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井陉县历史发展:建大寨田,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成果

井陉县历史发展:建大寨田,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成果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大寨田,是井陉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收益最大的一项重大活动。从1964年秋开始到1980年结束,广大群众持之以恒修建大寨田,取得了可喜成绩。对此,县委做出“举旗抓纲拼命干,三年建成大寨县”的具体安排,把深翻土地,建设“海绵田”作为农业学大寨的重点。“当大寨人,种大寨田,走大寨路!”迄今,在公路两旁所能看到的许多大块耕地,大都是当时建造大寨田的成果。◎井陉县农民平整“大寨田”县办造田,建设良种场阶段。

井陉县历史发展:建大寨田,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成果

建大寨田,是井陉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收益最大的一项重大活动。从1964年秋开始到1980年结束,广大群众持之以恒修建大寨田,取得了可喜成绩。回顾这段工作,大致经历了整修梯田、建设稳产田,深翻土地、建设“海绵田”,闸沟成滩、筑坝造田、建设“小平原”,打井建库、群泉汇流、建设“小江南”等阶段,标准越来越高,群众劲头越搞越大。

整修梯田、建设稳产田阶段。1964年秋冬,县委发动59万劳力上山,对梯田进行“四清”:清地堾、清地溃、清撂荒、清闲散。当时大讲“人搞‘四清’换思想,地搞‘四清’多打粮”。全县垒堾51万米,垫溃3567处,整修梯田40691亩,恢复耕地2650亩,扩大耕地356亩,有1.7万亩耕地建成稳产高产田。为不挤兑强壮劳力,从1965年开始,全县组织起1320个“愚公创业队”,以挖沟田兴农为主,常年从事整修梯田。“愚公创业队”为全县农田基本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

深翻土地,建设“海绵田”阶段。开始是搞“长葛式”分层深翻,即推广河南省长葛县的区分活土层、死土层两层深翻,不打乱土壤的耕作层;后来搞“坑沟田”局部深翻,即推广本县的支沙口作法,在同块耕地内部分深翻和部分浅耕。1971年,县委书记陈景隆经过调查研究,认为深翻土地不用投资,成本低、见效快,就下决心从深翻土地入手。对此,县委做出“举旗抓纲拼命干,三年建成大寨县”的具体安排,把深翻土地,建设“海绵田”作为农业学大寨的重点。这一年秋天,在南良都、北正和秋树坡三个大队,县委分别召开了三次千人现场大会,进行思想动员。号召集中人力、畜力和机械,全力投入深翻土地和播种小麦工作中。这年,全县通过人工深翻、人畜结合深翻、双犁套耕深翻三种方式,共深翻麦田16.5万亩,并将越冬白地15.3万亩也全部深翻7寸以上。在深翻土地中,为了保证面积,保证质量,全县还组织了三次大检查。大检查中,县设立检查总团,各片设立检查分团,公社设检查组,强调村村去,队队查。检查组成员,每人手持一根“检查棍”,棍上刻有尺寸刻度数。检查组成员分别在地头、地边和地心“三点”插验,将深度登记造册。社员群众戏谑:“深不深,用棍捅,不到七寸要返工!”当时,在水浇地很少的情况下,深翻土地确实是抗旱增产的有效措施,但1972年又遇大旱年,农作物严重减产。县委为了再鼓干劲,召开了有830多人参加的“学大寨英模代表会议”,会上发给每人一条白毛巾和一把大寨镢。“头戴白毛巾,要当大寨人;手拿大寨镢,深翻土地立新功”。会后组织1000余人乘坐25辆大卡车,浩浩荡荡开赴大寨,参观大寨大队和昔阳县学大寨的典型,先后参观了水渠、水库和大寨田建设,特别是参观了昔阳县令人耳目一新的“小平原”建设,大家颇受震动。

◎挖沟田

◎运肥队

◎“当大寨人种大寨田”(支沙口村村口1965年)

筑坝造田建造“小平原”阶段。从1972年冬季开始,井陉即掀起筑坝造田建造“小平原”热潮。做法大体有三种:一是劈山钻洞,改河道造田;二是筑坝护滩,顺河造田;三是闸沟成滩,淤土造田。“当大寨人,种大寨田,走大寨路!”许多社队提出战斗口号,例如“劈开核桃园,腾出水磨湾,顺直金良河,成地三百三!”“劈开东南岭,腾出南大湾,成地一百三,再建高仇龛!”等等。口号气势雄壮,令人振奋。(www.daowen.com)

在筑坝造田中,县委抓了桃林坪、支沙口和小作大队几个典型,开了几次现场会,搞了几次大参观,建造“小平原”的高潮很快在全县兴起。虽然时值寒冬腊月,但全县到处是人山人海的战场,到处是用树干、麦秸搭起的工棚,到处可见“天冷心不冷,地冻人不冻”一类的宣传标语。仇家窑大队筑的坝,底宽四五米,高达十多米,全部用巨石垒砌,石灰灌缝,被称为“传世工程”。南障城大队筑的坝,全是料石浆砌,并同时修建了排灌设施。经过五个冬春苦战,全县建造成片“小平原”100多处,成地1万余亩,把原来一条一条的干山沟建造成平展展的大块良田。特别是梅家庄、北障城、支沙口和硫砂硼等村还建成40亩以上的大块“小平原”。当时桃林坪公社5个生产大队,人均耕地不足0.9亩,在公社书记张考成的带领下,经过四个冬春奋战,筑坝闸沟造田1200亩,增地846亩,年增产粮食100余万斤,人均增加250斤,社员的缺粮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迄今,在公路两旁所能看到的许多大块耕地,大都是当时建造大寨田的成果。

◎井陉县农民平整“大寨田”

县办造田,建设良种场阶段。筑坝造田开始都是村办工程,后来发展到社办、县办。筑坝造田为社办农场、县办良种场提供了基地。农业学大寨中,全县在培育、繁殖、推广优良品种上有了长足发展。早在1971年9月,为提前一年给大上粮食创造有利条件,井陉县农业局派出制种小分队,到海南省昌江县叉河公社叉河大队的坎头和模地两个自然村,租地110亩,繁育玉米、高粱自交系和杂交种。经过8个月的辛勤劳作,共繁育自交系种子2万斤、杂交种子5000斤,为全县粮食作物优种化开了好头。为健全县、社、队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县财政拿出40万元,于1974年在东高家庄河滩筑坝造田,建成15块“小平原”,成地面积536亩,办起县良种繁育场,每年可提供20万斤优良品种。与此同时,全县30多个公社在社办造田工程的基础上也办起农场、制种队,社队制种田面积达5000余亩,为全县优种化奠定了基础。由此,全县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种子,基本上做到了自繁、自制、自选、自用,大田作物一色优质粮种。

大搞小型水利,建设“小江南”阶段。许多社队发动群众自办小型水利工程。一是盘山开渠,引水浇地。1965年,南芦庄大队提出:“大学大寨,大搞水利”的口号,先后建成愚公一渠、愚公二渠、愚公三渠,三条盘山小渠浇灌了本村大部分耕地。河应大队开凿盘山小渠,建田间水池,引蓄结合,实现了夜蓄昼浇。冶西大队搞了“银蛇”盘山,群泉汇流。库隆峰等公社也都搞了盘山接管引水工程。二是修水库,筑塘坝,拦洪蓄水。兴修水库,吴家窑公社行动旱,数量多,全公社同时开工兴建了8个小水库。支沙口公社除大梁江水库外,还有5处塘坝拦洪工程。接着,许多社队先后兴建,建成受益的有良沟水库、北瓮水库、胡仁水库、胡雷水库、方山水库、薛家庄水库、南陉水库、长峪水库、白土坡水库、大王帮水库、芦庄水库和峪沟水库等。“山区有了水,真比平原美”。当时人们十分热爱水库,说“有了水库,就有粮库”。所以,对有些蓄水量达不到小水库标准的塘坝,也乐意叫成“水库”。胡仁村支部书记范顺喜,为修水库折断腿骨,社员们挥泪送往医院,提出“一个顺喜倒下去,百个顺喜站起来”,继续坚持大干。米汤崖公社书记张银小,为给北瓮水库起名,翻遍毛主席诗词著作,定名为“凌云志水库”,对群众鼓舞很大。支沙口公社书记张亚强,给大梁江水库题词:“大坝锁黄龙,荒滩变绿洲”,反映了社员群众对水库的厚望。三是打深井取水浇地。1972年,常 坪 大队打成第一眼农业用井,县委刁文学书记起名“胜天井”,以示人定胜天。栾庄大队“一眼深井闹翻身”,改变了缺粮历史。因此,当时有许多社队纷纷要求用钻机打深井。但是,由于资金不足;设备短缺,多数还是人工开凿大口井。离休干部原县委书记处书记要三银,带领支沙口群众,硬在村前一个地下洞穴往下凿,竟在传说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封定的“四十里干漕沟”打出水来。水量有限,但治水精神无穷。张家庄支部书记张锁堂,在打井时因井壁溃塌,被埋在地下,他通过一根铁管向上面干部交代他死后的治水计划,全村群众悲恸大哭,场面极为悲壮。他被“活埋”两天两夜后才被救出,真可谓为打井治水死里逃生。

◎支沙口大队大口井出水

◎1978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冯银牛事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