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图书馆设计中交通空间仅仅是作为连通图书馆各个功能空间而存在,忽略了它的潜在功能,即读者在其中除了穿行之外的其他行为模式。
交通空间包含楼梯、电梯等垂直交通要素与走廊、中庭等水平交通要素。按形态可以分成点和线两大因素。点主要以门厅等节点形式出现,通常承担建筑内部人流聚散的功能。线是点与点之间的联系,线的集合构成建筑空间的框架。
交通空间布置上,公共空间、走廊等水平交通空间位于整合度的核心区域,其中门厅对于空间的可达性至关重要,应增加与其他交通空间的连接数量,使其位于或接近建筑平面几何的中心位置,形成交通核心,从而减少门厅至使用强度较高区域的空间深度,以提高便捷程度。不对称交通动线以及较长的连廊式过渡空间会降低可达性。垂直交通方面,需要较少但可达性较高的公共垂直交通,需要更多分散布置的较深的疏散垂直交通,以减小每个功能单元相对于疏散楼梯的深度,提高疏散效率。相对主要出入口深度较大的疏散楼梯,更需设置直接对外疏散的出口[51]。(www.daowen.com)
图书馆可以通过加入学习功能从而达到高效利用交通空间,如廊道空间的目的,使其收放自如。比如高校图书馆可以有意识地在交通空间增设学习用的桌椅和其他设施,使读者在交通要道上学习的同时,方便去到各个子空间取阅各类资料。如柏林自由大学(FU Berlin)图书馆在充分节省空间的同时,使交通空间与学习空间充分融合,并增添了交通空间的趣味性[52]。而对于垂直交通空间,如楼梯也可以改良为阅读空间。当楼梯踏步宽度拓宽到满足人体坐姿的基本尺寸,楼梯的高度增加至足以支撑人体背部的时候,驻足、小坐和休息的行为就会被不经意地触发。若将这种阶梯式的环境设置于书架附近,并提供坐垫和靠垫等舒适的设施,用户就会顺其自然地发生较长时间的停留继而产生阅读行为[5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