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专业建设的基本目标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专业建设的基本目标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专业是培养人才的基本单元,要培养卓越的新时代工程科技人才,就应该在新时代下,积极转变,在“新工科”背景下进行专业建设。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建设专业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主要目标,围绕国家发展战略设置专业,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工程体系,提高高等教育建设质量,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的创新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专业建设的基本目标

当今世界,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世界各国的联系越发紧密,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呈现多元化趋势,社会所需的人才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需要能够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人才。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专业是培养人才的基本单元,要培养卓越的新时代工程科技人才,就应该在新时代下,积极转变,在“新工科”背景下进行专业建设。

(1)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建设专业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主要目标,围绕国家发展战略设置专业,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工程体系,提高高等教育建设质量,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的创新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高校要紧随我国发展战略方向,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为将我国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而努力,实现我国在全球工程教育领域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通过新专业的开展,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

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创新缘于国家重大战略和发展需求。随着党的十九大的召开,为实现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我国发展需求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战略,如七大发展战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更是提出了“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的论断。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发展战略,就迫切地需要创新人才的支持,而专业是培养人才的基本单元,高校要以培养创新人才和服务国家战略为目标建设专业,为国家发展输送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提出了当今高等教育对科技变革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性,高校应找准自己的定位,重视自己三大职能的发挥。

此外,国务院于2010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崛起,我国又不断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互联网+”“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新型技术和创新人才的支撑,而“中国制造 2025”等重大战略的实现也离不开人才的支持。高校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结合办学基础,增强主动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责任意识,进行专业建设,培育新型工科人才。高校要根据国家的发展战略,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目标建设专业。

(2)满足地区发展需求

高校的发展有其独特性,发展水平也受自身的区域性以及历史发展因素影响。因此,学科结构的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而要衡量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要看它培养的人才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契合程度,即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包括毕业生的就业率、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协调程度,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贡献和服务能力。高校要在充分了解当前地方产业需求的基础上,对自身学科专业结构进行增量优化、存量调整,使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培养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地方高校作为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要明确当前企业行业的发展需求。通过对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进行充分的调研,高度关注新兴产业的崛起以及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了解当前企业的发展趋势以及用人要求,充分发挥高校为社会服务的职能,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目标,培养适应新兴产业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建设新专业。

我国的经济正在面临转型升级,互联网的崛起,人工智能的出现,新技术的产生催生了新产业,新产业的诞生和发展预示着我国进入了新经济时代,新经济是指创新性知识占据主导地位的新的经济形态,形成了以智能制造为先导,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融合,各学科知识与工程技术相互交叉的产业体系。高校所独具的区域性要求其发展方向要以满足地方产业需求为目标,建设专业时要满足当前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融合、各学科知识与工程技术相互交叉的产业体系的需求。由于高校现有的工科教育体系与现行的经济发展趋势不相适应,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高校要以快速发展的产业需求为目标,通过加强专业布局,调整优化学科专业,通过专业的建设,改变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综合素质高、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

地方高校在建设专业时要以地方产业需求为目标,根据企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设置专业,为地方产业的发展提供新型技术和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自身办学质量。

(3)培养新型工程技术人才(www.daowen.com)

全球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催生了新产业,新产业正在呼唤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新一代工程技术人才要求既要有紧跟技术前沿的厚实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有前瞻性视角和创新精神,更要具备良好的领导才能、多领域知识技术组织整合能力、深厚文化底蕴和全球视野。这样的工程技术人才才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高校要以培养这样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进行专业建设。

2011年7月1日,我国教育部和财务部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经过一系列的重大改革举措,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取得了重大进步,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但随着我国2016年加入“华盛顿协议”,也应看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人才培养方面也还存在着不足,缺少世界级工程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大国工匠紧缺,基础、新兴、高端领域工程科技人才短缺,工程技术人才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力不强,传统工程人才相对过剩,呈现出制造业人才结构过剩和短缺并存、企业“用工荒”与毕业生“就业难”并存的局面。这说明以往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已不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高校迫切需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变以往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培养新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

2018年9月17日,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启动实施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卓越工程师计划2.0和“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提出,要求高校要以“华盛顿协议”为抓手,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关心学生的个人成长,以学生的兴趣与需求为目标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高校不光要关注社会的用人需求,更要从学生的内心需求出发,通过挖掘学生的发展潜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添油助力。

在我国经济发展正在进行转型升级的当下,新兴技术和新生产业的蓬勃发展对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愈发强烈,学生自身也要求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通过专业学习不断锻炼自己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以便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中国制造 2025”以及“十三五”规划的提出也要求高校要调整专业结构,要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因此,高校应以“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和地方产业需求为引导,以培养新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进行专业建设。

(4)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剧,“一带一路”战略的大力实施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背景下,国际交流与合作逐步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也应发挥重要作用。高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高校提升自身科研水平和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高校在建设专业时,要注重与国际接轨,要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目标,通过积极吸取国际先进经验,改变传统办学模式与教育模式,打造一个全新的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

建设专业时,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目标,树立国际化理念,会对国际发展形势有一个更加清晰明了的认识,可以在进行专业建设时,以全球市场为依据,针对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调整专业结构,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及产业需求更新专业的课程设置,时刻把握最前沿的科研方向,提升科研水平。社会需要的不仅是掌握专业技能的普通人才,更需要拥有国际化交流与合作能力的新型复合人才。因此,建设专业时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目标,还有利于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15年,我国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2017年1月,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2018年8月,国家又出台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有一支具有高水平的、包括一批在国际学术领域有较高威望的师资队伍……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要能够培养一批高质量的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能够在创造新知识,发展科学文化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而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一流学科”,自然要树立全球化理念,在建设专业时,要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目标,采用国际通用标准,立志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专业。高校建设专业时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目标,还有利于提升自身建设水准,缩小自身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从师资、科研、教学模式上提高建设水平,通过借鉴国际管理模式,打造与国际接轨的专业。

在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提高我国高校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质量与水平已成为促进科研创新开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举措。在“新工科”背景下建设专业时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目标,一方面有利于吸取国际先进经验,提升自身办学质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高等教育,有利于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与世界共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