需要组织教学内容
对于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打破学科体制,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新的内容体系。文体课应按专业需要,以够用、适度为原则,调整教学内容,删除偏深并与专业学习无关的教学内容。
4.教学组织要以实训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
专业教学必须以基地实训和企业实训为主,以课堂教学为补充,使教学和生产相统一,学生实训和顶岗工作相统一。在实训中,逐渐提高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在教学中,必须采用有利于学生个体发展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就农业类专业而言,教学组织还要以农时季节为顺序。
5.建立新的教学管理体制已势在必行
通过几年的“双元制”实验,我们深深感受到,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与教学运行机制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办学的要求,有些甚至成为阻碍素质教育的因素,并日益挫伤着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为此,大胆摒弃那些僵化的教学管理方法与手段已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而要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一是要真正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大家也常常说教学必须改革,一定要改,不改不行了。现在已经不是要不要改的问题,而是如何改的问题。对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有些教师缺乏明确的认识。有的教师对删减所承担的课程时数有不同意见。有的教师则在教学中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深度和广度,不情愿为职业能力的培养将课堂教学内容减少,将知识深度降下来。如不解决这些认识问题,教学改革将很难顺利进行。目前,教学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只有全体教师都明确了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才能顺利进行下一步深层次教改。在教师培训上,目前重点是进行教师的教育思想培训。而且教育思想培训,应该优先于其他方面的业务培训。只要教师教育思想切实转变了,教师其他方面的素质也会逐渐提高。
二是要改革考核办法。大家越来越感觉到,考核办法的改革已势在必行。目前中小学都在大力扭转应试教育的局面,已经不再实行百分制,并不再以一张卷定学生学习的质量。而作为职业教育的中等专业学校更应该以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考试应转移到引导提高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而不是以应试教育来束缚学生的自我学习与自我发展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改革考试办法,由单纯的笔试为主变为笔试口试、实际操作多种形式考核,并以考核能力为主;改变期末集中测试的做法,增加平时测试和学生自测;鼓励教师自创并尝试各种灵活而科学的考试方法。
三是要彻底改革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已为全体教师所接受。但真正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还要耗费教师的大量劳动。因为这不仅需要教师有极强的业务能力,而且要求教师有高超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师要善于使学生在实干中学习。
四是要彻底改革教学评价体系。近年来,在教学检查过程中,大家普遍感觉存在着一些教学管理部门例行公事,教师被动地接受检查,有些教师甚至产生厌烦情绪的问题。无可否认,我们教学检查的许多标准和办法都是和传统的教学体制相配套的,而且在规范教学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时至今日,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传统的教学评价办法与教学改革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有些甚至成为改革的限制因素。如不及时摆脱这些桎梏,显然会阻碍改革的进程。所以,必须尽快制定出新的教学质量评估办法。
总之,“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实质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结合,经过借鉴、吸收、创新的过程,一定会促进中等专业教育早日走出低谷,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