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辽宁省农业类专业双元制实验报告:职业教育教学的新探索

辽宁省农业类专业双元制实验报告:职业教育教学的新探索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辽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 宋海涛辽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自1995年9月以来在一所县级职业中专的农学专业、一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的园艺专业开展了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进行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验,共190名学生参加了这一实验。目前农业生产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多种经营、庭院经济为特征,并出现了规模经营的趋势。

辽宁省农业类专业双元制实验报告:职业教育教学的新探索

辽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 宋海涛

辽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自1995年9月以来在一所县级职业中专(凤城市职教中心,学制三年)的农学专业、一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铁岭农业学校,学制四年)的园艺专业开展了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进行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验,共190名学生参加了这一实验。迄今为止,农学专业的改革实验顺利地完成了一个实验周期,取得了可喜成果,园艺专业的改革实验进展顺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改革实验的目的

我们之所以选择了一所县级职业中专和一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作为农业类专业教学改革实验学校,其目的如下。

(一)探索农村职业学校,如何依据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一专多能,推动当地农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

目前,我国农业仍是以家庭经营(多种经营)为主,生产力发展水平(机械化、电气化程度)不高,规模经营刚刚起步,新技术和科研成果的推广率在大多数地区仍然较低。农业经济的发展急需大量的懂科技、会技术的从事农业生产的技术人才。我们选择一所县职教中心的农学专业作为改革实验点,就是要通过实验探索培养新型农民的途径,为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向政府提供咨询与建议。

(二)探索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的改革途径

普通中专的教学模式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是以高等专科学校为蓝本,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与生产实践相差较远,因此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完全满足生产实践的需要,如何改革普通中专的教学模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我们选择了铁岭农业学校做为实验校,旨在通过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基本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改革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学模式。

二、改革实验的主要内容

(一)改革课程结构,设置职业基础教育阶段

职业基础教育阶段时间长短根据专业不同由1年至1年半不等。在职业基础教育阶段向学生传授农业领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为什么设职业基础教育年?一是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与转岗能力。二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需求。目前农业生产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多种经营、庭院经济为特征,并出现了规模经营的趋势。这就要求从事农业生产的专业人员具有较广泛的有关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真正起到推动当地农业生产的作用。

(二)突破以学科课程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设置综合课程

学科课程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完整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适用于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是为生产一线培养实用型人才,最终日标是要形成人的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的形成是通过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来实现的。因此,突破学科体系,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综合设置课程是符合职业教育自身特征的。

在试点实验中,根据两所学校不同的培养目标,我们采取了不同的课程模式。凤城市职教中心以培养从事农业生产的技术工人为目标,在课程设置上采用了综合性课程体系。普通文化课只保留了政治语文体育,其他文化课内容融入到相应的专业课中去;专业课设置了专业理论(包括动植物生理、土壤、植物生产、动物生产、生态农业,几乎涉及到大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专业计算、农业企业管理农机技术。这样把原来10余门专业课综合为4门,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铁岭农业学校是以培养为农业生产提供咨询服务的技术员为目标,毕业后从事农业生产技术的咨询与推广工作。实际上是在农艺师与农民之间起桥梁作用,这就需要他们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娴熟的技能技巧。为达到这一目标,在课程设置上我们采用了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模式。普通文化课采用学科课程,开设政治、语文、体育、化学英语、计算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则采用综合性课程体系,压缩了过深的理论部分和次要部分,侧重于园艺生产和技术推广应用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理论,不拘泥于形式上的系统性,而是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把原来的10余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综合为园艺植物基础、专业计算、果树生产综合技术、蔬菜生产综合技术、农业机电应用、农业企业管理等6门课程,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三)强化实践教学,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1.明确实训目标,建立技能体系,并以技能体系为标准,逐项考核学生技能。

2.加大实训比例,强化学生动手能力

凤城市职教中心农学专业的理论与实践之比达到1∶1.34。铁岭农校园艺专业的理论与实践之比达到1∶1.29。

3.以农时季节为依据,组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4.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为培养学生基本生产技能创造条件

凤城职教中心投资40万元扩建学校农场,使学校农场成为学生的动物养殖、果树生产的主要实习基地。铁岭农校也投入大量资金,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实训创造了较为先进的实习条件。

5.加强与科研院所、农业企业、生产单位的联系与合作,拓展生产实训基地

凤城市职教中心与丹东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建立合作关系。农科院为农学专业试点班学生提供实训基地,同时配备经验丰富的科研人员作为实习指导教师,学生在农科院的7个部门——玉米、果树、烟草水稻、蔬菜、大豆生物技术进行轮换实习,并根据学生的兴趣有所侧重。这样既使学生熟悉了不同农作物的生产技术,又加强了某一领域的生产技能。铁岭农业学校先后开辟了辽宁省果树研究所、铁岭县凡河镇药王庙村蔬菜生产等基地,改变了以往中专生产实习较弱的状态。

此外两所学校都十分注重与生产专业户的联系,为专业户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有些试点班学生还在自己家里开辟了实验田,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与技能用于实践。

(四)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改革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

1.实验校成立了改革实验教研组,统一管理组织实验教学活动,有利于教师之间随时沟通实验情况,就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共同探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www.daowen.com)

实验中,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教学目标,采用讨论法、项目法、现场教学法等不同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彻底地改变了理论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而主要成为学生的咨询者与指导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

三、改革实验的主要成果及基本经验

几年来,经过中德双方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改革实验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及基本经验。

(一)推动了职业中专、普通中专的教学改革

几年的改革实验促进了教师的教育观念的转变,逐步培养了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这一点,铁岭农校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受传统的普通中专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改革实验初期,许多教师对以能力为本位的综合性课程体系不接受,认为降低了理论水平。因此,铁岭农校制定的最初的改革方案基本上保持着传统的模式,但随着改革实验的深入,教师们逐渐认识到职业教育应以形成职业能力为目的,应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综合设置课程。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学校加大了改革力度,1996,1997年两次重新修订改革方案。现在实施的改革方案突破了传统的普通中专的教学模式,设置了职业基础教育阶段,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打破了学科体系,实践技能培训得到了加强。凤城市职教中心从改革之初就采用了全新的职业教育模式。此外两所学校还把在实验中获得的经验应用到其他专业,带动了学校教学的整体改革。

(二)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人才

与以往职业学校毕业生相比,“双元制”实验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如下。

1.知识技能面得以拓宽

以往职业学校培训内容范围较窄,学生从入学之初就被限制在狭窄的范围内,适应能力较差。“双元制”实验突破了这种模式,设置了职业基础培训阶段,强化基础训练,以农学专业为例,学生不仅学习大田作物的生产技术,果树、保护地生产技术,还学习动物生产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这样学生毕业后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从事某一领域的农业生产,为学生择业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2.操作技能水平得到提高

“双元制”实验,精简了教学内容,将理论与实训之比由原来的1∶1提高到1∶1.3左右,强化了技能训练。凤城职教中心试点班学生在大成饲料集团实习,学生娴熟的技能水平受到企业的赞誉,并希望录用全部毕业生。

园艺专业试点班的学生经过实训中间考试表明:二年级试点班学生的技能已达到非试点班学生毕业时的水平。

3.学生的竞争意识、创业意识、经营意识明显增强。

(三)培训锻炼了一批实验教师

1.转变了教师的观念;

2.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

3.促进了教师由单一型向复合型的转变。

四、改革实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建议

(一)招生难

学生不愿意在农业类专业接受职业培训,分析其原因:一是思想观念问题,绝大多数农村学生都是想通过接受教育跳出农门,而学农业专业意味着毕业后仍要从事农业生产;二是学制过长,回报慢。许多家长认为送孩子学三年,再从事农业生产,见效太慢,不如让孩子跟自己种地,既省了学费,又增加了家庭收入。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一是加强宣传工作,逐步转变人们的择业观念。二是缩短学制。经过几年的实验表明,对农业类专业,采用两年制学校教育进行培养,就可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三是增加知识的技术含量。农村学生对农业生产的一般知识均有了解,因此学校传授的知识内容应侧重在新知识、新技术上,向学生传授农业生产领域最先进的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成为当地生产的示范户。四是当地政府应给予政策支持。在贷款、扶持项目上给予政策倾斜。

(二)师资问题

改革实验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课程结构、教学计划与大纲,到教学方法等均做了大幅度改革,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使我国传统的学科型的师资无论是在知识技能结构上,还是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均难以适应。实验中,通过辽宁职教所举办的各种培训班以及实验教师的自我进修,虽已形成一批骨干教师,但随着改革实验的深入与拓宽,还必须继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师资培训机构应根据师资队伍的现状,针对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模式对师资的总体要求开展有关教育思想、专业知识与技能、方法论与教学法方面的培训,使教师整体素质逐渐适应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二是要鼓励教师自我进修,为教师创造提高学习的机会,举办教师经验交流会。通过彼此学习,相互磋商,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三)实习基地问题

校内实习基地的规模与技术水平尚不能完全适应实验的需求,有些实习内容难以完成。校外实习基地不稳定,多以农户为主,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经营项目单一。如何建立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一要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使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能在校内完成,二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拓展校外实训基地。既要加强与科研院所的联系,学习农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开阔学生的眼界;也要加强与国营及私营农业企业的联系,使学生了解熟悉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与管理过程;还要加强与专业户及一般农户的联系,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农业生产,指导实践。

总之,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采取双元合作、技能为主的原则。其课程计划、培训内容和教学手段均规范、实用。这就为培养符合生产第一线实际需求的技术工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学习推广“双元制”经验,不能照抄照搬,而应取其精华,学习实质,结合中国的实际形成中国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