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天津的许多人文古迹,如文昌宫、清真寺、铃铛阁、严翰林府等都坐落在红桥区西北角一带,独特的文化氛围使红桥区成为天津近代教育的重要发祥地。
清道光七年(1850)和光绪十三年(1887)在城西北分别设立的“辅仁书院”和“稽古书院”,为天津最早的书院之一。区内还有“清真寺义学”,均为回族人捐助设立。1901年天津第一所官立中学堂在城西北角铃铛阁建立,1904年天津第一所“私立敬业中学堂”在城西北角严宅创办。1905年严修在其家宅创办了“保姆讲习所”及附属的“蒙美园”,是天津妇女教育之邕。当年胡玉荪在城西北角文昌宫北洋校士馆创办了“天河师范学堂”及附属小学,是天津最早的师范学堂及附属小学。1920年严修在其住宅办严氏女塾,开天津女子教育的先河。当年,北洋大学堂曾迁至现红桥区西沽武库新校舍。该学堂创立于1895年,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的新式大学。
由于旧中国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导致教育发展迟缓。天津解放时,红桥区城内只有大学1所,官立中学1所,私立中等职业学校2所,公立小学19所,私立小学23所,大多为庙宇庵堂或破旧民宅改建,校舍极为简陋。
解放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区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教职工队伍不断扩大。到1995年,中学教职工人数为3734人,与1949年相比,增加了49倍;小学教职工人数为4005人,比1949年增加了近12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区政府克服重重困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到1995年底,全区学校校舍总面积为467394平方米。全区学校有实验室118间,微机房42间,电化教室9间;拥有计算机1506台,录放机113台;有藏书113万余册。(www.daowen.com)
解放后,红桥区幼儿教育由无到有得到快速发展。到1995年,有国办幼儿园23所,集体园17所。中小学附设幼儿班56个,总人数8826人,是1951年入园人数的176倍。
1995年全区有小学67所,在校学生5307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93%。其中红桥区二号路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成效明显,被载入《中国教育大辞典》及《中国名校》。在全区38所中学中,天津市第三中学、天津市第五中学、民族中学和天津市五十一中学为市重点中学。区内有16所中等职业学校和3所大学。
民族教育成系列化迅猛发展。目前,民族中学有2所,其中一所是市级重点中学。民族小学有7所,民族幼儿园中有2所国办回民幼儿园。红桥区民族教育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1993至1998年,红桥区被国家教委、国家民委和市政府多次授予全国和市级“民族教育先进单位”称号。1995年,红桥区被评为“天津市民族教育先进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