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等教育改革:通识课程体系构建

高等教育改革:通识课程体系构建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识教育课程理念在深刻理解通识教育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新工科的要求,新工科通识教育理念可以界定为“培养面向未来的新工科人才”。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分析新工科人才的通用素质,面向未来工程师的核心素质,基于学生学习成果产出导向,构建多维融合的新工科人才能力体系,即通识知识目标,通识素质目标,通识能力体系。新工科引导性通识课程模块采用政府引领,学校主体,采用产学合作的方式,统筹共享开展引导性通识课程建设。

高等教育改革:通识课程体系构建

(1)通识教育课程理念

在深刻理解通识教育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新工科的要求,新工科通识教育理念可以界定为“培养面向未来的新工科人才”。 要培养具有深厚科学基础与广泛文化背景的学生,既是专才,亦是通才,提高他们的价值观历史眼光、认知方式、创新能力,包括工程思维、跨界整合能力、融合创新能力、互联网思维、伦理思维、国际视野等非技术能力。使学生能够提高主观能动性,自我学习,自我更新,心怀民族使命感,适应各种职业需求和产业、社会的变化,体现出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个人最高价值,成为国家栋梁、未来社会与产业的领导者。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最核心的理念是培养面向未来的新工科人才,具体为:

①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多维能力培养,新工科通识能力也应具有全面性与整体性;

②结果导向,强调新工科通识教育应是产出导向,必须制定明确的、可测量的学习产出标准;

③证据导向,要求教师在新工科通识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持续收集学生学习的证据,形成一条完整的“量变—质变”成果链。

(2)通识教育课程目标

分析新工科人才的通用素质,面向未来工程师的核心素质,基于学生学习成果产出导向,构建多维融合的新工科人才能力体系,即通识知识目标(包括人类思想、国学基础、文学艺术、历史文化、经济管理、科学技术模块化),通识素质目标(包括工程化素质、数字化素质、创新性素质等),通识能力体系(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意设计能力、知识拓展能力、技术理解能力、合作领导能力)。总之,通识教育课程的目标是以产出为导向,多维度的融合。

(3)通识教育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www.daowen.com)

设置课程模块是为了更好地增加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使各门课程共同作用、协调发展,形成课程群,有倾向性地重点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以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①新工科引导性通识课程模块

突出“新”工科发展的创新引领,服务未来工程师教育,面向互联网、智能化、数据化的新经济,开设新工科的引导性、创新性通识课程,例如数字思维、网络思维、跨界创新、信息经济等课程。新工科引导性通识课程模块采用政府引领,学校主体,采用产学合作的方式,统筹共享开展引导性通识课程建设。

②工科支撑性通识课程模块

成熟学科知识与工程教育专业结合,工程教育必需的通用能力、通识素质,落实工程认证通用标准中的通识课程支撑,例如职业道德、工程伦理、职业规划等量大面广、支撑性的核心课程。工科支撑性通识课程模块采用基于学生学习产出导向,采用校际合作的方式建设,注重共建共享,进行优选推广。

③基础性通识选修课程模块

大学生应具有的通识知识与素质,分为人类思想、国学基础、文学艺术、历史文化、经济管理、科学技术等可选课程,以已有课程的精选和校本课程的建设为主,结合经典阅读等二课堂活动,开展成人教育,培养合格的人。基础性通识选修课程模块采用在线开放课程引进和校本化通识课程建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建设,推动跨校互选和学分互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