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土地改革的全面完成,互助合作运动的推行,广大群众恢复和发展农副业生产积极性的提高,特别是1956年农业合作化进入高潮时,全县广大人民的生活基本上达到温饱程度。
吃的方面。粮食以粗粮为主,细粮较建国前增多。夏秋农忙季节,男劳力一般能吃到玉米面、谷面及杂合面干粮,饭里的米面也较过去更多。大忙季节还不断以米面或白面改善生活。冬春闲暇时节,仍掺糠搅菜,配以柿子面、红枣面、红薯面调剂食用。过年节或生育患病皆食细粮、肉、蛋等,油盐酱醋等调料用量也较建国以前增加。总之,这个时期一般能吃饱肚子,70-80%的农户粮食略有结余。
◎50年代的衣服
穿的方面。衣服仍以土布为主,部分乡村的农民开始试种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买旧衣、古棉的,穿补丁衣服的少了,衣不蔽体者不见了。一般群众已是夏有单,冬有棉,几套衣服换着穿。青壮年男女开始穿洋布、洋袜,夏天穿起了汗衫、汗褂。人们仍然很重实惠,讲耐用,阴丹士林、青士林、兰布一度盛行,比较厚实的“三鹿布”十分畅销,到五十年代末,井陉人民的衣着已由土布为主逐步转为洋布为主。除老年人外,一般都穿起了机织布。大部分农户炕上有了毡子、毯子和褥子,被面已由原来的土布转向洋布,并重视花色品种的多样化。
住的方面。五十年代,建造新房的农户增多,不少户还注意纸幔屋顶,粉刷墙壁,屋内还添设了门桌、低桌、椅子、凳子、坐柜等等,与战前相比,居住条件大为改善。(www.daowen.com)
◎50年代的房子
用的方面。由手工业制品逐步向机制品转化。火柴、煤油在本县全面普及,火镰取火,灯台照明的现象基本消失。搪瓷面盆在民间广泛使用,铁面盆和陶瓷洗脸盆已经绝迹。机制肥皂畅销全县,不少群众抽起了纸烟,许多家庭有了马蹄表。到五十年代末,20%的农户有了自行车,10%的农户有了缝纫机,5%的农户有了收音机,60-70%的农户有了竹皮暖水瓶。在干部职工中,不少人买了手表,铁路沿线和矿区周围的部分村庄开始用电照明。
◎50年代的缝纫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