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区境内人口渐多,店铺和流动商贩也日益增多。到1948年底,全区商业初具规模,主要分布于人口稠密的大沽路下瓦房至东楼段两侧,以及大营门和三义庄等地,虽行业较为齐全,但均为小店小户。
解放初期,商业恢复发展,小商小贩迅速增多。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区内除保留极少数个体小商贩外,其余全部纳入国合商业体系。之后,零售商业管理体制不断调整,逐步形成较规范的行业系统,同时按照区规划布局调整,增设商业网点,使之与居民区的分布相应配套,商品品种和服务项目也不断增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商业经营业务以供应为主,基本保证了人民生活和生产发展的需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内商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私营商业重新兴起,农贸摊贩市场及其他各类专业市场陆续建立,国营商业开始改革,工厂、团体、街道、学校等各企事业单位纷纷涉足第三产业,新兴集体商业蓬勃发展,外资商业也开始打入区内,从而形成多种体制、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渠道竞相参与有序的商业大流通格局。同时,随着房地产业的崛起,新建大型商贸设施如雨后春笋,异彩纷呈。到1995年底,全区共有各类市场41处,各类商业网点及大中型商贸服务设施3000多家,并形成小白楼、南楼、佟楼、下瓦房、小海地5个区域性商业组团,以及大沽路传统商业街和友谊路涉外商贸街。商品品种和服务项目迭经更新换代,不仅可以满足一般居民不断提高的生活需求,而且还能充分适应一部分高收入阶层和外国友人的消费水平。物资流通领域已对华北地区形成辐射。1997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指标跃居全市前列。到1997年底,又新建商业网点113个,改建、扩建了南楼百货商场、佟楼百货商场等20多个场店,纯增营业面积8万多平方米,20家骨干企业所创利润占全系统的60%。十八街麻花获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鸿起顺餐饮有限责任公司实现脱钩经营,成为市区首家国有商业无行政主管企业,利税总额名列全市中餐业榜首。新建了体育商贸城、西源大酒店、南楼综合楼、鸿起顺大楼等大型商业设施。到1997年底,全区市场成交额达到40亿元,其中体院北食品批发市场等4个市场成交额均突破亿元。160余家工商企业获“巨人企业”、“百强企业”、“明星企业”等市级先进称号。(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