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事业发展。旧社会,井陉县教育事业发展极其迟缓,人民长期处于愚昧无知的落后状态。1947年井陉解放两县合并时,全县16万人口中,文盲高达10万之多,能写会算的很少。有些村竟然选拔不出一个既会写帐本又会打算盘的财粮委员,只好一人写帐本,一人打算盘,人们戏称“鸳鸯”会计。
建国后,县委、县政府首先加强对旧教育的改造。在巩固老解放区原有教育的基础上,接管了新解放区全部学校,把原来各村集资民办的和民办公助的一律改为公办学校,并在“白点”村开办新的学校,全县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县委、县政府及时配备教育干部,县级设立教育科、区设助理员,继而又增设小学总校长、民校总校长,中心学区设立中心校长,各村设立教育委员,健全了县、乡、村三级教育体制,加强了对教育事业的管理。囿于条件,教学班的设置和教学方法只能做到因地制宜。铁路沿线人口密集的大村镇采用“二部制”,山庄小村采用二级复式,三级复式以及多级复式等,偏僻小山庄采取巡回教学,初步促进了井陉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到1949年底,全县拥有小学257个,165个班,适龄儿童7593个,入学率65%。结束了抗战时期,一无教师,二无校舍,学生自带板凳,民房(古庙)做课堂,瓦片做石板,矸石当笔,木炭代墨,教材自编,麻纸油印。敌人来了就跑,敌人走了就学的游击式教学形式。在3年恢复时期,全县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到1953年,全县拥有高小32所,学生1560人;初小274所,学生19867人;中学5所。此时出现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为此县委、县政府坚持启用老教师,重用“洋”教师,培育新教师、录用土教师等方法,“扩大师之来源。”采取开展面授、函授学习;举办短期培训;推荐在职教师脱产深造;开展教研活动四项措施,“提高业务素质”。为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县委、县政府提高落实教师经济待遇,使之优于同期的行政干部。同时,始终把知识分子看成“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充分保障教师的民主权利,把教师选举为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甚至调任各级机关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从而全县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在蓬勃开展学校教育的同时,全县扎实开展社会教育,开展了全县性大规模扫盲运动。县、乡、村普遍建立民校、冬校,组织扫盲教员560人,扫盲班组三四百个,参加学员15000多人。
◎毛泽东主席题词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社会文化事业发展。党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基本方针。1951年3月,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为繁荣我国文艺事业指明了方向。井陉历史悠久,文化艺术多姿多彩,灿烂辉煌,历代流传于井陉境内的“拉花”“井陉晋剧”“竹马”“皇杠”“跑驴”“旱船”等民间艺术品种繁多,风格别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建国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取其精华、剔其糟粕,井陉加快对旧文艺的改革。县设教育科,下设文化馆。文化馆分设6个文化站,各村建立了农村俱乐部,健全了三级文化网络。活动形式由服务和辅导两方面组成。服务就是靠一条扁担挑上留声机、幻灯机、收音机下乡,利用“土电影”(幻灯机)配合党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辅导就是每年由文化馆主办一期文艺培训班,推广一些舞蹈、戏剧节目,如《扑蝴蝶》《放风筝》《跑驴》等,同时也编选一些演唱材料,分发基层。虽然,当时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但群众也同样踊跃参与。
◎井陉县文化馆最初成员(1953年春)
书店发展步入正式。解放初期,县成立文化合作社,经销文具纸张、学生课本及少量的其他书籍,属综合性小商店,1952年新华书店正式成立。翌年,建房17间,临街三间为门市,负责全县图书发行,经营图书1200多种。
电影事业缓慢起步。建国初期为空白。1952年县派人到省里学习放映技术并被编入石家庄专属第29放映队。1955年县建立第一个放映队。(www.daowen.com)
县乡剧场发展蓬勃迅速。井陉素有“戏窝子”之称,建国后村村建戏台、村村办剧团,文艺宣传兴盛一时。
报纸、通讯开始创办。建国初期,县委创办了油印周刊《生产日报》《征收通讯》《参军通讯》等,配合中心工作,随时增刊。
广播事业开始萌芽。建国初期,一直是空白。直到1953年5月县工会职工俱乐部率先在县城办起有线广播。把大喇叭安在城楼上,朝东朝西各一个,小南门一个,东关一个。每天早、午、晚定时广播,广播内容一是转播中央新闻和部分节目,二是俱乐部自己录制。广播范围只覆盖县城三关区域,其他乡村仍然沿用“屋顶广播”,即人们站在屋顶上,将所要广播的内容一人传一人传遍全村。
◎井陉城关剧场
医疗卫生步伐较快。根据党中央卫生工作要“面向农工兵”“预防为主”和“团结中西医”的方针,井陉在县、乡、村中设置卫生工作行政机构,备有专兼职卫生管理干部。出现了国办、集体办和个体行医多种卫生机构,1949年,国办医院仅县医院一所,医务人员8人,到1951年,国办医务人员达30人,3年增长3倍多;1952年底,设立分院6所。同年,县卫生工作者协会成立,广泛的组织乡村医疗力量进行业务技术学习,交流经验,壮大队伍。除了县医院外,井陉境内同时拥有14家工矿医院,其中6家规模甚至超过县级医院,共计470张床位。这些医疗机构,既对内也对外,都为当地群众防治疾病。县办厂矿也都设有卫生所,为本厂职工看病。但广大农村,乡村医生仍然是个体经营,大都以中医为主,均无医疗设备。全县性的防疫救治工作也逐步开展起来。1949年开始免费接种牛痘,预防天花。1952年开展了鼠疫四联疫苗接种。之后,疫苗种类逐年增多。1949年,县政府成立“防疫委员会”(爱委会前身),开展“破除迷信思想,有病求医不求神”的卫生常识宣传教育。1952年开展了“改造环境卫生,实行五净、六灭、三扫、两晒、一新”的群众运动,提倡厕所加盖,扑灭苍蝇,不喝生水,不食死牲畜肉,养成卫生习惯。为强健人民体质,全县体育活动以学校为先导发展起来,全县建设了3个正规篮球场,虽然没有灯光球场和田径场,其它设备如单杠、双杠也是有数无质,但大家的运动兴致依然很高。
◎天长医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