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真实践,深入探索,不断学习“双元制”
经过几年的“双元制”试点教学工作实践,我们基本完成了“双元制”模式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我校的具体办学条件充实和调整了教学计划、教学工作重点。在实施“双元制”教学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进行认真的探索,并积极努力创办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鞍山双元”培训模式。将德国的“两元”统一在“一元”之内,统一组织,统一管理,具体表现为:学校工厂化,即:将工厂的培训车间植入学校,模拟生产实际进行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化,即:理论课教学密切联系实验,将实验室作为理论教学课堂;实践教学课堂化,即:在车间的实践教学按照规范的课堂组织形式进行,如早课制度(必要的理论知识提示、操作要点、安全注意事项等)与准备、示范、模仿和总结相结合。
(一)组织机构
为了确保“双元制”实验的顺利进行,学校设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实验科)负责“双元制”实验的教学组织与实施,其中理论教师8人,实习教师10人,管理人员4人。
(二)培训目标
在学习“双元制”职教思想的前提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鞍山的企业及劳动力市场做了广泛、深入地调查,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培训目标。
1.工业电工专业
工业电工要在接受培训的基础上,能够合格地胜任电气动力技术工作。
工业电工的任务是能够装配、修理、安装、开动、保养和维修电力供应设备,以及控制、调整、传动、信号、报警和照明装置。
工业电工首先在承担保证企业内设备正常运转的工作,并且能够在装配车间按照有关规定和安全规则,依照资料说明进行独立的工作。
2.钳工专业
钳工要在接受培训的基础上能够将金属、非金属和塑料材料通过切削加工和非切削加工过程制成产品。
钳工要能够设计和检验气动、电气动和液压设备的原理图,能够安装标准组件、仪器和机器,并使其提高生产效率。钳工要能够维修和保养设备。
钳工能编制必要的工艺过程,并且独立检验产品是否达到了要求的质量,或者达到了功能的作用。
3.车工专业
车工要接受企业内切削加工实践操作的基础培训,并且能够合格地完成车、铣、镗、磨削的加工过程;能够完成数控加工并编制加工程序。
车工能够将金属、非金属和塑料通过切削规范的工艺过程加工成制品。
此外,受训者应能设计和检验气动、电气动和液压设备的原理图,以及通过销栓连接和焊接进行结合工作。
车工能够编制工艺流程,并且独立检验产品是否达到了质量要求。
(三)教学计划
1.教学时段的划分
通过认真讨论,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设备状况,学校确定了工业电工、车工、钳工三个试点培训专业,并制定了在三年职业培训学制中前两个学年为校内职业培训阶段,后一个学年为企业的职业岗位培训阶段的方案,见下图。
2.学生在校内的教学组织与安排
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时序。为了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更好地结合起来,以及考虑到教育学、心理学的因素,校内培训的两年(4个学期)时间里,以理论与实践“双周倒”形式进行,表一为一个学期内理论与实践交替的时序。
表1 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时序
其中,LL——理论课(教室或实验室);
SJ——实践课(教学车间)。
课程设置与安排具体见下表。
表2 课程设置与安排
3.学生在企业的教学组织与安排
学生在第三学年(职业岗位培训年)中被分配到将来工作的企业,根据具体岗位、具体生产任务参加生产实习。具体做法如下。
(1)学校成立生产实习科负责职业岗位培训年的学生管理工作。
(2)学校与工厂的劳资科共同成立学生生产实习领导小组,管理生产实习教学。
(3)学校根据企业的生产实际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的实习计划。
(4)由学校的实习科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负责执行该项计划。
(5)一年的学习结束后,参加市劳动局统一组织的技能鉴定考试,取得相应的毕业证书和职业技能鉴定证书。
突出特点:
(1)学生可以把在“职业基础培训年”和“职业专业培训年”中学习的基础知识,在具体岗位上得以发挥,特别能够适应相近专业不同岗位需要。
(2)学生的实习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学生毕业后即在岗位上工作,通过一年的生产实习训练,基本上可以掌握岗位所需要的生产技能,可以胜任岗位的要求。
(3)企业内的实习可以解决学校机台数量不够,实习材料缺乏的困难。
(4)通过一年的实习训练,学生可以增加对企业的了解和热爱,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总之,几年来企业内的职业岗位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也得到了各企业的大力支持。
(四)课程结构
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的总体要求,将许多专业课的教学内容集中到三门课程中,并以此作为完全、全面认识事物之间联系的先决条件,具体做法是,打破科学体系,综合设置课程,减少课程门类。将机械领域的车工、钳工的课程设置由原来的18门综合调整为7门,即:政治、语文、体育、专业理论、专业计算、专业制图、专业实践。例如专业理论包括材料技术、加工与检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电气技术、仪器仪表技术。它囊括了我国的专门工艺(《车工工艺》、《钳工工艺》等)、《机械制造工艺基础》、《金属材料》、《公差与配合》、《电工学》、《电工基础》、《电工材料》、《电机与拖动》、《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知识;专业计算包括:数学基础、加工与检测技术、传动计算、逻辑运算、电学计算。它囊括了我国的《数学》、《公差与配合》、《工程力学》、《机械基础》等学科的知识。专业制图包括:制图基础、工件图示、视图表示方法、尺寸标注、草图绘制、技术测绘、装配图、技术文件、工作计划、材料力学性能曲线、切削速度曲线等,比《机械制图》的课程内容要丰富得多。这种综合设置课程的方式很好地理顺了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为专业实践课服务的关系。
(五)实验成果
1.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毕业生分配到用人单位后,他们的突出表现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和欢迎。
学生对生产岗位的适应能力增强。经过3~6个月的实习,所有的毕业生都能独立工作,并可以顶岗跟班操作。(www.daowen.com)
学生的技术水平提高较快。由于学生在第二学年(职业专业培训年)中接受了职业专业培训,比较系统地学习了一定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同时掌握了一定的实际操作基本技能。因而来到工作岗位后,在技术方面表现出较强的接受能力,普遍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在师傅的指导下,很快掌握本岗位操作技能,技术水平快速提高,成为企业生产的骨干力量。
企业欢迎,师傅满意。由于“双元制”实验班的学生既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又培养了积极进取、不断完善自我的良好品质,因此他们来到企业后,技术水平提高得很快,能够在短时间内为企业生产发挥作用,所以受到了企业领导和工人师傅的一致好评。现在已有80%以上毕业生成为企业的生产骨干。鞍山无油空压机厂的领导表示,愿意同我校合作,继续接收我校的毕业生;鞍山锅炉厂的领导表示,我校毕业生有多少,他们接收多少,车工专业的毕业生更是供不应求。
2.教师的职教观念发生变化
“双元制”职教模式的主要特色是:校企合作以企业为主;办学方向以市场需求为主;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实践为主。这是一个以技能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我们的教师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影响,观念陈旧。但是经过几年的实验,教师的传统观念——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他们彻底转变到以实践技能为中心,以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为宗旨的轨道上来,全面适应“双元制”模式的教学要求。
3.教师的业务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通过“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实验,教师的业务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一方面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师培训;另一方面,倡导自觉地进行继续教育,教师们向着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理论教师不断补习技能操作这一课,实践教师自学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一支具有综合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基本形成。
二、全面总结,勇于剖析,不断发展“双元制”
(一)实验的回顾
纵观实验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
1.学习与探索阶段
从1993年9月至1996年6月,实验处于学习与探索阶段,对“双元制”职业教育思想有了初步认识,领会逐步加深,教学工作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教学周期,首届毕业生顺利毕业。
2.调整与提高阶段
从1996年9月至1997年8月,这一阶段在学习与探索的基础上,主要完成了“双元制”实验的组织与调整,“双元制”培训计划和大纲的修订工作、理论、实验、实践教学工作有较大程度改善和提高。
(1)组织机构调整,理顺了教师的隶属关系。
(2)将理论教师(同时承担实验教学工作)与实践教师统一到一个部门——实验科中来,为教学研究与交流提供了环境。
(3)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突出本校的特色。
经过一轮的教学实践后,我们及时地总结经验与不足,针对一些具体问题(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矛盾、各学科教学内容的衔接、协调以及实践、实验条件的限制,资金不充足等),在充分尊重、保留原计划和大纲的特色的基础上,结合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教学手段的进步,新技术的应用及我校具体办学条件,对试行教学计划和大纲做了修订。调整后有以下特点。
(1)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周的全部时间里,集中传授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保证了学生开始实习就能顺利地接受技能训练,极大地方便了后续实践教学,并为理论教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协调性。明确了专业计算、专业制图与专业理论相配合,共同为专业实践服务;专业实践与专业理论相协调,以培养出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为根本目标。
(3)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并引入到教学活动中。增加了数控技术、气动、液压、SPS控制技术的学时,增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内容。
(4)打破理论课与实验课的界限,将一些简单的、基础的专业理论内容结合到实验课教学中去,边讲理论边实验,直观、生动,变教师的“填鸭式”为学生的“吸纳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也为实训教学奠定了基础。提高了教师的思想认识、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教师经过一个周期的教学实践,加深了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理解。增强了理论课为实践课服务的意识,师资水平、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原来一门专业课,曾由多名教师分段承担教学任务,造成各学科内容不衔接或重复,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许多困难和麻烦。现在一名教师可承担专业课2学年的教学工作,教师成为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的稳定伙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了设备的使用能力和设备的利用率,开展了对外培训。
在第一阶段完成大量的教学基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完善设备的使用能力。如:设立气动、液压实验室;将可编程序控制器投入教学使用;加工电气教具组件等。
在教学的间歇时间里利用先进的实验、实习设备,分别为全国铁路系统高级技师培训班提供了短期培训,为辽宁职教所师资班提供了服务。承担鞍山市机、电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3.充实与完善阶段
1997年9月以后,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探索、调整与提高,“双元制”试点教学工作在我校取得了明显效果,教学基地已初具规模,教学经验逐步成熟。在此基础上,我们着手进行以下几项工作。
(1)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①1998年6月,完成了机械测量实验室的建设,并已发挥效用。
②1999年10月,完成了数控加工实验室的建设,并已投入使用。
(2)实验室全面对社会开放。
(3)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师培训,并利用已接受过培训的教师开展互学活动,扩大骨干教师队伍。
(4)执行修订后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完善教学体系,更加突出知识的综合性、联系性、基础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二)存在的问题
“双元制”职教模式是一个大投入、大消耗的教学模式。鉴于我校及地方财政状况,我们很难原滋原味地进行“双元制”职教模式的实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双元制”中的“两元”没有法律约束机制
我们目前实验的“双元制”是以学校为主,而不是以企业为主,因此学生校内的学习缺乏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尽管第三学年的岗位培训在企业内进行,但由于企业没有受到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企业所接受的学生培训仅仅是友情帮助而不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且受企业的经济效益、生产状况的影响极大,所以培训效果经常不尽如人意。
2.资金与设备的短缺
由于受学校经济状况的限制,消耗材料不能充足地供应,教学设备数量不足,品种不全,已经严重地制约了“双元制”职教模式的发展。培训目标很难达到。
3.教学媒体匮乏
教学媒体的缺乏已成为采用新教学模式的障碍。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有利于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它以多媒体媒介储存、处理、传递教学信息,使教学方法和形式变得灵活多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其积极性;它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及自学能力的形成;现代教学媒体的发展改变了师生的传统角色,教师的中心逐渐由学生的主体地位取代,它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4.教师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1)缺少职业经验是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存在的普遍问题,由于大多数的教师都是由大学毕业后直接到职业技术学校工作,缺少企业的职业岗位锻炼。
(2)知识结构不合理。职业学校的教师受传统的学科型的课程模式影响,其知识面窄,动手能力不强。
(3)新知识、新技术更新慢。缺乏有组织、有计划、前瞻性的教师培训,因此教师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始终处于滞后的状态。
(4)缺乏继续教育的自我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多年来接受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如何实施德国“双元制”教学,更深入地掌握其教学方法,还缺乏自觉性,理解得还不够透彻,所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及业务能力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仅仅依赖有组织的教师培训是不够的,必须强调继续教育的自我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成为普遍的行为。
(5)教学管理有待加强与完善。 “教学管理”还需进一步与“双元制”教学模式相适应。“双元制”教学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我国形成的传统的职业教学模式有着相当大的距离。因而,我们的教学管理也要必须与之相适应。认真研究如何主动地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是我们教学管理的一个课题。特别是在第三学年(职业岗位培训年)中,如何适应企业的管理体制改革,并在其过程中与企业相互配合,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培训管理体制,也是我们教学管理的一个需要解决的课题。
(6)教材的基础建设工作还需加强。几年来,从事“双元制”教学试点工作的教师,尽管根据大纲编写了不少教案,但还未形成教材。近几年来,结合我校教学的实际,进一步完善了教学计划、大纲,写了大量理论课、实践课教案。但这只是一个开端,发挥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优势,编写自己的图文并茂、具有实用价值的教材,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说这是一件长远性工作,需要在增加财力、人力的基础上,花大力气才能做好的一项工作。
尽管在“双元制”实验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我们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双元制”职教思想已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内心深处,它必将引导我们的职业技术教育走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