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能力作为教师教学专长的核心部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以及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发展,也是体现教师地位和作用的核心因素;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
(1)入职适应期的缺失
高学历和专业性是高校教师入职的重要门槛,相当部分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由综合性大学硕士或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学岗位,按照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伯林纳提出的教师教学专长发展五阶段理论,新手教师需要 3~5 年的时间才能逐渐发展成为胜任型教师。这些教师虽然具有扎实、渊博的学科专业知识储备,科研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对信息技术的接纳和使用程度高,学缘结构也渐趋合理,但由于没有经过师范生的专业师范教育培训,缺乏对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策略方法的系统学习以及在教学训练中的操练和实践;上岗后,从“受教育者”的角色直接转变为“教育者”,突出表现在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控制能力、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巧等方面有所欠缺,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认识不够到位,对教学能力的学习、运用和改进意识淡薄,教学手段和方法运用不得当或模式相对单一,过分依赖 PPT 等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教学研究能力不如科研能力突出,没有充分掌握教育研究基本方法,缺少深入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行动。
(2)生师比增加(www.daowen.com)
虽然教师数量得以大幅提升,但其增长远不如学生数量的剧增,导致生师比偏高。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266.87万人,专任教师183.30万人,普通高校生师比为18.37∶1,略超《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所规定的普通综合类本科院校生师比在18∶1与16∶1之间的要求。而且这一数据一般专指本科生教育,而教师一般还肩负着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学校还有部分专职科研工作教师,如果严格按照投入本科教学的教师核算,生师比还会增高。生师比增加至少产生两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是教学班的人数大幅增加影响教学质量;二是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下,难以领悟课程精髓,无暇顾及教学能力,甚至对教学内容不熟悉或把握不当。
(3)高校发展重心向科研偏离
钱伟长院士曾说过,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教学与科研本是相辅相成的,但目前较多的高校存在教学与科研的失衡,高校教师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科研导向氛围和奖励、职称评价机制下面临着较大的科研压力。在高校普遍存在的教师科研工作成果性要求逐日提高,科研任务和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构功能欠缺或弱化,教师终身教育体系难以构建,教学能力提升被搁置在学校和教师自身容易忽视的位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