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是强国之路,在恢复经济和巩固政权的三年里,井陉建材、石砟、火药等现代化工业有了较快发展。1953年至1956年间,党和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公私合营使资本主义工业企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社会主义工业的雏形。县政府把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成立了石灰、铁木、服装等14个生产合作社。并于1955年成立了县手工业联社,全县1780名手工业劳动者全部走上社会主义合作化道路。县内私营工业如南横口陶瓷业实行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改造后的企业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逐渐成为了县域经济的生力军。期间,井陉县第一陶瓷厂、张村石料厂等一批厂矿企业相继兴建。到195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1108万元,比1949年增长近10倍。井陉火药化工也有了长足发展。火药生产起初为土法生产,1952年生产氨酸钾炸药32吨,1954年产量达128吨。1955年,火药生产进行了第一次技术改革——采用驴拉碾碾药,使黑火药日产达到300斤,导火索达1000余米,雷管200余发,同年黑火药产量达239.6吨,实现了井陉火药化工工业的一次腾飞。
1956年到1966年进入调整发展阶段。1956年,省委召开了发展地方工业会议。此后,井陉县开始加强对工业工作的领导。同年,县委组建了工业部,专门对工业进行管理。1957年初,县人民委员会设立工业科,进一步加强了对工业的领导力度。1958年到1962年,井陉县开始兴办地方工业,首先加强对旧有企业合作社的扩建与改造,全县14个手工业合作社合并成立了7个地方国营工厂。井陉县第一家农机具制造全民企业——井陉机铁厂应运而生。同时,开始筹建新企业。从1958年起,全县炼焦企业先后在南关、长岗等地诞生,其它各类企业也纷纷上马。最多时地方国营和集体企业达到70多家。仅1958年一年,全县就新上县办企业40多家。这从客观上刺激了全县经济的发展,但也出现重数量、轻质量问题。
1957年,火药化工业试制成功了工业硝铵炸药,其生产正式列入国家计划,不久畅销全国。从1958年到1960年3年间,平均每年生产硝铵炸药4000余吨,雷管2000余万发,并在庄旺修建了专用铁路和周转仓库。从此,铁路运输代替了马车运输。1961年5月,火药车间改称“井陉横口化工厂”。这是井陉火药化工工业生产出现的第二个高峰。(www.daowen.com)
◎城关大石桥上铺设的运送焦煤和矿石的小铁轨
1962年,党中央提出针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在此方针指引下,井陉工业开始调整,到1964年底,井陉国营工厂从1962年的18个减为9个,集体厂矿由15个减为10个,职工人数由3052人减为1561人。但同时也上马第二化工厂,针织厂,电池厂,印刷厂,赵村铺煤矿等5家县办企业,调整后的工业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道路,其生产效益和工业产值均有大幅提高。1965年,工业产值创建国以来最高水平,县办企业工业总产值及上交利税居石家庄地区17个县第一位。1962年,横口火药厂在国民经济的调整中停止生产,人员由700人精简为87人。停产期间,对生产工艺进行了多项改革,购置了轮碾机、卷管机等设备,使生产由手工操作改为机械化生产。1963年初,工厂上马复产,年产量稳定在3000吨左右,这是井陉火药化工发展的第三个高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