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井陉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绵右渠的建设与成就

井陉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绵右渠的建设与成就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林县红旗渠也是在参观井陉绵右渠之后才开始兴建。1959年绵右渠模型及渠系规划图在北京展出,模型运往阿尔巴尼亚展览。绵右渠被社会各界誉为“太行第一渠”。◎银河绕太行傅积意首开绵右渠。于1958年3月8日上午8时整,在绵蔓河畔擂响了开凿绵右渠的战鼓。经过井陉、平山、获鹿三县人民2.5万名劳力210天的苦干,绵右渠第一期工程于1959年1月5日竣工。再次经过150多天的大干,于1960年1月20日,绵右渠第二期工程如期竣工。

井陉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绵右渠的建设与成就

井陉八山一水一分田。旱涝交替,灾荒频繁,特别是十年九旱,旱情罕见。千百年来,井陉困在水上,穷在水上。

井陉解放(1947年4月)至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的30多年里,井陉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围绕治水兴农主线不动摇,特别是以傅积意(主持绵右渠第一、第二期工程)、甄三禄(主持接长人民渠、开挖民主渠工程)、刁文学(主持绵右渠第三、第四期工程,张河湾水库工程)、郝建华(接力完成张河湾水库、西跃渠工程)为核心的四任县委,带领全县人民以“一颗红心两只手,倒提绵河太行走”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住山洞、搭工棚,吃着糠拌菜、穿着补丁衣,倒悬山崖打钢钎,肩扛砂石上高山,逢山开洞,遇水架桥,绵右渠开辟山头300多座,建设渡槽69座,开凿隧洞258个,建倒虹吸10处,兴建了总长1868公里的绵右渠,打响了新中国成立后太行山区建设大型灌区的第一枪,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林县红旗渠也是在参观井陉绵右渠之后才开始兴建。1959年绵右渠模型及渠系规划图在北京展出,模型运往阿尔巴尼亚展览。60年间15个省市(自治区)80余个县(市),德国、伊拉克等30多个国家考察过绵右渠。绵右渠被社会各界誉为“太行第一渠”。

◎银河绕太行

傅积意首开绵右渠。新中国建立后,获得新生的井陉人民陷于守着涛涛绵河却无水可用的尴尬境地,处在靠天吃水、盼雨种田的状况之下。为改变干旱缺水、靠天吃饭的状况,井陉县委书记傅积意面对高山开渠,要削山、凿洞、填谷、越河;要修水库、架渡槽、建筑倒虹吸等重重困难;面对无大型设备、无专业技术人员,一穷二白的现实;面对“异想天开、好大喜功、劳民伤财”的质疑,以“出了问题我负责”的担当精神,在充分调研后,做出石破天惊的决定:“搭大台子唱大戏,手提绵河上高山。”于1958年3月8日上午8时整,在绵蔓河畔擂响了开凿绵右渠的战鼓。3万水利大军闻令而动,浩浩荡荡开赴修渠工地。经过井陉、平山、获鹿三县人民2.5万名劳力210天的苦干,绵右渠第一期工程于1959年1月5日竣工。时隔两日,1959年3月,全县人不卸甲马不停蹄转向第二期工程施工。再次经过150多天的大干,于1960年1月20日,绵右渠第二期工程如期竣工。

◎傅积意

绵右渠蜿蜒于海拔380多米的高山上,水利大军逢山开洞,遇沟架桥,全部为人工作业;所用工具仅为钢钎、铁锤和炸药。工程中遇到数不清的困难。每当此时,傅积意总冲锋在前。第一期工程伊始,便遭遇了娘子关渠口软硬不吃的“皇姑石”,地都村冷栈坚硬如钢的“火钢岩”,蔡庄河南岸难以掘进的鸡架山隧洞,群众情绪一度低落。傅积意当机立断亲自率领300名机关干部,立下“石硬硬不过我们的志,天冷冷不过我们的心,攻不下冷栈不收兵”的铮铮誓言,和民工一起抡锤打钎,手磨破了不休息,臂震肿了继续干,经过大家的艰苦努力,最终征服了皇姑石,斩断了火钢岩,初战获胜,闯开局面。第二期一开工,便遇上建造5处大型倒虹吸无法解决所需的大量钢材、水泥的新困难,傅积意号召大家:“就是自己挖煤采矿,自己炼铁铸管,也要让水渠跨过山涧谷底!”一面坚持“工具自己造,石灰自己烧,资金自己筹,粮菜自己带”,在工地上办起了石灰窑、木制厂、水泥厂、火药厂、修配厂和荆编厂;一面呈文直报中央,获批铁料970吨,极大地鼓舞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面对施工物质匮乏的现实,傅积意始终号召参战团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少花钱多办事。广大参战人员自觉听从县委号召,自带工具挖水渠、自带粮菜办伙房、自搭工棚住山上。没有大型的机械、动力和先进的设备,就凭“钢钎炮锤两只手”。技术不会就苦练,原理不懂就钻研,克服了重重困难,保证了施工修渠的需要。

◎倒悬悬崖打钢钎

傅积意十分重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两次施工他都亲自担任绵右渠司令部党委书记,并在各团、营中组建党组织,坚持党委书记挂帅,政、青、妇、武“一帅四将”齐上阵,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傅积意特别要求各级党组织培养积极分子,仅绵右渠工程第一期施工期间就发展党员592名,发展团员507名,培养积极分子448名,真正达到“修好一条渠,育红万代人”的目的,为井陉各项事业培养骨干。傅积意特别注重搞好思想教育,每次都创办报纸期刊,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鼓动,促进了各工地比、学、赶、帮活动的开展。

傅积意特别懂得肯定大家的首创精神,凝聚群众的智慧,带领大家破除迷信,大胆创新。在第一期施工中,用竹筒炮防止了透风跑气,完成了爆破皇姑石的任务。发明了反眼钎、坐眼钎、三锤一盘钎,创下了一炮开山500立方米的新纪录。在第二期施工中,创造了“轨上行车不停、轨下同时施工”的无轨吊装法,建成华北地区第一座双排铸铁管倒虹吸。采取了“竖井、斜井多头合击”的办法,攻克了煤田采空地带岩石破碎,容易坍塌的施工难题。建成的石料结构的倒虹吸,成为水利史上的一大创举。建成的下行洪水、上通公路、中走渠水三跨五眼石拱大桥,实现了“桥梁、渡槽、倒虹吸三合一”。

◎肩扛砂石上高山

◎男女老少齐参战

傅积意十分注意融洽与上级、兄弟县市、驻井企业各方关系,赢得省市委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绵右渠施工开始后不久,中共石家庄地委即组织了全专区16个平原县5000多名民工,同时成立了石家庄军分区副政治委员施正福为司令员兼政委的绵右渠施工司令部,编成5个团、44个营、218个连,全部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纪律化、劳动战斗化管理,支援井陉施工40天。井陉矿务局3矿、402厂、410厂(现3502、现3514)石阳复线等15个驻井单位派出技术人员,筹措20余种800多件机器设备予以无私援助。

甄三禄再掀水建新高潮。在1965-1966年间,甄三禄,两次主持修建开挖民主渠,接长人民渠工作。

◎甄三禄

1965年,在井陉工作期间,遭遇入夏以来严重旱情。在和社员们一起担水抗旱浇坑田期间,甄三禄对井陉水利建设进行深入思考,意识到光靠“坑田”“扁担”难以抗拒大旱、久旱和连年旱。要想群众不再肩扛扁担与天斗,就要“治水抗旱”。于是,他决意再掀井陉水利建设新高潮。

◎工人支援

甄三禄坚持务实求真,结合县内当时的经济实力,经过多次测算,思考再三,并与县委领导一班人多次研究决定:开挖民主渠,接长人民渠,暂不上马绵右渠第三期工程。并亲自担任指挥部主任一线指挥。为扩大受益面积,带领指挥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勘测地形,三易其稿,择优定线,摒弃了原定从翟家庄或从南张村接水两个低线方案,选定从城关大石桥高线接水的方案,并得到渠道所经过的社队全力支持。甄三禄还积极向上争取支持,赢得了石家庄地委和石家庄专员公署帮助,解决了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得到了省政府给予的147万元资金、用粮100万斤的支持。由于思想发动、物料准备、渠线设计等基础工作做的扎实,即便在“文化大革命”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修渠工作依然得以推进。1969年甄三禄重新回到井陉任职,他又领导指挥了民主渠第二期工程,并于1970年4月完工通水。两项工程全长130.5公里,成为“文化大革命”期间,井陉最有影响、引人注目、惠及后人的事业。

◎女电工(www.daowen.com)

刁文学续建绵右渠。1972年11月,刁文学由灵寿县调任井陉县委书记、井陉县革委主任。这年,井陉又是旱年,全县有58个村、197个山庄、9万多人发生饮用水困难。严重的旱情,促使刁文学接过傅积意、甄三禄的接力棒,继续治水兴农。

◎刁文学

◎迎着朝霞上战场

刁文学首先进行了充分的思想发动和物资准备。1974年11月,续建绵右渠工程正式启动。刁文学亲自任绵右渠施工指挥部政委。全县群众一呼百应,数万人于11月初,肩扛铺盖手提工具,浩浩荡荡上了山,其中妇女劳动力就投入1万余人;有许多家庭是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姑嫂、妯娌齐上阵。数日间,从狼窝村到上安西村百余里长的施工线,到处呈现出炮火连天、开山凿石的场面。该期工程新开渠长57公里,需要穿越170座山岭,横跨127个沟壑,沿渠修建各种设施736处。经过一冬春的奋战,工程于1975年5月1日胜利完工。最大的亮点是上安的倒虹吸,又称“银龙潜飞”,是井陉第一座渡槽和倒虹吸相结合的传世工程。

第三期工程全部胜利完成后,刁文学书记及时总结治水工作,形成了每年11月1日开工,第二年5月1日收工,冬春大干水利工程的制度,既改变生产条件,又不延误农时,得到了广大群众干部的拥护。在这种制度下,刁文学领导全县人民,于1975年11月到1977年5月,利用2个冬春完成长21公里的引甘济绵渠和长28公里的绵右渠第4期建设。至此绵右渠工程全部完成。

◎平时渠一条,战时交通壕

郝建华接力修建张河湾水库。张河湾水库是井陉水利建设的“心脏工程”。该水库构想由刁文学提出并实施,从1976年11月开工到到1978年元月,第一阶段的施工任务完成,大坝基本接近“420高程”。1978年元月,刁文学调离井陉,郝建华继任县委书记、县革命委员会主任,接力修建张河湾水库。

◎郝建华

面对井陉已连续4年进行大规模的兴修水利,广大干部、群众已疲惫不堪,财力、物力也相当匮乏的实际,为形成共识,鼓足干劲,郝建华多次与县委一班人沟通、商榷,向社、队干部征求意见,统一思想。为保证施工物力,郝建华逐日奔波在工地现场,穿梭在省、市及各有关部门之间筹措资金、物料。在县水利指挥部的精心组织下,张河湾水库大坝的砌筑工程进展顺利。

特别是在1979年6月,听到中央有关领导关于逐步收缩“农业学大寨”规模,实行与民休养生息的谈话精神后,郝建华审时度势立即调整施工方案,使工程顺应形势的需要;在接到责令西跃渠工程“立即停工”的通知后,刁文学按照地委“集中力量加快施工”的意见,把自己的办公室和常委会议召开处搬到了水库工地一线,争分夺秒推动工程。同时,带领县水利局两位同志逢山爬山,遇壑跨壑,步行7天,对西跃渠的原设计施工方案,反反复复做了7项较大的修改,进行压缩和改进,保证了工程快速推进。在1980年初,某内部刊物突然刊登出有关井陉县西跃渠是计划外工程的长篇报道后,郝建华又专程赶到地委,对报道中所提到的各种情况,实事求是地作了据理力争的汇报,为工程争取宝贵的时间。在郝建华的领导和大家争分夺秒精心施工的努力下,1980年6月1日张河湾水库竣工。

◎张河湾水库坝基开挖施工

“绵右渠”“张河湾”的竣工完成,彻底改变了井陉的干旱面貌,呈现出“峭崖陡壁凿长廊,峡谷飞虹渠水通,路水穿山浪花笑,银龙潜飞连山峰”的壮观场面。渠水灌溉了井陉、鹿泉、平山、井陉矿区三县区20个乡镇193个村的17.5万亩农田,解决110个旱庄饮水,润泽了干渴的庄稼,染绿了苍黄的山林,滋养了26万人民,实现了“劈山引水上高山,誓把河山重安排”“干旱梯田变水地,万载群沟变粮仓"的千年梦想。

由于生产条件改善,粮食显著增产。井陉县由亩产不足200斤的低产县发展到亩产700多斤的中产县,比1963年亩产增长3.6倍。1979年,粮食总产达到22165万斤,比1963年增长3.5倍。由人均占有粮食278斤的缺粮县,变成人均占有粮食821斤的余粮县;全县粮食购销差由年逆差965万斤,变为年顺差1221万斤。粮食品种质量也大有改善,小麦总产由1963年的1299万斤增加到9626万斤,增长7.4倍。

◎多哥水利代表团考察绵右渠上安渡吸工程

◎伊拉克灌溉部考察绵右渠上安渡吸工程

人民是历史创造者,是最大的功臣。在修建绵右渠、张河湾水库的壮举中,每一次治水,井陉人民都同当年抗日战争一样,父母送儿子、新娘送新郎、夫妻相争,兄妹同征,积极踊跃的参加施工。再次施工都出现工人捐款,农民捐粮,社队献荆条、献石灰、献工具的动人事迹。“自带粮食自带菜,施工工具自己带。”没有住房掏土洞,没有床铺睡地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生动实践。处在“文化革命”中的许多干部,晚上挨批斗,白天坚持指挥施工,硬是凭着一股担当精神,一份任劳任怨的胸怀,完成了认为不可能完成的治水工程。绵右渠、张河湾精神,是井陉宝贵的精神财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