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等教育改革: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高等教育改革: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中国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理念,确定、优化通识教育课程目标,重整、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结构,从而实现通识教育课程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达到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初心。③课程设置一致性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取向应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趋向一致,根据目标来设置课程内容,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完全融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全过程当中,提高课程体系建设的规范程度和科学程度。

(1)理论依据

①知识整体论

知识整体论支持这样一个观点,即在整体知识框架中,每个命题并不可以单独地被观察、论证、反证,一个命题与其他命题也不是毫无关系、互不相干,只有所有的命题成为集合后,才有可能整体地被经验、观察、实验等方式论证;哪怕集合中的一个命题被反证或论证错误,也不能说集合或集合中的其他命题就是错误的。克拉克认为,事物具有普遍相关性,这是整体论的最基本理论;他认为世间万物是一个关系错综复杂、相互关联的系统,亦是一个整体。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具有相互关联性。倘若有一个因素发生了变化,那么就会影响到其他因素,系统中的事物可能会重组,整个系统都有可能发生变化。故而不能把系统拆开来看,部分之和大于一个整体。

知识整体论由两个内涵支撑,一是整体主义,任何的信念必须要在信念“网”中才能得到证明;二是基础主义,强调一种学科的理论不能被自己所证明,要在其他学科中实验、论证,才有成立的意义。

②均衡论

均衡论的观点是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不可分割。这个观点主张“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牵制的,故而更加强调要通过通识教育来拓宽学生视野,给予学生充分认识世界、了解不同领域的机会和更加宽广的自我发展空间。

(2)核心素养要求

“核心素养”其实是一个外来名词,经合组织(OECD)在2003年将学生的能力素养培养归为核心素养的培养。该组织构建了一个人与工具、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核心素养框架,其具体条目包括使用工具进行互动、在不同群体中工作与自主行动三类核心素养指标。

教育界,核心素养的含义从低到高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基础知识、基础技能为指向的“双基层”,第二层次是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问题解决层”,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的技能与方法;第三层次是“学科思维层”,指向最高层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目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了解、感受、掌握、内化逐渐形成独特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观念,以及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在中国的教育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是基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主体对学生培养的要求而提出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也体现出核心素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身、齐家、治国、治学、平天下的映射。(www.daowen.com)

按照中国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理念,确定、优化通识教育课程目标,重整、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结构,从而实现通识教育课程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达到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初心。

(3)课程设计的理论要求

①课程设置多样化

通识教育课程类型的设置应尽可能做到多样化,无论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都应积极探索和开发以实践活动为主的课程设置,按照专业、年级来确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关系。

②课程设置整体性

通识教育课程结构设计应注重整体性,着眼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横向关系,协调二者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相互促进、平衡发展;关注课程体系中的纵向关系,重视新生课程与高中课程的衔接,重视课程能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

③课程设置一致性

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取向应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趋向一致,根据目标来设置课程内容,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完全融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全过程当中,提高课程体系建设的规范程度和科学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