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天津城乡百年巨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天津城乡百年巨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史上,西青区一些能工巧匠为了维持生计,从事诸如苇编、榨油、铁、木、瓦、皮等手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生产,但这些在农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到1983年底,乡镇企业发展到13个大门类,40多个行业,696个企业,从业人员达5万人,总产值2.8亿元。1985年全区乡镇企业已达1125家,实现产值5亿元。1987年乡镇企业呈现健康、快速发展的势头,企业达3093家,产值11.5亿元。同时出现了第一家亿元企业。

天津城乡百年巨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历史上,西青区一些能工巧匠为了维持生计,从事诸如苇编、榨油、铁、木、瓦、皮等手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生产,但这些在农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1949年,天津地区遭遇严重水灾,为恢复农村经济,帮助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开展了小型多样、分散易行的副业和手工业生产。1952年手工业、副业产值仅为182万元。进入1953年农业合作化时期,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副业队,实行比较宽松的政策,手工业、副业发展较快,产值达到235万元。

1958年,在“总路线”指引下,实行“工农并举”。在炼钢铁、大办工业的高潮中,办起了1200余家工厂,由于盲目建设,年内就有85%的工厂下马,只剩下与群众生产相关的农机具和铁木修配等企业。1963年特大水灾后,天津市政府为支持郊区生产自救,把一些生产项目下放到郊区,在西青区建立了一批以服装、针织、机械化工为主的加工点,使西青区工副业生产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市内工厂“停产闹革命”,全区以下放回农村的技工为骨干,抓住城市下放项目,陆续发展了一批加工企业。到1969年,初步形成冶金、机械、纺织、化工、轻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30个小行业的多元化结构。进入70年代后,为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全区建起8个公社农机修造厂,每年生产小农具10万多件,1972年,全区工副业收入达3738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6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为社队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1978年底,全区已有社办企业39家,队办企业349个。到1983年底,乡镇企业发展到13个大门类,40多个行业,696个企业,从业人员达5万人,总产值2.8亿元。1984年,中央下发了4号文件,将“社队企业”更名为“乡镇企业”,充分肯定了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办企业的热情和积极性,出现了“乡乡办、村村办、联合办”的大好局面。1984年乡镇企业由696家发展到949家,实现产值3.4亿元。1985年全区乡镇企业已达1125家,实现产值5亿元。1987年乡镇企业呈现健康、快速发展的势头,企业达3093家,产值11.5亿元。

1990年全区乡镇企业有7项工作进入国家级先进行列,即产值成为全国“百强县”之一;中北斜乡、张家窝乡、大寺乡、李七庄乡跨入全国“百强乡”行列;大任庄、王村、王兰庄、第六埠村跨入全国“百强村”行列;张家窝乡天津渤海染料化工总厂跨入全国“百强企业”行列等;全区乡镇企业实现产值30.73亿元,销售收入达22.17亿元;外向型企业81家,完成出口交货值2.98亿元。同时出现了第一家亿元企业。(www.daowen.com)

1995年,乡镇企业在发展上做到了高起步、高起点,保持了快速、高效的发展态势。全区投入10亿元,49%的资金用于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和技术。确立了23个综合管理样板企业。全区亿元村达到36个,亿元企业24个,市级企业集团达到17个,总产值162.97亿元,总收入达116.45亿元,利税15.14亿元。

1998年,通过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改组和改造,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进行资产重组和资源配置,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全年总收入达194.36亿元,实现利税23.93亿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