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天津城乡百年巨变,居民区改造成果

天津城乡百年巨变,居民区改造成果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津解放后,人民政府非常关心职工群众的居住问题。同年中环线拓宽,河西区拆迁量占全市西半环的70%,1820户居民自觉“为政府作劲”,仅用12天即率先完成动迁任务。西南楼工人新村、棉四一宿舍、棉二东舍宅等危陋片,陆续改造为设计新颖、配套齐全的楼房住宅小区。其中历经80年沧桑的谦德庄棚户区多达29.46万平方米,是全市面积最大、人口最稠密的危改难点大片之一,有近7000户居民。

天津城乡百年巨变,居民区改造成果

天津解放前夕,区境城区面积为6.73平方公里,其余大部地区属城郊农村。解放前半个世纪,城区发展带有浓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主要建筑物及市政基础设施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原德租界及马场道沿线,花园洋房鳞次栉比,道路、排水等市政设施也较完备,成为洋人买办和达官显贵的高级住宅区。谦德庄、东楼、南楼、挂甲寺、土城等劳动人民居住的大片地区,简屋陋棚低矮潮湿,土街窄巷坑洼不平,没有下水道,街头巷尾垃圾成堆,污水横流,生活环境极其恶劣。到1948年底,全区共有市政道路34条,总长40.3公里,总面积35.87万平方米,大多为杂碴石、炉灰及土路。排水设施全部集中在德租界一隅,有排水干支管22.4公里,收水面积仅1.536平方公里。其他大部分地区则无任何排水设施。自来水和供电设施也以原德租界较为完善。

天津解放后,人民政府大力开展城市建设,陆续征用农地,兴建工业区和住宅区,以及大批公建项目,城区面貌日新月异。解放初期,一面改造翻修旧有道路,一面为新辟的工业区、住宅区修建配套道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道路建设速度加快,新建和翻修提级的道路年平均11.74万平方米。截止1995年底,区内道路交通网络基本形成,路面质量明显提高,共有市政道路151条,总长155.6公里,总面积288.9万平方米,其中99.8%为沥青混凝土路面。里巷道路总长317.5公里,总面积103.3万平方米,其中91%的路面已铺装沥青混凝土。配合危改,到1997年底,新建、翻建和维修道路72万平方米,实现了大沽路、广东路、永安道的拓宽改造,对珠海里、桂江里等42个小区进行了道路配套。

解放以来,随着道路建设,对旧有的桥梁多次改建拓宽,并于海河河西段修建刘庄桥和光华桥两座大型桥梁,便利了交通往来。1985年配合中环线拓宽改建工程,修建八里台、解放南路两座宏伟的互通式立交桥,1989年又建成南围堤河立交桥,区内主干道路交通更加畅达快捷。

解放后排水建设工程浩繁。1949年至1957年,在排水设施大部空白的旧城区和新辟工业区、住宅区,共铺设排水干管88.7公里。1958年开始大规模修建纪庄子排水系统和双林排水系统,共铺设排水主管41.09公里,使污水不再排入海河及其他重要河道。此后,除配合重点建设项目及时修建配套排水工程外,有计划地开展了部分地区的补缺工程。到1995年,全区共有排水干支管382.4公里,为解放前的17.07倍;里巷下水管道共计513.1公里,为解放前的92.78倍。到1997年底,配合危改完成了风致里、向荣里等55个小区的排水配套工程。

公用事业发展迅速。到1954年,全区已普遍饮用自来水。1995年,居民年人均用电量达165.36千瓦/时。1974年开始发展管道天然气,到1986年底,全区气化率已达95%以上。1988年开始发展集中供热,到1995年底,全区热化率达29.18%。到1997年底,新增供热面积265万平方米,比1992年增长了3倍。园林绿化事业,解放前全区仅存2处残败荒芜的花园,行道树寥寥无几。到1995年底,共建有人民公园、天津乐园、燕园、海河公园秋景园、滨湖公园等大小公园25处及柳林、天塔2个风景区。现存树木131.5万余株,绿地面积共281.74万平方米,全区绿化覆盖率达19.63%。到1997年底,比1993年新增树木83万株,新建绿地54万平方米,完成了10条道路和6个小区的绿化工程,新建了珠江公园和西苑绿地,重建了海河公园,为实现“白天绿起来”做出了贡献。

天津解放后,人民政府非常关心职工群众的居住问题。50年代,配合陈塘庄土城工业区的建设,市有关部门在区内陆续投资兴建西南楼工人新村、佟楼工人新村等大面积的简易平房住宅,在尖山、马场一带又建起了大片楼房小区,同时一些驻区大厂也在陈塘庄、灰堆等地建成一批简易平房职工宿舍,初步解决了职工住房的紧缺问题。到60年代初国民经济困难,随后不久开展“文化大革命”,城市住宅建设基本停滞。与此同时,人口迅速增长,住房拥挤日渐突出。而区内平房为主的大部分住宅,不仅解放前形成的南楼、东楼、三义庄、谦德庄、挂甲寺、土城、刘庄等片已破烂不堪,亟待改造,而且建于50年代初的工人新村和职工宿舍已超过设计使用年限,日趋破旧危陋。(www.daowen.com)

1976年的大地震,区内9万余间房屋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河西人民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迅速投入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抗震救灾斗争。市、区政府利用中央调拨的抗震救灾专款,在震损的大营门、三义庄、下瓦房、东楼等地规划重建了20余万平方米的多层住宅楼。1981——1982年总面积达180多万平方米的体院北住宅区以其建筑新颖、绿化覆盖率高、环境幽雅而被誉为天津市最佳居民区,邓小平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前去视察。

1982年,西南楼工人新村、谦德庄连荣里等低洼危陋平房开始改造。区内北洋工房是全市有名的“三级跳坑”危陋片,1985年3月动迁,12月底“北洋新里”竣工居民进住。同年中环线拓宽,河西区拆迁量占全市西半环的70%,1820户居民自觉“为政府作劲”,仅用12天即率先完成动迁任务。

1987年以来,在没有国家投资的情况下,区政府有关部门,通过优化设计,提高商品房的出房率,闯出了一条滚动开发的危改新路。西南楼工人新村、棉四一宿舍、棉二东舍宅等危陋片,陆续改造为设计新颖、配套齐全的楼房住宅小区。1992年8月,以招商引资合作开发的方式改造三义庄危陋片。1993年底开工的土城片,是区内前所未有的危改大开发项目,于1995年建成21.6万平方米“新城小区”。此外,1992年以来,通过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大大加快了旧区改造步伐。到1995年底,共出让土地14块,获得出让金9亿多元,使刘庄等地近万户居民受益。

1993年底,市政府提出用5至7年时间把全市成片危陋平房全部改造完毕,河西区计划5年完成。当时区内成片危陋平房尚有18片,近百万平方米。其中历经80年沧桑的谦德庄棚户区多达29.46万平方米,是全市面积最大、人口最稠密的危改难点大片之一,有近7000户居民。由于出房率极低,房地产开发商都不愿涉足。区政府大胆实施住房制度改革,改造后的新房只售不租,以聚集部分建房资金,从而又闯出一条结合住房商品化加快危陋平房改造的新路。1995年6月,谦德庄危改工程动迁,到1996年9月,昔日谦德庄不复存在。1997年进入危改的攻坚阶段,到9月,贺家口、玉川居、挂甲寺、丁家桥等片危陋平房全部实现改造。至此,河西区提前1年零3个月在全市率先基本完成成片危陋平房的改造任务。河西区对48片危陋平房进行了改造,累计拆除危陋平房91万平方米,开工410万平方米,竣工246万平方米,建成新城小区、安德公寓、园丁公寓等16个新型居民小区,4万户居民告别了危陋平房,16万群众直接受益。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单位做了重点报道。

新区建设与旧区改造同时并举。继市规划统建的体院北和小海地两大新居民区基本竣工之后,又陆续在泗水道、浯水道、体院东、纪庄子等地征地建房,共计新建住宅近200万平方米。到1995年底,全区住宅已达1000多万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1978年以后建成的新式楼房。1995年与1979年相比,住宅面积由320万平方米增加到1000多万平方米,等于16年新建了两个多河西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