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现代图书馆空间分类及关键功能

现代图书馆空间分类及关键功能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图书馆空间有很多种分类方法。藏书部分主要是书库,它是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空间也可细分为休闲娱乐区域和展示区域、教育区域两类。支持相关服务的建筑空间指的是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参考咨询等知识类信息服务空间、通用服务空间以及馆员协作工作空间组成的图书馆相关服务空间。图书馆的办公空间包括业务空间和管理空间两大模块。对信息资源的采集与加工都需要在图书馆的物理空间中进行。

关于图书馆空间有很多种分类方法。

1.按功能分

鲍家声认为,图书馆的规模、类型不论有多少差异,一般都由藏书部分、借书部分、阅览部分和内部业务部分4个主要部分组成。藏书部分主要是书库,它是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其性质可分为基本书库、辅助书库、储备书库及各种特藏书库等。借书部分包括报刊目录厅、出纳厅等,这是读者借、还图书的总枢纽。阅览部分包括各种阅览室和研究室,这是读者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图书馆中占有较大比重。内部业务部分包括办公、管理、采编及其加工用房等。此外,还有为读者服务的门厅、储物处及洗手间等,同时一些图书馆包含报告厅、陈列展览室和会议室等[55]

2.按书的空间和人的空间分

马慧生等将图书馆空间分为“书的空间”和“人的空间”两类,即资料信息存储空间与人的活动空间两类。资料信息存储空间是包含书、刊实体与电子虚拟信息设备的空间,俗称为“书”的空间;人的活动空间则包含行走(正常行走与安全逃生)、阅读、群体活动、听觉与视觉感受、借阅、办公等空间,这里包括了读者和馆员各自与共有的活动空间,俗称为“人”的空间[56]

3.从读者需求的角度分

霍瑞娟等则从读者需求的角度将公共图书馆空间分为支持实体阅读的空间、支持虚拟阅读的空间、支持精神交流的空间和支持相关服务的空间4类。

(1) 支持实体阅读的空间是图书馆以物理空间为基础为读者提供纸质文献阅览及借阅服务的空间,是图书馆最典型、最基本的服务空间,能够较好地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以及环境需求。这一空间又可分为阅览与借阅区域、专门读者及特殊群体区域、实体阅读支持区域3个区域。

(2) 支持虚拟阅读的建筑空间是实体阅读空间的延伸。一方面,馆内的虚拟阅读空间有着与实体阅读空间相似的功能属性,能够提供相似或相同的虚拟服务;另一方面,作为移动图书馆的虚拟空间将整体图书馆建筑虚拟化,不受空间限制地为读者提供服务。这类空间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读者的个性化信息需求。这个空间可分为电子阅览区域和移动区域。

(3) 支持精神交流的建筑空间指的是图书馆根据“第三空间”等社会公共空间理论,为读者提供休闲、娱乐、交流服务的建筑空间。这类空间强调读者的情感需求、教育需求以及在图书馆内的综合体验。这一空间也可细分为休闲娱乐区域和展示区域、教育区域两类。

(4) 支持相关服务的建筑空间指的是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参考咨询等知识类信息服务空间、通用服务空间以及馆员协作工作空间组成的图书馆相关服务空间。这类空间通过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以及建筑空间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环境需求以及个性化需求[57]

4.按信息资源的储存和利用分

罗慧敏将图书馆的基本空间归纳为信息资源储存的空间、信息资源利用的空间两个主要部分。除此之外,行政办公、内部业务等空间也是必不可少的空间类型。由于图书馆不可能仅由单一类型的局部空间组成,因此图书馆还有连接不同局部空间的交通空间,以及供大众活动的公共空间和必要的辅助空间[58]

信息资源储存是图书馆传递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前提条件[59]。信息资源储存空间又可以称为藏书空间,藏书空间在图书馆现实空间中通常是书库、期刊室、特藏室、缩微胶片储藏区域、多媒体资源储存区域和特藏区域等。这类空间的设计和布局需要充分考虑信息资源的类型、数量分布、内容分类等特点,合理安排各个空间的水平关系和楼层分布。

信息资源利用空间可以是图书馆中的普通阅览空间、报刊阅览室、电子资源阅览室、个人研究空间、信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和其他辅助服务区域(如复印、扫描)等。满足用户行为习惯和空间需求的空间设置、组织和设计都有助于信息资源的利用。在信息资源的储存和利用两大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图书馆的功能和空间类型正在不断扩展。在高校图书馆中设置信息共享空间或学习共享空间,在公共图书馆中根据不同社会团体设置不同的阅读环境,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储存和利用所需的必要空间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余空间资源的作用,为读者提供更多休闲、交流甚至娱乐的空间。

图书馆中的公共空间指除了信息资源储存和利用空间以外的其他社会活动空间,包括交通空间和辅助空间等,如门厅、庭院、休息区、卫生间等。门厅和走廊是所有图书馆都必须具备的交通空间。门厅一般用于接纳、分配人流,也可以兼顾宣传和展览的任务。走廊一般用于人流疏散和业务流通。两层或以上层高的图书馆建筑,还需要设置垂直交通空间,包括楼梯、垂直电梯、自动扶梯和坡道等形式。在图书馆中一些特别位置的楼梯,还起到装饰和美化空间、渲染空间气氛的作用[60]。传统的辅助空间一般包括目录厅、借还区、信息咨询区等。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图书馆辅助空间的类型也在不断扩展,如演讲厅、展览厅、庭院等也常出现在图书馆中。

图书馆的办公空间包括业务空间和管理空间两大模块。对信息资源的采集与加工都需要在图书馆的物理空间中进行。管理空间包括各类办公室等。这些为馆员日常办公而设置的空间应该以馆员的工作流程和需求来进行具体的设计。

5.其他分类法

一些国外学者也对图书馆空间分类进行了总结,如凯斯·梅特卡夫(Keyes Metcalf)将图书馆空间大体分为馆藏储存空间、读者和馆藏容纳空间以及馆员和多用途空间3类[61]。而弗雷德·施利普夫(Fred Schlipf)将图书馆空间细化为读者座位区域、馆藏储存空间、公共服务空间、项目和研究室、展示和展览区域、盥洗室、职员工作室、职员设施空间、储藏室等[62]

【注释】

[1]Wikipedia.Architecture.https://en.wikipedia.org/wiki/Architecture.

[2]Encyclopedia Britannica.Architecture.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architecture.

[3]WordNet.Building.http://wordnetweb.princeton.edu/perl/webwn?s=building&sub=Search+WordNet&o2=&o0=1&o8=1&o1=1&o7=&o5=&o9=&o6=&o3=&o4=&h=.

[4]WordNet.Space.http://wordnetweb.princeton.edu/perl/webwn?s=space&sub=Search+WordNet&o2=&o0=1&o8=1&o1=1&o7=&o5=&o9=&o6=&o3=&o4=&h=000000.

[5]许亚锋、尹晗、张际平:《学习空间:概念内涵、研究现状与实践进展》,《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03):82—94+112。

[6]刘金玲:《论图书馆的空间再造》,《图书馆界》,2017(05):45—49。

[7]许子媛:《空间生产视角下的图书馆空间与服务转型探讨》,《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24(05):99—104。

[8]菲尔·赫恩:《塑成建筑的思想》,张宇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9]王弼注:《老子道德经》,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10]刘金玲:《论图书馆的空间再造》,《图书馆界》,2017(05):45—49。

[11]Encyclopedia Britannica.Library Architecture.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architecture/Theatres#ref31810.

[12]ALA.Building Libraries &Library Additions:General Information.http://libguides.ala.org/library-construction.

[13]肖小勃、乔亚铭:《图书馆空间:布局及利用》,《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32(04):103—107。

[14]罗铿:《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教育部直属高校为例》,《图书馆学刊》,2018,40(08):95—99+142。

[15]肖小勃、高文莉、韩璐璐:《虚拟图书馆空间》,《四川图书馆学报》,2016(02):25—29。

[16]Samantha,S.H.,Kathryn,M.C..The future of library space.Brighton:Emerald Publishing,2017.

[17]单轸、邵波:《国内图书馆空间形态演化探析》,《图书馆学研究》,2018(02):20—26。

[18]廖远丽、罗瑞林:《我国图书馆空间研究演进的可视化分析》,《情报科学》,2018,36(12):106—110。

[19]孙维佳:《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与评估研究》,东南大学,2017年。

[20]张春红:《新技术、图书馆空间与服务》,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年版。

[21]毛白滔:《建筑空间解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2]肖小勃、乔亚铭:《图书馆空间:布局及利用》,《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32(04):103—107。(www.daowen.com)

[23]罗惠敏:《图书馆空间设计理念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24]成俊颖、史卫华、成伟华、胡萍:《2007—2016年国内图书馆空间研究述评——基于CiteSpace数据分析网络图谱》,《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04):17—24。

[25]Bisbrouck,M.F.,Chauveinc M..Intelligent library buildings.Proceedings of the tenth seminar of the IFLA Section on Library Buildings and Equipment.Munich:Saur.1999.

[26]Metcalf,D.W..Planning Academic and Research Library Buildings.Library Quarterly Information Community Policy,1965,15(1):233-234.

[27]徐忠明:《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原则》,《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09):86—88。

[28]周进良:《现代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的五条原则》,《图书馆建设》,2004(05):102—105。

[29]李明华:《对中国图书馆建筑文化的思考》,《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03):90—92。

[30]毛志宏:《图书馆建筑与读者阅读体验》,《图书情报工作》,2012(S2):212—214。

[31]郎杰斌:《空间体验——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之一》,《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31(02):42—48。

[32]陈明宏:《图书馆色彩配色初探》,《图书馆建设》,1997(03):76—77。

[33]马崴:《数字化时代图书馆建筑与内部空间布局设计及应用》,《四川图书馆学报》,2018(01):56—59。

[34]滨海图书馆攻略(开放时间+借阅规则),http://tj.bendibao.com/tour/20171011/80852.shtm。

[35]北方网:《来滨海看“中国最美图书馆”周末涌进1.8万书友》,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17/11/03/033984102.shtml。

[36]王子舟:《公共知识空间与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04):10—16。

[37]吴建中:《拓展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空间的功能》,《公共图书馆》,2011(01):3—5。

[38]王蔚:《现代图书馆公共空间设计发展的新趋势》,《图书馆建设》,2012(01):78—82。

[39]郎杰斌:《空间体验——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之一》,《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31(02):42—48。

[40]段小虎、张梅、熊伟:《重构图书馆空间的认知体系》,《图书与情报》,2013(05):35—38。

[41]柯平:《重新定义图书馆》,《图书馆》,2012(05):1—5+20。

[42]李红培、鄢小燕:《国内外图书馆第三空间建设进展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13(16):16—20。

[43]程焕文:《图书馆的价值与使命》,《图书馆杂志》,2013,32(03):4—8。

[44]陆雪梅:《“图书馆+”思维的知识空间建设比较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17(08):64—69+87。

[45]王子舟:《公共知识空间与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04):10—16。

[46]吴云珊:《泛在图书馆知识共享空间(KC)研究》,《图书情报知识》,2013(01):114—121。

[47]周久凤:《图书馆空间的多维表征及再造策略》,《图书馆》,2016(06):75—79。

[48]Dryden,N.H.,Goldstein,S..Regional Campus Learning Commons:Assessing to Meet Student Needs.Journal of Library Administration,2013,53(5-6):293-322.

[49]Bisbrouck,M.F.,Chauveinc,M..Intelligent library buildings.Proceedings of the tenth seminar of the IFLA Section on Library Buildings and Equipment.Munich:Saur.1999.

[50]Andrew McDonald.The Ten Commandments revisited:the Qualities of Good Library Space.Liber Quarterly:The Journal of European Research Libraries,2006,16(2).

[51]Andrew McDonald.The Ten Commandments revisited:the Qualities of Good Library Space.Liber Quarterly:The Journal of European Research Libraries,2006,16(2).

[52]Latimer,K.,Niegaard,H.,IFLA Library Building GuidelinesDevelopments &Reflections.Germany:K.G.Saur Verlag,2007.

[53]Jones,W.G..Library buildingsrenovation and reconfiguration.Washington: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Office of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Services,1999.

[54]杨文建、邓李君:《基于学生视角的高校图书馆空间评估教育》,《图书馆建设》,2018,293(11):62—68。

[55]鲍家声:《图书馆建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

[56]马慧生、李蓉、吴玉萍:《从“悠·图书馆”看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与新馆建设思路的转变》,《图书情报工作》,2014,58(S1):113—114+118。

[57]霍瑞娟、张文亮、敦楚男:《我国公共图书馆空间类型及其演化特征分析》,《图书馆建设》,2018(04):96—103。

[58]罗惠敏:《图书馆空间设计理念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59]程焕文、潘燕桃:《信息资源共享》,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0]冯美宇:《建筑设计原理》,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1]Metcalf,D.W..Planning Academic and Research Library Buildings.Library Quarterly Information Community Policy,1965,15(1):233-234.

[62]Fred Schlipf,John A.Moorman.Practical Handbook of Library ArchitectureCreating Building Spaces that Work.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20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