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等教育改革: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专业建设

高等教育改革: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专业建设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促进专业建设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坚持课堂教学。编写教材要与“新工科”相结合,注重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与当地行业产业联系起来,在紧跟时代潮流的同时,与国际接轨。评价原则包括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原则、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和严格与保密原则。由全体毕业生对学校整体专业课程建设情况进行评价,通过毕业生对整个学生生涯中学习的课程、经历的课堂教学方式、学校对“新工科”相关专业的课程建设的支持力度进

高等教育改革: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专业建设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人才培养观念

①以服务学生为中心

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改变以往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制定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对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一切以促进学生成才为目标,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建立创新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提高实践环节比重,提供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拓展学生的学习场所,提供丰富的课外活动和职业岗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国际交流,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②以服务社会为中心

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摒弃以往单一、陈旧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强调多学科交叉与融合。教学内容和学生能力培养充分考虑市场需求,以培养适应产业集群和新型技术的综合性工科人才为目标,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为国家行业发展培养人才。应根据国家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更新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将行业的最新发展或者科研院所的最新研究成果吸收到教学内容中,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根据行业发展和前沿科技成果持续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国家和行业未来的发展需要。

(2)预测未来人才需求优化专业结构

①关注人才需求导向

要对政府政策、社会行业、研究院所进行深入的调研,明确用人要求;要对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趋势高度关注,了解最新研究方向和领域,明晰未来科技走向,明晰未来用人走向;要紧随国家最新的方针政策,针对产业发展培养人才,主动了解未来产业发展以及未来用人需求,解决新型工程人才紧缺的问题。

②建立专业集群

“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建设,应关注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多学科的交叉融合,通过内在关联专业的集聚,强化专业间联系,注重专业集群建设;“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建设,应满足新兴产业的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当前的产业需求和创新需求来构造专业集群,打破专业壁垒,培养符合产业岗位需求的人才。

(3)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促进专业建设

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坚持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思维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学生乐学善学品质的核心环节。在进行专业建设时应重视课堂教学的设计,通过课前引导、课时教授、课后锻炼等方式,使学生获取丰富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

坚持课内外相结合。课内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取大量的知识,课外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能力。应注重课程资源建设,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各种资源,为学生搭建课外学习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大学社团、各种比赛等课外活动,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坚持必修选修相结合。在课程选择上,除提供给学生必选课程外,还应该为学生提供广泛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课程,扩展学生的视野,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给学生更自由的发展空间,为培养综合型复合型人才创造条件。

坚持学科交叉融合。应注重不同学科课程的整合重组,将多门相似的学科合并,或将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交叉合并为一门新的课程。根据不同学科课程的特点对学科内容进行整合优化。

②完善专业课程建设

课程教材。编写教材要与“新工科”相结合,注重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与当地行业产业联系起来,在紧跟时代潮流的同时,与国际接轨。教材编写要最大限度地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最大范围地提供学科交叉融合的平台。教材内容要具有基础性、长期性和前沿性,能够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理论,让学生及时掌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所掌握的知识和理论能够在以后的终生职业生涯中长期有效。

教学环境。要营造一个善学、好学、乐学的教学环境,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要积极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就课题进行充分讨论,鼓励学生赏识学生。要打破以往的学科专业壁垒,可以经常开展文理学院联谊,整合各学院的组织结构,建立文理学院科研联盟,促进老师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文理融合改变以往单一枯燥的教学环境。

③建立专业课程评价

评价原则。评价原则包括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原则、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和严格与保密原则。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原则是指学校要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以便让教师及时改正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是指评价内容与评价过程围绕学生展开,关心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的态度与想法,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严格与保密原则是指评价过程严格规范,有专门的评价机构组织,从问题设计到问卷使用再到评价结果反馈,均遵循严格的评价标准,所设计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对评价过程与结果严格对待,评价过程中确保学生能够客观真实地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评价内容包括对学生进行评价、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和对学校整体进行评价。对学生进行评价是学生对自己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参与情况进行评价,是否掌握了相关专业的知识,是否提升了自己的综合能力,是否开阔了自己的创新思维,是否掌握了相关的职业技能;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是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针对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教学能力、教学互动和课堂氛围的评价,是否掌握了最新的学科前沿知识,是否提高了自身的教学能力,是否具备了跨学科科研能力等;对学校整体进行评价是学校是否为专业课程安排了合适的教师,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引进了前沿的课程教材,搭建了专业课程建设平台,提高了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学校的办学质量。

④专业课程评价形式

即时评价。学生可以在网站或者现实生活中随时发表自己对课程和教师的评价,还可以通过同行听课对教师的教学情况提出即时评价,学生和同行的即时评价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自己的授课情况,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期末评价。在经历了一学期的学习之后,由院系组织,针对整个学期的教学情况、教学资源和教学服务进行评价,可以让院系领导更好更全面地对一学年的课程建设进行年终总结,变革管理,加强对学生的教学服务。

毕业生评价。由全体毕业生对学校整体专业课程建设情况进行评价,通过毕业生对整个学生生涯中学习的课程、经历的课堂教学方式、学校对“新工科”相关专业的课程建设的支持力度进行评价,可以让地方高校及时发现“新工科”相关专业的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更好地完美专业课程体系。

(4)深化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教学体系

①明确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应明确实践教学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新兴制造业的再度崛起,仅仅拥有理论知识的人才已不再被社会所需要,高校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增加实践教学在专业建设中的比重。

应明确实践教学是当代大学生的迫切需要。与理论课程相比,学生更喜欢能够自主操作的实践课程,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所学习的知识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应懂得实践教学是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有效形式。实践教学活动所涉及的往往不是单一学科的知识,要完成一项实践项目往往需要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和理论,这为原本相互独立的学科建立了沟通的桥梁

②打造实践教学模块

打造基础知识模块。通过基础知识模块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基本的认知,为以后的实践学习打下基础,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基本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打造专业知识模块。通过专业知识模块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更加熟练地掌握实验技能。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加深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解决专项问题的能力。

打造综合知识模块。综合性实验需要运用到多学科的知识,在综合性实验中,学生会受到全面、系统的教育,学生通过这些综合性实验可以加强自身专业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www.daowen.com)

③建设实践教学平台

建设综合实验室平台。应建立综合性实验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性实验室应以学科交叉与融合的项目设计为主,面向高年级学生,选择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设计解决的项目,根据兴趣与特长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与研讨,利用综合实验室的各方资源,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的设计,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与综合能力。

建设创新实践平台。应设立创新实践平台,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产生新的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促进新型产业的形成。

建立协同育人平台。高校培养的人才,应满足当地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岗位的要求,在工作中,不仅要拥有创新精神,还应拥有把这种创新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而协同育人平台的建立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5)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流专业师资队伍

①提升教师队伍质量

创建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由于“新工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以及所要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和职业能力,要能够适应社会产业新技术的发展,因此要求教师具备综合能力以及跨学科科研的能力。因此,教师队伍需要由具备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实践能力和强烈创新意识的专业教师以及企业具有丰富工程技术经验的专家组成,才能够为学生讲授最前沿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从业经验,从而提升学生培养质量。

②重视双师型教师培养

促进教师知识的自我完善。随着互联网的崛起,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应主动了解学科前沿动态,通过互联网等方式积极探索“新工科”专业理论,扫除自己的知识盲区。

采用教师间的帮扶机制。选拔骨干教师并由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实行帮扶培训,针对青年教师在授课或科研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逐渐提高新建专业教师队伍质量。

聘请专家学者开设讲座。邀请对“新工科”深有研究的院士专家或企业资深技术人员开设讲座,引导和提升教师对“新工科”的认识和理解,在相互交流讨论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

给予骨干教师学习机会。选派专业中的优秀骨干教师去参与国内外“新工科”专业研讨会,不仅可以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还可将专业建设的经验带回来,为专业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鼓励专业教师进入企业参与生产实践,与企业员工一起进行项目研发,在企业中对新技术的发展有真实感受,从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专业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③激发教师内在积极性

建立教师奖励体系。通过多种教师发展基金,为教师自我深造提供资金支持,鼓励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还可以设立教学质量奖励机制,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建立研究支持机制。鼓励教师开展“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建设相关研究,为教师研究提供政策和经费支持,确保教师研究项目的顺利进行。

建立教师评价策略。根据教师的教学质量、科研成果、学生评价等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将教师的综合能力结果量化,激励教师全面提升自身实力。

(6)提高科研能力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①采用科学的科研管理

“新工科”专业建设需要多个学科专业的参与,面对新的问题需要充足的科研政策和经费的支持,而适应这种新变化必然需要更合理和更适用的新政策。面对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全新的学科专业,学校必然会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以保障科研项目的软硬件建设。因此,采用更科学的科研管理,才能够保障教师们心无旁骛地进行研究工作,进而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

②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在进行“新工科”专业建设时,建立科学的研究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到专业建设的研究中。支持教师出去参与“新工科”专业建设或者新技术研讨的科技前沿会议,利用科学的激励机制,促使教师积极参与,并在参与中获得新思想,提升研究的激情,催生更多的研究成果。

③鼓励教师服务社会

学校应加深校企合作,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针对企业需求,由企业出资金、学校出技术共同进行科研项目研发,更好地满足行业产业的需要。鼓励教师研究和解决发展实践中的科技问题,将专业的科研成果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将研究的新技术尽快应用到行业产业中去,用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

(7)注重文化引领,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

①承担文化传承的责任

在课堂中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与认识,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将“新工科”建设中的现代科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通过文化与科技的激烈碰撞,促进新事物的诞生,为社会发展增添新的发展动力。

②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

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高校自然也肩负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任。因此,应树立国际化理念,注意与国际接轨,积极吸取国际先进经验,通过取长补短,扩展专业视野,推动新建专业与世界各国在文化、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交流,更好地进行专业建设。

(8)构建专业认证评估体系,提高专业建设质量

①重视专业认证评估

应重视专业认证评估,坚持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三大基本理念,关注学生在学校中真正得到了什么,结合“新工科”的内涵要求,形成严格规范具有本土特色的认证标准体系。

②制订认证评估方案

面对“新工科”这样一个全新的学科专业,要制订相对应的认证评估方案。认证评估方案应坚持可行性、发展性、分类指导的原则。认证评估方案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能够根据国家政策和市场发展不断改进,根据组成专业中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进行不同的分类指导。

③建立认证评估机制

建立认证评估机构与市场需求长期互动的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认证评估中的作用,利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通过生源市场给予高校一定的竞争压力,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建立多方利益体相互监督与制约的认证评估机制,充分利用社会各界的力量对专业认证评估程序进行监督,确保专业认证评估体系的透明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