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
2011年,教育部把“加强重点专业和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列为该年的工作要点。在教育部重点支持建设的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文件中,要求示范中心以提升高等学校中青年教师和基础课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为重点,完善教师教学发展机制,推进教师培训、教学咨询、教学改革、质量评价等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主要工作包括:
①开展教师培训
面向学校全体教师,重点是中青年教师、基础课教师和研究生助教开展培训,促进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掌握必要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能力。
②开展教学咨询服务
面向学校全体教师,重点是新进教师、中青年教师和公共基础课教师提供教学咨询服务,满足本校特色化人才培养和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的需要。
③开展教学改革研究
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着重研究公共基础课和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创新;促进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策略与技巧,提高教学能力;推动营造重视和研究教学的氛围,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文化;推广教学改革实践经验和成果,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提高。
④开展教学质量评估
会同校内有关部门,加强对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考核、检查、评估和交流,确保教学改革卓有成效、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⑤提供优质教学资源
会聚本校教学名师、优秀教师等高水平师资,集成校内优质教学资源,形成共享机制,为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实施全方位服务。
⑥引领辐射作用
承担促进区域内高校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的相关任务,组织区域内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管理人员培训;开展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实践研究;组织开展全国或区域内高校公共基础课骨干教师培训工作;为区域内高校开展师资培训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和特色专业办学经验,发挥“中心”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
(2)建立规范与制度
①招聘考核制度
根据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建立专任教师的招聘考核制度,遴选具备教学特质的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②岗前培训制度
根据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建立教师岗前培训制度,促使新上岗教师全面掌握教学知识体系,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奠定扎实的基础。
③教学能力评价标准
根据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建立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标准。
④岗位退出机制
根据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建立健全教师岗位退出机制,不符合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教师可以退出转移到其他工作岗位。
⑤建立教学档案数据库
由教师在网上填写,学院审核,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教学文档;教师研究成果;教师进修、培训经历等数据,通过这些学校教学活动的真实记录汇总而成的大数据和大样本,可以协助管理部门了解本校教师教学能力,为教学能力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在此基础上,分析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需求分析,制订恰当的发展计划。
⑥制定评价评估标准
建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性评价、教学质量评估等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制度的确立,可以为教师提供开展自我评价和自我监控的依据,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准确定位和发现弱点,制定个性化培养目标和计划,实现自我发展,以评促教。
⑦健全激励制度
健全激励制度鼓励和引导教师投入教学。应该从国家及省的更高层面实施激励措施,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把教师的精力集中到人才培养上。进一步完善教师评价制度,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主要内容,引导教师加大“教学性投入”,努力营造教师以教为本、以教为荣的育人氛围。
(3)建立导师制和团队制
发挥导师制和团队制的传、帮、带作用,建立学习共同体,提升教师教学知识和技能。导师制和团队制的传、帮、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参与课程文本编写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形成四类文本,即现成文本、教案文本、课堂文本和教后文本。教师通过参与编写课程标准、课程大纲、教材、教学日历、教学设计方案、教案、PPT 电子演示文稿等现成文本和教案文本,更好地领悟课程。
②建立相互听课制度
教师通过担任助教、听课等方式直接汲取导师的教学实践应用等隐性知识,获得语言表达、板书、课堂活动等课程具体实施过程形成的课堂文本信息,协同处理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和偶然事件,参与运作课程,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教学技巧。
③开展教材教法研究
参与阅卷与学生成绩评定、分析、总结,撰写教学叙事、教研论文等,综合分析积累形成教后文本。
④上岗前的强化训练(www.daowen.com)
新上岗教师需要进行试讲,试讲后进行导师和团队公开评课,暴露存在的问题,通过参加岗前培训解决部分问题,正式上课之前,继续参加试讲并参与前面的活动。
⑤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除了前面所提及的课堂观摩、示范教学、共同研习、个别化指导,还可以基于问题、基于项目等形式组织工作坊、圆桌研讨会、头脑风暴等教研活动。“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研活动实质上是为教学知识和经验的分享提供基于校本研究的对话和交流平台,创设学习共同体形成的支撑环境,促进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转换和产生。
(4)建立以赛促教机制
教学竞赛是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竞赛的高要求促使教师精心设计和实施教学,通过比赛过程不同专家的点评,在观摩学习与交流过程中,达到以赛促教的目的。通过这些教学竞赛,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①切实提高参赛教师的教学能力。
②积累一批优质的模范和示例,供其他教师学习。
③通过比赛制定一系列的标准和评价量表,有助于引起地方院校和学科教师的关注,以大赛的标准规范和优化教学行为。
④形成公平、合理的高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
(5)建立教、研互助模式
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一直被认为是高等学校的三大功能,教学处于“基本功能”的位置,在此基础上的提升成就了科研与社会服务功能;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服务,和谐统一。教学即科研,科研即教学,科研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延伸,使教师能以科学研究的视角和严谨态度对待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师需要关注学科领域的前沿信息,掌握科研方法,提高科研能力,把作为立足之本的教学与发展之源的科研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科研过程,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中充实科研成果,保持课程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以科研促进教学和人才培养。
(6)建立教学反思机制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考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教学反思需要考虑到其广度和深度。广度上主要包括对课堂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效果、教学改革等)、学生发展(成绩、兴趣、能力、学习方法、心理和人格、师生关系等)和教师发展(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人格魅力、教学提升等)的反思。深度上从行为,到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到从站在社会意识形态上审视,从技术上升到理论分析,从思考到行动研究的实践,是一个自发性的逐步发展的过程。教学案例、叙事研究和行动研究是依赖于教学反思作为其主要介入手段的教育研究方法,并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①教学案例和叙事研究
教学反思适合以教学案例或教育叙事的形式记录,两者均属质的研究方法,是教育行动研究的主要表现形式。
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叙事探究是校本教学反思的常用方式,立足于日常的教学实践,记录他人或自身的经历,通常以故事的形式,叙述事件发展的原因、场景、人物、过程、结局,结合结构性访谈、观察,借助于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重组模糊的感觉,使其清晰化和逻辑化,进而诠释意义,透视了教学经验获取的历程,并隐喻了叙述者可能会应用这些教学经验的决定和基于个人问题解决的方法。
两者均从教育实践出发,在一定的教学情境和背景下,针对具体的事件、存在的冲突和矛盾,进行观察、分析和反思,并叙述思考的过程和解决的过程,通过对行动的描述揭示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态度、动机等内心世界的变化以及行动背后所隐含的思想、理念和理论。教师通过叙事和案例的记录进行反思,在反思过程中深化教育教学的认识和经验,修正行动计划。
在形式上,教学案例和叙事研究均可以通过教研论文、博文的方式发表,可包括的内容有:标题、作者和单位、教学背景、存在问题、解决策略、教学过程、解决效果、学生反馈、教师反思。教师以自身或同伴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审视、深思、探究与评价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把实践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分析和总结,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②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教学反思的有效开展方法,从行动寓意实践,研究寓意理论,通过研究行动,以行动促进研究,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教师的教育研究有目的、有计划地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教育教学实践主动地进行持续的、系统的反思,通过行动研究寻找教学策略与教学效果、人才培养之间的规律,可以较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获得更高的成就感和专业价值感。
行动研究的研究主体是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其首要事情就是发现问题,行动研究的问题来自实践,特别是解决来自研究者自身的实践的问题,对于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所需要面对的教育教学问题在教育教学行动和学术研究活动中开展行动研究,提高行动的理性水平。
(7)组织能力提升专项培训
对知识时代的挑战,人类给出的答案就是变革我们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会学习和持续不断地进行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是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基础。
①设置积木式和菜单式培训内容
积木式和菜单式课程教学能力提升专项培训内容设置是指按培训内容的知识结构或能力模型的组织结构,形成系统的内容体系结构,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单元模块,从底层到高层,教师学完一个模块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他模块的学习,既保证内容的系统性,又能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
②采取先进的培训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的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培训,其培训课程和主讲教师本身应该就是一个优秀范例,能体现出教师高超的教学能力。对具有一定经验的高校教师,进行教学能力提升的实践性培训,可以从情境理论中获得充足的理论支持,设计教学情境及情境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采用“抛锚式教学”“基于问题的学习”“认知学徒制”“基于案例的推理”“基于项目的学习”“课堂学习共同体”“参与式模拟”“学业游戏空间”和“实践共同体”等情境化教学策略。这些策略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独立或结合使用,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
a.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最早起源于美国哈佛商学院,是各专业领域培训的主要方式之一。教学案例是理论与实践的纽带和中介,基于真实的教学环境。优秀的案例承载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可模仿性高;存在问题的案例可被反复剖析,产生深刻印象。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还有利于校本案例库的研发和积累。
b.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式教学把教学内容分解并设计在一个个可完成的任务中,由于任务的介入,使培训发生质的变化。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与基于活动理论的教学通常互相结合,因为任务完成需要在活动中实施,活动需要以任务为体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任务还可以是具体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c.灵活的培训实施模式
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在工作中学习的能力,较难抽出专门的时间来开展学习,因此,需要采用灵活的培训实施模式: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集中讲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网络学习与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等。
(8)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能力发展
信息化教学能力成为信息社会的基本生存手段,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管理手段、数字化学习工具和环境、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环境。信息社会,信息技术是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必需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