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是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被提出来的,其认识各不相同。有从土的学科观点出发,有的包括社会和文化环境,有的还包括生态环境。但人们逐渐认识到只考虑自然因素和生物方面的因素是不全面的,还必须要考虑人为因素的作用。“环境地质”是应用地质学、水文学、工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原理,来研究一个地区的资源,如何为人类实现最大利益而得到发展。它是一门研究与人类有关的环境学科,它的研究不仅对科学家有益,而且对所有关心该地区发展的人们有用。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系列污染事件发生,形成了第一轮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新一轮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再次突出。随着人类工程和经济活动的规模和范围日益扩大从而引起了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环境地质问题,我们必须解决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所产生的新问题,这就形成现代工程地质学的新分支——环境工程地质。国际交流与协作为环境工程地质的创立做了组织准备,对加速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研究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1970年,国际地球科学联合会(IUGS)正式成立了“地球科学与人类”专业委员会。1972年,第24届国际地质大会将“城市与环境地质”列为第一专题。1979年,国际工程地质学会(IAEG)在波兰召开首次“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变化的影响”专题讨论会。1980年,在巴黎第26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国际工程地质协会一致通过了《国际工程地质协会关于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宣言》倡议所有从事工程地质和相邻学科的人员,在设计和修建任何工程时,不仅要注意工程设施的可能性及经济效益,而且必须考虑保护和合理利用环境问题,要求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并在空间、时间上进行定量的预测评价;要求开展以了解某些地区地质环境为目的的区域地质调查,编制世界性的分类环境工程地质图。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研究,在经过多次各种类型的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质灾害的教训、长期的思想孕育和组织准备后,已开始在全世界普遍开展。《宣言》已成为现代工程地质学向环境工程地质学进军的时代标志,同时也肯定了已有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www.daowen.com)
我国于1982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工程地质学术讨论会,1987年在北京召开了“山区环境工程地质国际学术讨论会”。1989年11月在西安召开了第二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对环境工程地质的概念、含义、目的、特点和它的研究地位等问题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对环境工程地质的理论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995年6月26—30日在河北正定地矿部召开了“地学与人类生存、环境、自然灾害学术讨论会”。1995年9月在兰州又召开了第三次全国环境工程地质会议,在会上对环境工程地质的学科特点问题,各方面的专家与学者都发表了很多学术见解,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共识,同时也存在着不同的学术观点,这些共识和不同的学术观点对工程地质的学科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1999年8月在哈尔滨举行了第四届全国环境工程地质会议,共同探讨了环境工程地质科学的发展,明确了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的战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