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爆炸历程:宇宙高温冷却,105K物质期

大爆炸历程:宇宙高温冷却,105K物质期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爆炸后104年后:温度约为105 K,此阶段为物质期。大爆炸理论是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又称大爆炸宇宙学。根据大爆炸宇宙学的观点,大爆炸的整个过程是:在宇宙的早期,温度极高,在100亿K以上。而根据大爆炸理论,早期温度很高,产生氦的效率也很高,则可以说明这一事实。大爆炸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伽莫夫曾预言,今天的宇宙已经很冷,只有绝对温度几度。图1-1WMAP拍摄到大爆炸发生后宇宙微波背景的影像

大爆炸历程:宇宙高温冷却,105K物质期

大爆炸开始时:约150亿年前,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高,时空曲率无限大的点,称为奇点。空间和时间诞生于某种超时空——部分宇宙学家称之为量子真空(假真空),其充满着与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相符的量子能量扰动。

大爆炸后10-43 s(普朗克时间):温度约为1032 K,宇宙从量子涨落背景出现,此阶段称为普朗克时间。在此之前,宇宙的密度可能超过1094 g/cm3,超过质子密度的1078倍,物理学上所有的力都是一种。(超对称)在这个阶段,宇宙已经冷却到引力可以分离出来,开始独立存在,存在传递引力相互作用的引力子。宇宙中的其他力(强、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仍为一体。

大爆炸后10-35 s:温度约为1027 K,此阶段为暴涨期。引力已分离,夸克、玻色子、轻子形成。此阶段宇宙已经冷却到强相互作用可以分离出来,而弱相互作用及电磁相互作用仍然统一于所谓电弱相互作用。宇宙也发生了暴涨,暴涨仅持续了10-33 s,在此瞬间,宇宙经历了100次加倍(2100),得到的尺度是先前尺度的1030倍(暴涨的是宇宙本身,即空间与时间本身,并不违反光速藩篱)。暴涨前宇宙还在光子的相互联系范围内,可以平滑掉所有粗糙的点,暴涨停止时,今天所探测的东西已经在各自小区域稳定下来,而这被称为暴涨理论。

大爆炸后10-12 s:温度约为1015 K,此阶段为粒子期。质子和中子及其反粒子形成,玻色子、中微子电子、夸克以及胶子稳定下来。宇宙变得足够冷,电弱相互作用分解为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轻子家族(电子、中微子以及相应的反粒子)需要等宇宙继续冷却10-4 s才能从与其他粒子的平衡相中分离出来。其中中微子一旦从物质中退耦出来,将自由穿越空间,原则上可以探测到这些原初中微子。

大爆炸后100 s后:温度约为109 K,此阶段为核时期。当宇宙冷却到109 K以下(约100 s后),粒子转变不可能发生了。核合成计算指出,重子密度仅占拓扑平宇宙所需物质的2%~5%,非重子暗物质和暗能量充满了宇宙。

大爆炸后104年后:温度约为105 K,此阶段为物质期。在宇宙早期历史中,光主宰着各能量形式。随着宇宙膨胀,电磁辐射的波长被拉长,相应光子能量也跟着减小。辐射能量密度与尺度(R)和体积(4πR3/3)的乘积成反比例减小,即按1/R4减小,而物质的能量密度只是简单地与体积成1/R3反比例减小。一万年后,物质密度追上辐射密度且超越它,从那时起,宇宙和它的动力学开始为物质所主导。

大爆炸后 30 万年后:温度约为3 000 K,此阶段为原子期。物质成为宇宙中能量的主导后不久,温度就降到了足够低,从而电子可以与核结合形成原子。光子和物质的解耦,也意味着物质最终可以不受辐射场的阻挠,并在相互间引力作用下自由集结在一起。宇宙主要成分为气态物质,并逐步在自引力作用下凝聚成密度较高的气体云块,直至恒星和恒星系统。

大爆炸理论是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又称大爆炸宇宙学。与其他宇宙模型相比,它能说明较多的观测事实。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我们的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历程。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这一从热到冷、从密到稀的过程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发。根据大爆炸宇宙学的观点,大爆炸的整个过程是:在宇宙的早期,温度极高,在100亿K以上。物质密度也相当大,整个宇宙体系达到平衡。宇宙间只有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态的物质。但是因为整个体系在不断膨胀,结果温度很快下降。当温度降到10亿K左右时,中子开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条件,它要么发生衰变,要么与质子结合成重氢、氦等元素;化学元素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温度进一步下降到100万K后,早期形成化学元素的过程结束。宇宙间的物质主要是质子、电子、光子和一些比较轻的原子核。当温度降到几千开尔文,辐射减退,宇宙间主要是气态物质,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www.daowen.com)

大爆炸模型能统一地说明以下几个观测事实:

(1)大爆炸理论主张所有恒星都是在温度下降后产生的,因而任何天体的年龄都应比自温度下降至今天这一段时间短,即应小于200亿年。各种天体年龄的测量证明了这一点。

(2)观测到河外天体有系统性的谱线红移,而且红移与距离大体成正比。如果用多普勒效应来解释,那么红移就是宇宙膨胀的反映。

(3)在各种不同天体上,氦丰度相当大,而且大都是 30%。用恒星核反应机制不足以说明为什么有如此多的氦。而根据大爆炸理论,早期温度很高,产生氦的效率也很高,则可以说明这一事实。

(4)根据宇宙膨胀速度以及氦丰度等,可以具体计算宇宙每一历史时期的温度。大爆炸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伽莫夫曾预言,今天的宇宙已经很冷,只有绝对温度几度。1965年,果然在微波波段上探测到具有热辐射谱的微波背景辐射,温度约为3 K。大爆炸后宇宙微波背景如图1-1所示。

图1-1 WMAP拍摄到大爆炸发生后宇宙微波背景的影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