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民族志的研究方法与应用

民族志的研究方法与应用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世纪40年代人类学诞生后,民族志调查方法渐而形成规范,用于研究初民社会的婚姻、宗教制度。民族志的研究空间“可能发生和运用在任何有人群和社区需要研究的地方,从国家机构、公立学校、图书馆,到企业和工厂”。目前,民族志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定性研究手段和方法,“一种描述群体和文化的艺术与科学”。这些民族志研究方法均有利有弊。

民族志的研究方法与应用

1.概念与起源

民族志(Ethnography)源自人类学,是研究者通过对一个社区长时段的田野调查,了解该社区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象征和隐喻的意义、传统的风俗习惯、成员间的互动行为模式,以及该社区成员对环境的建构和感知,形成有关该社区文化、制度和结构的独特见解。

民族志,也称为人种志,指研究者努力深入某个特殊群体,从内部采用亲历和观察的方法提供有关意义体系与行为习惯的报告[55]。民族志方法的根本原则是遵循整体论(holistic)。整体论并非具体方法,而是一种指导性理念。在人类学家眼里,文化是一个各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的整合体,要深入理解某个特殊现象,应把它放到文化整体中去分析。整体论的研究导向促使民族志研究者的观察超越眼前的“文化图景”或“文化事件”,去发现与所研究社区或项目有关的各系统或次系统间的关系。民族志方法的工作伦理主要遵循开放的思维,价值无涉的取向,主位观和客位观相结合这3个原则。

民族志本义是指一种叙述体裁,最初是西方旅行家、探险家和传教士就其所见所闻,如实记录和描述异民族的地理环境、民风民俗。初期的民族志因为没有规范,被后人称为“散漫的民族志”。19世纪40年代人类学诞生后,民族志调查方法渐而形成规范,用于研究初民社会的婚姻宗教制度。到20世纪20年代,马林诺夫斯基以自己的田野经验,提出“科学的民族志”概念,系统地确立了民族志的基本准则和研究规范。民族志方法的描述对象也不再限于原始部落,而向现代城市社会渗透,被研究的对象“可以居于异域,也可以身处中产阶级聚集的郊区的教室”。民族志的研究空间“可能发生和运用在任何有人群和社区需要研究的地方,从国家机构、公立学校、图书馆,到企业和工厂”。

目前,民族志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定性研究手段和方法,“一种描述群体和文化的艺术与科学”。不管运用于哪个学科领域和社会范畴,民族志研究的过程可简单描述为:在一个或几个特定的社会空间里,一个或几个社会群体的人们有规律地生活,民族志研究者长期地参与观察他们的行为、互动和关系,进而分析他们的组织、制度和文化,甚至可预测的思想形态[56][57]

2.研究方法

民族志很注重资料采集过程的科学性,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些规范化的方法和技巧。其最基本的方法是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民族志学者科塔克将之归纳为一些具体的技巧[58],如下。

(1) 直接参与观察人的行为,记录所见所闻,包括日常生活细节和非常事件。

(2) 不同形式的会话,从日常的聊天,到结构和非结构的访谈。

(3) 找到社区生活中的关键角色和报道人,并建立互信关系。

(4) 深度访谈,收集群体的日常生活史。

(5) 多种类的面向问题的研究。

(6) 对一个地区或点进行持续性的长时段研究。

与图书馆研究中常用的用户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焦点小组法、深度访谈法等)相比,民族志方法虽然研究时间持续很长,但是在研究情境方面更加自然,研究深度非常深入,研究方法灵活多样,同时也能促进调研双方广泛的融合和合作。

按信息形成方式来分,在图书馆空间设计领域采用民族志开展研究主要包括基于机械记录、基于交流访谈及基于设计研讨的3类用户研究方法[59]

机械记录研究方法是对评估研究对象在自然状态下相关信息的客观记录。按照记录所形成载体形式的不同,机械记录人种志法又分为地图记录法、日记法、照片记录法及视频记录法。地图记录法是通过地图标注形式展现用户在某个时间段内的空间位移及空间使用模式;日记法是指用户以日记形式详尽记录某个事项(如图书馆空间使用)开展的全过程;照片记录法与视频记录法又可合并为影像发声法,是指照片配合拍摄者讲述或是视频拍摄方式下的重要片段记录方式。

基于交流访谈的方法是指伴随着不同形式的信息记录,人种志用户研究也相应需要进行不同阶段的交流访谈,逐步增进彼此的沟通。首先,在用户研究开始阶段,研究双方需进行关于科研和学习的初步交流。用户向馆员介绍科研活动的概况,双方着重就科研活动准备工作、科研中的困难、馆员在科研过程中的作用进行讨论。这种讨论有利于用户和馆员的相互理解。其次,研究者浏览收集到的照片、地图、视频等用户记录,询问记录上不能明示的问题。最后,在取得科研日记后,研究者还应与用户展开回顾性的探讨,该交流既可以加深研究者对用户整个科研进程的了解,也是双方对日记内容的回顾提炼。通常可以通过路径图的形式,反映用户在科研过程中经历的步骤,提炼科研轨迹。

基于设计研讨的方法(Design Workshop)是国外高校研究常用的形式之一,图书馆人种志用户研究方法中就囊括了网站设计研讨法和空间设计研讨法。本书重点介绍图书馆空间设计研讨法。空间设计研讨流程通过头脑风暴、参与者设计、设计讨论来促进图书馆空间功能的完善。设计研讨是人种志研究的新内涵和方法,强调对用户潜在需求、内心想法的激发和表达,该方法不仅贴切地揭示了用户的内在需求,同时,通过用户想象力创造力的激发挖掘了用户更深层次的需求。

这些民族志研究方法均有利有弊。比如照片记录法和视频记录法可以对用户从事某项活动进行深度的了解,但是都需要携带设备进行拍摄,欠缺便利性;又如概念图法和设计研讨法便于操作且利于了解用户的空间需求,激发用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用户成图可能较为含糊且难理解,用户的设计也可能不切实际。充分了解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可以针对不同的研究需求和研究场景选用合适的研究方法[60]

3.实践

国外不少大学图书馆已经将民族志研究方法应用到了图书馆空间设计中。

美国罗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图书馆利用人类学的民族志研究方法(Ethnographic Research)于2005—2006年仔细而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模式、学年中各项作业的时序,把学生学习流程嵌入图书馆重建规划,确保新馆能达到促进学习的建筑目标。罗彻斯特大学图书馆邀请学生参与图书馆各部分的设计,包括学习区、合作区和休闲区等。项目调研了学生对图书馆设施的要求,邀请一些学生进入图书馆实地,用2小时熟悉空间环境,之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用图书馆提供的设计规则和工具,花1小时为图书馆设计学习空间和家具布置,最后向研究人员提交并阐述设计方案。在这个模拟情境中,学生对图书馆设施的想法和意愿得以真实流露。

项目中设置了这样的题目。“想象一下图书馆有一个大的、新的、空的空间。现在需要你来设计它。你可以在这个空间中放置墙体,或者也可以没有墙。你可以买家具、雇用员工,可以在里面设置任何你感到舒适的设施。这个空间将是图书馆的一部分,也将是你在图书馆中使用的空间。所以想象你设计出这个空间然后建造了出来,这个空间是你想要的、你喜欢的,也是你将最常待的场所。让我们看看这个空间长什么样。”

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在图书馆空间设计中的主要诉求有:灵活性、舒适性、技术支持、人员支持和其他资源的支持。一些学生按照自己的需求和喜好设计出了理想图书馆空间图,也对图书馆空间家具的布局展开了联想和设计。图2-4所示为一名学生设计的理想图书馆空间示意图。图2-5是学生对图书馆空间家具布局的设计图[61][62]

图2-4 一名学生设计的理想图书馆空间

图2-5 学生对图书馆空间家具布局的设计

美国伊利诺伊州大学图书馆ERIAL项目中也使用了民族志方法来进行空间设计。ERIAL项目是伊利诺伊州大学运用民族志方法的一个研究课题,项目全称为“伊利诺伊学术图书馆民族志研究”(Ethnographic Research in Illinois Academic Libaries,ERIAL)。ERIAL项目主持人是伊利诺伊州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戴夫·格林(Dave Green),项目成员中包括两名人类学专家安德鲁·阿谢尔(Andrew Asher)和苏珊·米勒(Susan Miller),他们用人类学方法研究大学图书馆中学生的科研过程,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如何做研究,以及学生、教师和图书馆馆员在学生做研究过程中的关系,从而能够利用研究结果更好地开展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63]

民族志方法中主张“本地人”的立场。所谓“本地人”的立场是民族志研究者最初为摆脱欧洲中心主义立场,发展出的“以所研究群体成员的价值观、理念看待问题”的研究态度。这种主张并非对抗研究者原来持有的立场,而是为了对事物有更全面的理解。ERIAL项目的“本地人”是指图书馆用户,包括学生和教师。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获得民族志方法的指导和训练,另一方面是因为项目主持人和绝大部分成员都是图书馆馆员,人类学家以“外来者”的身份,可以帮助图书馆馆员摆脱“图书馆内部人员”的习惯立场,以“用户”的逻辑去思考问题。同时,ERIAL项目的各类研究活动都要求研究者进入用户群体中,以用户的观念去理解和判断事物。比如,项目小组设计了“以学生的眼睛审视图书馆空间”的调研,让学生说出自己所喜欢的学习空间及其理由,结果大部分学生选择了自然光线好、布置简洁的楼层。研究小组还让学生对图书馆空间进行重新设计,让学生画出他们认为舒适的学习和研究空间,甚至包括休闲空间的布置等[64][65]

【注释】

[1]Bradford Lee Eden.Marketing and Outreach for the Academic LibraryNew Approaches and Initiatives.Rowman &Littlefield,2016.

[2]谢姝琳:《引入、转型与反思:国内图书馆空间研究脉络梳理》,《图书馆建设》,2018(09):55—60。

[3]许建业、杨岭雪、杨亮:《当代图书馆是虚实融合的知识共享空间》,《图书情报研究》,2013,6(02):13—14。

[4]肖小勃、高文莉、韩璐璐、雒虹:《图书馆空间变革思考与展望》,《图书馆》,2016(01):107—111。

[5]刘小凤:《国内图书馆空间再造研究进展》,《山东图书馆学刊》,2017(03):18—23+63。

[6]练玲玲:《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设计研究》,东南大学,2018年。

[7]文健:《室内设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丁娜:《英国开卷公司“以读者为中心”的图书馆内部空间设计》,《图书馆建设》,2014(05):61—67。

[9]朱淳、周昕涛:《现代室内设计教程》,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10]吕晓峰:《环境心理学:内涵、理论范式与范畴述评》,《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68(3):141—148。

[11]尚欣:《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以乡村图书馆为例》,《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34(08):13—18。

[12]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13]Susan,E..Montgomery.Assessing library space for learning.Lanham:Rowman &Littlefield,2017.

[14]芮旭婷、徐蕾:《环境心理学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研究》,《新闻世界》,2013(6):268—269。

[15]Altman,I.,&Rogoff,B..World Views in Psychology:Trait,Interactional,Organismic and Transactional Perspectives.In D.Stokols &I.Altman (Eds.),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New York:Wiley,1987.

[16]Susan,E..Montgomery.Assessing library space for learning.Lanham:Rowman &Littlefield,2017.

[17]Susan,E..Montgomery.Assessing library space for learning.Lanham:Rowman &Littlefield,2017.

[18]Susan,E..Montgomery.Assessing library space for learning.Lanham:Rowman &Littlefield,2017.

[19]Wrightson,D.,Wrightson,J.M..Acoustical considerations i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library facilities.Library Hi Tech,1999,17(4):349-357.

[20]廖梅娟:《试论图书馆环境对读者影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8):252—252。(www.daowen.com)

[21]雷萍艳:《学习效率与室内温度关系的一个实证研究——以广东湛江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22(8):147—149。

[22]金建军:《高校图书馆室内空气质量现状分析及优化策略——以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例》,《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29(4):45—50。

[23]Kilic,D.K.,Hasirci,D..Daylighting Concepts for University Libraries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Users’ Satisfaction.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1,37(6):471-479.

[24]乐国安:《美国环境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42—47。

[25]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26]Applegate,R..The Library Is for Studying:Student Preferences for Study Space.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09,35(4):341-346.

[27]Na,W.,Boubekri,M..Investigation of declared seating preference and measured cognitive performance in a sunlit room.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10,30(2):226-238.

[28]Mudhei,A.A.,Hassanain M A.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of academic and research library facilities.Structural Survey,2006,24(3):230-239.

[29]杨治良、蒋弢、孙荣根:《成人个人空间圈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通讯》,1988(2):26—30。

[30]张广钦:《图书馆面积规划的环境心理学因素分析》,《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3):28—33。

[31]刘孟哲:《高校图书馆空间组织及环境改造设计研究》,长安大学,2014年。

[32]薛伟平、金荣彪:《读者心理学研究中的图书馆环境问题》,《图书馆界》,1983(Z1):27—30。

[33]朱钗:《我国图书馆读者心理学研究现状》,《图书馆学刊》,2008,30(3):28—30。

[34]张俭:《高校图书馆内部环境对学生心理影响及优化途径》,《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23(2)。

[35]Andrew J.Elliot,Mark D.Fairchild,&Anna Franklin.Handbook of color psycholog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5.

[36]Andrew J.Elliot,Mark D.Fairchild,&Anna Franklin.Handbook of color psycholog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5:3-4.

[37]Elliot,A.J.,Maier,M.A..Color-in-context theory.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12,45:61-125.

[38]Susan E.Montgomery.Assessing library space for learning.Lanham:Rowman &Littlefield,2017.

[39]Scott Bennett.Libraries and learning:a history of paradigm change.http://libraryspaceplanning.com/wp-content/uploads/2015/09/Libraries-and-Learning-A-History-of-Paradigm-Change.pdf.

[40]林崇德:《心理学大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1]Susan E.Montgomery.Assessing library space for learning.Lanham:Rowman &Littlefield,2017.

[42]黄良燕:《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研究》,福州大学,2010年。

[43]张诗博:《美国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再认识及其启示》,《图书馆界》,2018(05):16—21。

[44]黄良燕:《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研究》,福州大学,2010年。

[45]李翠白:《西方情境学习理论的发展与应用反思》,《电化教育研究》,2006(9):20—24。

[46]张振新、吴庆麟:《情境学习理论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5,28(1):125—127。

[47]Knud Illeris.How We LearnLearning and non-learning in school and beyond.New York:Routledge,2016.

[48]唐卫海、杨孟萍:《简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5):30—35。

[49]罗惠敏:《图书馆空间设计理念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50]ACRL.Academic Library Building Design:Resources for Planning:Home.http://acrl.libguides.com/c.php?g=459032&p=3138023&preview=883d26b2b199b4901ce74829e56d2e18.

[51]王子舟:《田野调查:人类学方法在图书馆学中的应用》,《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40(06):12—21。

[52]徐义强:《从人种志、民族志到田野志——围绕“Ethnography”翻译的人类学学术论争》,《民俗研究》,2018(03):49—56+158。

[53]陈林:《基于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服务和空间设计研究》,《图书馆建设》,2015(03):59—62+66。

[54]王子舟:《田野调查:人类学方法在图书馆学中的应用》,《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40(06):12—21。

[55]周雪艳:《人种志方法在用户研究中的应用初探》,《艺术与设计》,2008(5):160—162。

[56]Loshini Naidoo.Ethnography:An Introduction to Definition and Method.https://www.intechopen.com/books/an-ethnography-of-global-landscapes-and-corridors/introduction-to-ethnography。

[57]桂罗敏:《深度理解用户:图书情报领域民族志方法运用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15,59(06):16—21。

[58]桂罗敏:《民族志方法与图书馆用户研究——以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图书馆项目为例》,《图书情报知识》,2015(02):50—57。

[59]张振吉:《美国南卫理公会大学人种志方法下图书馆空间评估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15(09):78—82。

[60]江新:《人种志方法在图书馆用户分析中的应用研究》,《图书馆论坛》,2014,34(12):25—30。

[61]Foster N.,Gibbons,S..Studying students: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project at the University of Rochester.http://www.ala.org/acrl/sites/ala.org.acrl/files/content/publications/booksanddigitalresources/digital/Foster-Gibbons_cmpd.pdf.

[62]李彦晴:《人类学方法与图书馆研究》.https://wenku.baidu.com/view/5a3ffe5731126edb6f1a1099.html。

[63]王子舟:《田野调查:人类学方法在图书馆学中的应用》,《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40(06):12—21。

[64]桂罗敏:《运用民族志方法的图书馆用户研究探析——以美国伊利诺伊州高校图书馆ERIAL项目为例》,《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33(2):54—60。

[65]刘丽芝:《图书馆学习空间利用初探——以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进学园”为例》,《图书馆论坛》,2014,34(05):107—1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