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高校办教育不能关起门来办教育,不能闭门造车。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加快的今天,高等教育的融合发展也将成为一种趋势,“新工科”就是在全球关系日益紧密的今天诞生的,因此,高校要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去吸收借鉴国内外高校本科专业建设的先进经验,要大胆吸收,大胆创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建设之路。
(1)国外高校本科专业建设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发达国家积极出台了各种应对策略,在高校本科专业建设上取得了许多优秀的先进经验,我国高校要从国外高校本科专业建设中汲取先进经验,促进本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①美国高校的专业建设
2018年,全球著名媒体 US News 发布了第四次全球大学排名,这次共对全球74个国家或地区的1250所大学进行了排名,在这次排名中,美国高校占据了前20名中的16个席位,哈佛大学稳居冠军宝座,前四位排名和去年无变化,分别是: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前十名中,美国大学占据了除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外的八个席位。通过排名可以看到,美国的高等教育实力强劲,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也非常高,是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强国。其中的有益经验可为我们所借鉴。
其一,专业设置具有前瞻性与适应性。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社会需求和供给多变的一个主要因素,美国高校的专业设置灵活多变,专业调整往往与社会需求有关。美国社区学院在专业设置上与社区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时刻以市场需求为核心来进行专业建设,正是因为美国社区学院与其经济发展需求相辅相成,才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社区学院会不断地根据经济发展的趋势来调整所设置的专业,使得专业结构不断发展变化,根据社区需求,及时增设适应社会需求的新专业,合并或撤掉就业形势不好的旧专业。而专业结构调整是在预见今后三年人才需求的基础上设置的,既考虑了已有专业的相对稳定和延续,又使得专业有预见性和适应性,更加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也正是由于社区学院专业设置的前瞻性和适应性,才使得毕业生们更能适应社会发展,就业率更高。
其二,专业教育重视企业和学生需求。美国高等教育十分重视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提出了“服务学习”。“服务学习(Service Learning)”是将社会服务和知识应用结合起来,通过将课程学习的内容应用于社会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并使其在关注社会和关心他人的过程中,成长为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的完整人。社区学院重视与当地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定期邀请当地龙头企业的权威人士来学院参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制,听取企业权威人士对于未来市场和岗位需求的预测,由此进行专业建设的调整以及课程内容的改变。社区学院非常重视当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会与当地企业一起对学生进行培养,注重对学生的工作态度的培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岗位专业技能,还要求学生应根据企业要求和社会需求树立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社区学院非常重视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会先让学生填写自己的就业意向,再按照就业意向分配专门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使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专门的就业指导,为自己顺利进入理想的企业打下基础。
其三,专业认证与评估机构完善。美国高等教育的成功还与其拥有完善的专业认证评估机构密切相关。高等教育专业认证制度是一种以自我评估和同行评估为基础的质量保障机制,同时也是高校自我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专业评估是由美国政府主导、教育行政部门实施的对高校的监督,这一评估制度确保了高校的办学水平,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专业认证”主要用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提高,由非政府性质的院校、专门职业和特定领域的专业人员联合,对专门职业性教学计划进行认证,判定其是否达到或超过既定的教育质量标准,保证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专业认证由认证申请、自我评估、同行评审、实地评估、复评等步骤组成,这些步骤构成一个完整的、一般为期五六年的高等教育认证轮次。规范严谨的认证程序确保了美国高等教育的专业办学质量,合理调节了专业设置,实现了国际间教育质量的互相承认。
②英国高校的专业建设
英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历史悠久,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高等教育质量名列前茅,也是世界公认的高等教育强国。英国具有多所世界名校,包括有百年历史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由高校创造的专业知识和实用技术,不仅推动着英国的经济增长,而且为国家智力和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的有益经验可为我们所借鉴。
其一,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非常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包括自主学习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就业导向的实践能力。为了应对经济社会的需求以及新兴产业的用人需求,高校大力进行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能力教育宣言”,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高等教育能力培养模式。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分发给学生一本学习指导手册,学生可以根据这本手册的指导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学校没有统编教材,学生也没有指定用书,老师只提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学习指导并告诉学生有关书籍,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一切靠自己,老师只是会对你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为了全球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掌握核心创新技术,英国高校非常重视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重视科研成果是英国高校办学的重要理念。高校认为要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就是要让学生保持求疑的态度,不断地提出新问题,不断地去追寻答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依靠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英国高校培养学生的一大特色。学校还非常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所设置的专业都与社会上的职业有关,所设置的课程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就业。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时刻变化的市场需求紧密联系起来,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一个以职业岗位需求能力为基础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以定性与定量的方式综合评测一个人能够做什么和怎么做,并非仅仅考量一个人知道了什么。以职业资格证书为依据,高等院校改变了以往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不再以硬性的考试来评定一个学生的好坏,而是在真正的工作现场进行考核,以判定学生是否符合岗位要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更好地满足了市场需求。
其二,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发展,为提高科研竞争力,在大力提高本校教师自身素质的基础上,积极引进世界各国人才,建设了一支学术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积极关注前沿问题的教师队伍。高校不仅重视教师团体的发展,从世界各国聘请优秀人才,更重视教师队伍中个人的素质培养,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专业发展包括促进个人成长,获得或提高与专业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与意识,是教师科研专业能力的发展以及教学专业能力的发展。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高校开展了多种培训计划,设立了咨询服务处,虽然不同高校计划的内容会有所不同,但是却可以看出对教师的个人关怀,培训计划可以满足教师的多种需求,促进教师的个人能力提升。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还提出了高校教师教学激励制度,设立了教学与学习发展基金、教学质量进步奖,制订了国家教学奖方案,建立了教学与学习卓越中心,有经验的教师、优秀青年教师都可以申请这些奖项。这些奖项和机构的设立,从资金上满足了教师自我提升和教学提升的需求,大大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其三,重视学科的交叉融合。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是创新的推动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高校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从以往的重文轻理逐渐向文理并重转变,从专业型人才培养向综合型人才培养转变,为使高等教育更好地发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进行了高等教育改革,调整了学科专业结构,逐渐开始重视学科交叉与融合。在课程设置上倾向于实行多学科教学的学院体制,增加大学在组织机构、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自主决定权,扩大学科领域,不再拘泥于某一具体学科,而是加强学科间的联系,新大学还废除了过窄的院系和学科,进行学科课程间的整合,开设跨学科课程。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师生交流讨论,尝试让不同学科的教师共同教授一门跨学科课程,让学生接受更全面的教育,在考试方法上试行平时作业与期终考试并重的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支持高等教育交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成立了交叉学科科学与研究评估中心,在资金方面强有力地支持了高校的学科建设,保证了高校新兴交叉学科的稳步发展。
③德国高校的专业建设
研究型大学的主要发源地就是德国。以往的德国高校更注重学术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德国高校也开始逐渐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应用与产学研的合作,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应运而生,它主要围绕地方经济社会设立专业,而且特别注重专业的应用性,不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主要按照工程或技术领域甚至工艺领域划分专业,主要为企业第一线培养既具备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其中的有益经验可为我们所借鉴。
其一,严格把关专业设置。应用技术大学设置的专业与学生未来的职业息息相关,所以对于专业的设置把关尤为严格,要经历专家和评估机构的层层论证。应用技术大学要想设置一个新专业,首先要确保符合市场需求,然后是这个专业所需要的师资、资金保障、实习实训基地等。应用技术大学开设新专业要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的专业认证,即院系要在申请专业之前准备好认证材料,经过学校专业委员会自评后,将认证材料发送给签订合同的认证机构,由认证机构预评后派送考评组进行现场评估认证,考评组通常由6人组成,包括2名其他大学的教授、2名本州之外企业的工程师、2名大学生。
其二,设置“双元制”专业。应用技术大学在进行专业设置时,非常注重专业与职业的关联性,注重专业的应用性,这类专业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给学生更好的职业指导。应用技术大学借鉴双元制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实践,不仅学习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还让学生亲自参与企业工作,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普通学生一般用7个学期完成学业,其中至少有1个学期在企业进行完整的实践学习,双元制学生一般用8—9个学期完成学业,其中至少有2—3个完整学期再加寒暑假都在企业进行培训和实践。应用技术大学设置“双元制”专业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除此之外,“双元制”专业的学生考核方式也与普通学生不同,“双元制”专业学生要接受来自学校和企业的双重考核,不仅要测试理论知识,更要测试学生的职业技能,考验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三,培养“双师型”教师。应用技术大学不仅看重教师的学术知识,更看重教师的职业能力。应用技术大学新入职的教师不仅要拥有硕士以上的专业水准,更要去到与自己的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2年的职业培训,确保自己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熟练掌握企业职业技能,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技术大学的教授除了要有博士学历以外,还要拥有5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历,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养,还要拥有实践教学的素养,只有这样才会是院校所想要的“双师型”教授。此外,在职教授每隔4年要去企业进行为期1年的实践研究,确保自己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紧跟时代的变化。
(2)国内高校本科专业建设
我国有不少高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上颇有建树,尤其是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不少高校开设了新型专业,并为“新工科”建设进行了多方的探索与实践。
①北京邮电大学的专业建设
北京邮电大学在“新工科”建设下申请开设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依靠信息与通信专业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办学特色,形成了品牌专业。支撑北邮发展壮大的专业包括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等,在通信领域的成功是多学科相互支撑发展的结果。为更好地进行“新工科”专业建设,保持自己的优势,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专业建设方面提出了“雁阵模式”。(www.daowen.com)
构筑学科建设的雁阵模式就是要充分挖掘各学科间的互补性,明确自身学科布局和发展定位,建立健全供应链、信息链和价值链,运用超常规的方式推动学科建设,实现学科专业跨越式发展。
在进行“新工科”的专业建设时,非常重视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按照“雁阵模式”来进行学科专业的规划。“雁阵模式”是相互有序的、相互支撑的,包括互相的协同发展,协同就说明学科与学科之间是交叉的,多学科相互支撑,加大学科间的联系,形成了一个大的多向发展交叉的学科群。
在进行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新工科”专业建设时,严格按照“雁阵模式”的学科建设思路,在明确主体学科的基础上,大胆拓宽专业领域,谋求学科交叉。在当今信息化同工业化相融合的时代,以国家需求为引领,加强学科间的信息共享,在突出优势学科的基础上,用超常规的举措,加大对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的建设。
②汕头大学的专业建设
汕头大学作为一所广东省属“211工程”地方高校,自2001年开始进行系统教育改革探索,学分制、CDIO工程教育、OBE结果导向一体化教育、阳光财务、年薪制等诸多改革开国内高校先河,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
在“新工科”的提出过程中提出了“新工科”的设想,在2018年新增设了8个热门专业,包括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网络与新媒体、食品安全与检测等。
EIP—CDIO培养模式是汕头大学在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基础上,基于本校和当前经济发展需求,在工程师提出的新要求上再创新的培养模式。CDIO代表构思(conceive )、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EIP代表职业道德(Ethics)、诚信(Integrity)和职业素质(Professionalism),与CDIO理念有机结合。强调做人与做事之间的联系,做事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良好品质,而只有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品质才能更好地做事,要在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对道德品质的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责任感的工程师。
对于如何更好地开展“新工科”建设,提出的建设目标就是要在“新工科”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同时结合产业行业的用人需求、学校的定位、学科领域特色和水平进行专业建设,建立新型技术人才培养新模式。即要做到“四问四做”:问产业需求升专业,问技术发展改内容,问学生志趣变方法,问国家、职业要求提质量,所涉及的各项工作做到精准、详细、全面、规范等要求。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作为高水平工程类高校,是国家教育部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和全国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的牵头单位之一,开创了一条校企全程联合人才培养的特色化办学之路,其特色鲜明的办学模式对“新工科”背景下高校进行专业建设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并且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产学合作育人之路,形成了一套集“协同办学”“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协同就业”于一体,以“一学年三学期五学段”“工学交融、产学融合”为把手的产学合作育人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产学合作育人体系的完善。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探索产学合作育人的新途径,推动产学合作教育国际化,逐步与国际知名高校或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形成了“送出去”“引进来”和共同合作的产学合作育人模式,与美国、俄罗斯、英国等20多个国家60余所国外高校或企业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签订的长期国际合作与交流协议多达70项,为学生提供了双学位联合培养、学分互认、联合毕业设计、海外实习、国际产学合作等各种类型和层次海外学习交流机会,为学生搭建了拓展国际化视野的平台。
为“新工科”建设提供了一个极其灵活的“上海方案”:本科生在一年级时可通过申请校内插班生的形式跨平台转专业,实现文理科的“大转弯”;到二年级时则可以申请平台内专业流转,可在交通运输、机械工程等8大学科群之内转换具体专业;学生还可以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只要在3-6年内完成学业即可。
(3)国内外高校专业建设的经验借鉴
在分析了美、英、德三国的专业建设方式和经验,总结了国内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目标以及优势学科形成的建设风格的基础上,可以总结出“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专业建设可以采取的方式和应注重的内容。
①具备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国内外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都紧随时代潮流,满足社会的多样需求。在专业建设中,时刻保持与地方经济的联系,重视当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根据地方企业需求改变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协同育人。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社会、企业需要的,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②科学分析未来的就业需求。通过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未来的职业岗位做出预测,不断进行专业调整。在开设专业时,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明确社会的热点需求,做好对社会需求的分析,不断便新专业内容,以便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③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专业建设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与教师质量有很大关系。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专业建设水平的高低、学生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地方高校要通过多种培训计划来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通过设立多种教师激励制度激发教师自主提升能力的决心。
④加强学科的交叉与融合。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专业建设要重视综合人才的培养,重视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扩大学科领域,进行跨学科人才培养。“新工科”的特征是跨界交融,更要注重学科群的建设,建设跨学科课程体系,利用学科互补性,相互协助,将专业发展壮大。
⑤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过去单一的理论讲解授课已不再适应当下的社会环境,社会需要的也不再是理论知识丰富但动手能力不强的人才。在进行专业建设时,要摒弃以往单一的授课模式,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更新,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校软硬件平台建设。通过与企业联合培养,让学生有机会进入企业实习,保障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⑥加强质量监督管理。通过专业认证与评估,严格把关专业设置、专业建设质量。重视学生的评教力量,利用学生对专业、对教师、对学校的评价,改进专业建设中的不足。高校在建设专业前也要加强对专业的认证与评估,在进行专业建设时要实时跟进,确保新建专业的建设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