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井陉县革命老区保卫根据地斗争及发展史

井陉县革命老区保卫根据地斗争及发展史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党领导全县人民展开保卫根据地的斗争。实行民主、改善民生,巩固根据地。经过与日军两年的争夺斗争,根据地获得较大发展。反摩擦、灭叛乱,巩固根据地。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内部出现了反动逆流: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公开投降日军,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顽固派,与日军互相配合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夹击,向抗日军民“收复失地”,不断在全国各地制造反人民的事件。

井陉县革命老区保卫根据地斗争及发展史

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党领导全县人民展开保卫根据地的斗争。

实行民主、改善民生,巩固根据地。1938年秋、冬,全县掀起实行民主和改善民生的运动。实行民主方面:中心任务是在充分发动群众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区、村抗日政权。各村结合反贪污和贯彻合理负担,开展了新的民选村民委员会主任运动,撤换了鱼肉乡民、横行贪污的旧村民委员会主任,摧毁了过去少数地主、劣绅垄断政权的局面。改善民生方面:根据《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开展了减租减息活动,实行了“二五减租”,保证地租不超过收获总额的735‰,利息不超过1分。同时,认真贯彻“团结互助、共同抗日”的号召,开展了借粮运动,解决了不少贫苦农民生活问题。在财政上推行了统筹统支和统一累进税。生产上组织低利息借贷所,发动群众垦荒修渠,并建立县贸易局,和区、村合作社,有效的繁荣了根据地的经济,初步减轻了压在农民身上的封建剥削,群众生活得到一定改善。广大群众的抗日积极性日渐高涨,抗日力量迅速发展。到1940年,路南、路北游击队达到1450人,自卫队得到大量发展和整顿;参军入伍形成热潮,仅1940年,全县动员入伍的新战士达483人,归队百余名,边区子弟兵队伍得到进一步壮大。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减租减息布告

广泛展开游击战争,巩固根据地。在扩大抗日武装力量的同时,在军事上,采取集中兵力反合围的方法,掌握敌人的活动规律,以反敌封锁、烧杀、抢粮为中心,进行伏击、截击,消灭敌人。1940年,路北县基干队共参加战斗32次,自卫队打游击124次,破路168次,配合主力部队作战1次。主力部队和井平获支队也经常活动在平(山)岩(峰)公路和井陉矿附近,迎击敌之进攻和“扫荡”。1940年4月27日,平山敌人200余名向在东焦休整的特务团1营及游击1中队合围,我采取诱敌深入的办法,杀伤敌160余名,缴获枪支子弹一部,取得战斗胜利。4月11日,路南游击队配合主力向高家坡的日伪军据点攻击,反复肉搏数小时,将敌碉堡攻克,全歼敌30余名。接着又击退援敌200余名,杀、伤敌50余名,缴获机枪1挺、步枪22支。另外,县基干队和民兵还不断配合主力部队破击敌之交通日军铁路常被我拆毁,电线被我割掉,火车被我炸翻。

加强党的建设,巩固根据地。井陉党组织在1939年上半年又有相当发展之后,依据党中央8月25日公布的《关于巩固党的决定》的指示,在10月以后停止党员发展,转向巩固整顿。首先进行了党员成分的改造。仔细审查了各级干部,坚决而又慎重地清洗了混入党内的投机分子和阶级异己分子,加强了党员中的阶级骨干,保证各级党的领导权掌握在忠实可靠的干部手中。其次,进行了严密组织的工作。

经过与日军两年的争夺斗争,根据地获得较大发展。路北,向东一直活动到石家庄附近,扩大了获鹿北部的局面,向南活动到娘子关和井陉县城附近,建立了第六区区公所。路南,开辟了上金良地区,1939年6月成立了第三区区政府。

为适应局面扩大后的形势,便于对敌斗争,1940年3月井获分县,抽调崔德清等一批干部组成“获鹿抗日县政府”。这使我们的工作与客观形势更加吻合,两县的抗日局面更加开阔。

反摩擦、灭叛乱,巩固根据地。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内部出现了反动逆流: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公开投降日军,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顽固派,与日军互相配合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夹击,向抗日军民“收复失地”,不断在全国各地制造反人民的事件。

同全国的反动逆流相呼应,国民党十三支队和民军也翘起尾巴,极力制造摩擦和叛乱,使井陉党和人民不得不在较长时期中,一面与日本帝国主义作战;一面对付国民党杂牌军队和反动道会门的捣乱。

国民党反共是由来已久的。1938年十三支队和民军盘踞在井陉路南后,就和我们搞起摩擦,表面喊着“联共抗日”实际与日军勾搭,实行着“联日抗共”的政策。当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更由一般摩擦转为军事进攻。他们制造摩擦的方法是争夺政权和群众。抗战开始,我们在各村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政权,民选村长;他们却另搞一套,委任地主恶霸当村长与我对峙。在选举时,不是暗地鼓动地主争夺政权,就是用武力破坏会场。我发动群众参加游击队;他们则扬言参加十三支队,可以不交粮款,借以扩充其反动势力。我们组织农会写宣传标语,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十三支队则进行捣乱威胁,说什么“谁当农会主席,日本人来了就杀谁”“谁家墙上写八路军的标语,日本人来了就烧谁家的房子”等等。当群众不受其欺骗,穷人掌握政权后,他们就忌恨在心,假借抗日名义,任意征粮派款,勒索钱财,随意打骂群众,杀害干都,企图把群众镇压下去,将我抗日组织摧垮。

1938年10月,国党反动政府任命鹿钟麟为河北省主席后,鹿钟麟在各地从事制造摩擦,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阴谋活动。在鹿的唆使下,井陉国民党顽固派也尾随其后,大肆进行反共分裂活动。1939年1月,国民党骨干分子以十三支队作靠山,以被日军利用的黄沙会作掩护,在大尖山成立了国民党部,作为他们进行反革命活动的指挥部。这时,原来在统一战线政策下,参加井陉路北县政府工作的国民党分子也退出抗日政府,和暗藏的国民党分子在威州、新寨等地暗设“联络站”,除散发传单、造谣破坏和大量发展其党羽外,并与日军同谋协力欺骗群众入会,组织反动道会门——红枪会、黄沙会。利用这些反动道会明目张胆地与我对抗,公开提出:“不许八路军和抗日人员过往,不许驻防,不给给养,不纳抗日粮款。”并对我抗日零星人员不断进行惨杀,制造了许多血腥事件。1939年1月19日夜,我八路军二大队赴获鹿袭击敌人,被苗峪黄沙会劫击,打死我战士2名;7月北障城红枪会惨杀我军催粮战士1名;9月中旬秀林红枪会惨杀我战士3名。其它如扣押、监视、威胁我区、村干部事件颇多。

◎1939年国民党秘密颁布的《防治异党活动办法》

在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时期,井陉国民党反革命活动更加狂妄。1939年冬,障城红枪会叛乱,大批会匪手持刀枪,劫击我正在破击正太路的军队,持续数小时,经我方耐心宣传教育和武力威胁才平息。1940年1月,威州一带红枪会叛乱,公开提出“不用边区票,赶走八路军”的口号,阻止征收救国公粮,反对实行减租减息、合理负担,包围我庄子头区公所,逮捕区干部8名,杀死干部家属1名,绑架各村农会、青会、妇会主任及抗日积极群众数人。此期间,民军、十三支队的摩擦暴行更甚,仅在短短1个月内就进攻金良川2次,抢走牲口50头,粮食300多石,其它财物达10000多元,并沿途绑架、吊打抗日干部和群众数十起。

所有这些喽啰们的横行不法,都是蒋介石蓄谋已久的反共投降活动的一部分,并且已经和日军互通款曲了。1938年日军组织红枪会、黄沙会时,大批国民党分子借机渗入这一组织,并以此作外衣与日军共同进行反共活动。1939年冬,障城红枪会叛乱前,日军给他们武器,叛乱后将受伤会匪全部接回城内医治,以后收容编成伪军。路南国民党部被我清剿时,搜出准备报告日军的我抗日政府人员名册。这一切就是国民党反动派通敌叛国的铁证。

党对国民党反动派这些阴谋活动的丑恶目的是完全清楚的,可是为了团结一切力量共同抗日,我们长期采取了争取团结、教育为主的方针。我军在红枪会叛乱时,一忍再忍不还击,抗日政府曾派负责干部再三再四说服教育,但是反动派却把这些看作是我抗日军民软弱可欺的表现,摩擦暴行更加日狂一日的发展。

我们的忍让是为了争取抗日,但我们的忍让绝不是无限度。

根据毛泽东同志指出的:同顽固派斗争,必须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原则,全县军民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摩擦斗争。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了不同的策略,针对红枪会叛乱,路南、路北均采取武力镇压、打击主谋、教育会众的方式,把误入歧途的群众又重新团结到我抗日政府的周围。路南县委解散了反动的国民党党部,彻底披露了其下层反动组织。

万人“拥蒋反汪”大会。在解决了反动国民党党部和红枪会后,全县又开展了打击汪派的群众运动。1940年1月28日,路北县委万人“拥蒋反汪”大会(实际到会七八千人)在黑水坪村召开。参加大会的有军人、农民、工人、青年、妇女、儿童等各界人士,会议内容主要是反对当汉奸和全民动员一致抗日。大会发表了《反妥协投降》的通电,“号召全县人民起来,反对汪派汉奸卖国罪行,坚决团结一致,誓扫汪派,誓灭汉奸,反对妥协投降,坚持华北抗战,肃清内部摩擦,严防挑拨离间。”大会之后,各区、村也普遍召开了同样内容的会议,揭露了以国民党顽固分子王定国(又名王克谦)为代表的汪派汉奸卖国罪行,戳穿了他假装抗日的外衣,镇压了一批汉奸特务分子,制止了降日逆流的蔓延。路南军民进行了反对朱怀冰、侯如墉、张阴梧残部的反摩擦斗争。到1940年3月,县内随着国民党残余势力或被消灭或被赶出根据地,地方敌特分子也基本扫清。全县反摩擦斗争取得胜利。

开展新民主主义宪政运动,巩固根据地。新民主主义宪政,就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共同专政汉奸反动派也就是民主政治。毛泽东指出:“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是缺少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把独立和民主结合起来,就是民主的抗日或叫抗日的民主,没有民主,抗日是要失败的。”(www.daowen.com)

井陉旧的县政权,在日军攻占井陉县城前夕,便陷于县长逃跑、部门瘫痪的状态。日军占领井陉县城后,扶植维持会代行旧县政权,对井陉人民实行奴化统治。乡、村政权处于混乱之中。我党在抗日战争初期,为适应迅速开辟根据地的急需,各地因地制宜建起一些临时政权。政权形式差异较大:(1)在原有政权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我党政临时委派或某种形式选举而产生的;(3)一些自卫团、救国会、战委会(战地动员委员会)、工作团等临时组织,代行政权执行工作的。这些临时建立的政权,在与日本侵略者和反动势力斗争中取得很大成绩。同时也由于一些村政权的不纯洁,在日军“扫荡”时瘫痪垮台。

1940年,面对日趋严峻的斗争形势,根据中央关于“立即普遍进行区、乡临时政府委员会民选”的指示,井陉县从1940年2月到8月,开展了为期半年的新民主主义宪政运动,着力加强政权民主建设。根据井陉的实际,县委、县政府分了三个阶段推进运动。第一阶段从2月开始到6月中旬止。主要任务是完成村选。第二阶段,从6月15日开始到7月30日止,主要任务是完成区选。在村政权选举的基础上,由各村选出5至8名代表参加区代会,选举区政府。第三个阶段,从8月初到8月中旬结束,完成县选和边区参议员及国大代表的选举。

这次县、区、村三级政权选举,每一位选民都积极参加,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出了神圣的选票。通过选举,不但选出了代表人民意志的干部,而且了解检查了政府的工作,改进了政府工作作风,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妇女的地位和参政的热情也得到很大提高。而在日军占领区,由于日伪军的倒行逆施不得人心,伪村政权的建立举步维艰,群众对选举漠不关心,消极抵制。

在整个新民主主义宪政运动中,村选最具井陉地方特色。

村选,是对全民进行民主政治教育的初期阶段,是整个选举的主要阶段。为把优秀的抗日分子和廉洁奉公、能团结群众、为人民办事的人选进村政权,各级政府在接到选举法令后,成立由军、政、民、抗日士绅等组成的“选举委员会”,负责筹备选举事项,领导选举工作。为营造声势,“选举委员会”组织干部、学生、部队等一切力量编成宣传队、突击队,深入各村宣传动员。民主宪政教育很快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了指导运动的深入开展,县委出版了《选举报》,各群众团体开办了训练班,培养出一批选举骨干。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采用选举办法:巩固区采用无记名投票的选举办法;游击区则采取发动选民充分酝酿,产生候选人,然后举手表决的办法。在游击区和边缘区,采用灵活方式进行选举。有的村夜间召集选民到野外选举,有的村用间接选举的办法。由于党的坚强领导和广大干部的积极努力,以及人民踊跃参加,村级政权的选举顺利完成。参加选举的选民达80%以上,大批优秀干部和劳动人民被选到抗日政权中,村政权中贫下中农、中农的比例增多了,抗日的力量增强了。村政权真正成为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民主政权。

借力百团大战,巩固根据地。为打击敌之“囚笼政策”,切断山西日军的运输补给,争取华北战局更有利的发展,将太行、晋察冀两大根据地连成一片。1940年8月至12月在八路军总部的统一指挥下,晋察冀军区、晋冀鲁豫军区部队,进行了以正太铁路为重点的大规模交通破袭战。八路军参战兵力达到105个团40万兵力,军史上称其为百团大战。井陉处在正太铁路的东端,是控制正太路的枢纽。井陉矿是华北日军守护的重点,于是便成为第一阶段中心战场。

破击战由聂荣臻司令亲自指挥,指挥所先设在小里岩,后转移到洪河漕,8月20日晚,第一阶段战役打响,担负着破击正太铁路任务的晋察冀边区部队,冒雨分成左、中、右纵队,向正太路东段攻击。左纵队在四分区司令员熊伯涛指挥下,破袭微水至石家庄段铁路公路,攻击了岩峰、上安据点和头泉车站,阻击石家庄敌人的增援;中央纵队在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指挥下攻击井陉煤矿;右纵队在二分区司令员郭天明、刘道生的指挥下,破击阳泉至井陉间铁路、公路,攻打沿线据点。

经过12天的激烈战斗,到31日第一阶段战役结束,八路军共歼灭日伪军7000余人,攻克日军据点91座,破坏铁路300余公里,公路700余公里,并缴获大批物资,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井陉境内的主要战果是:石太铁路井陉段近于瘫痪,桥梁被炸,铁轨很多被撬并有部分被运走;井陉煤矿被破坏,至少需要4个月的修复时间,造成山西日军用煤恐慌。井陉路北、路南两个根据地打通联系,联为一体。

◎1940年8月20 日晓雾中,八路军某部已埋伏在井陉矿外,准备出击。

百团大战中的插曲——聂帅救孤。战时的生活,并不都是炮火轰鸣、刀光剑影的场面,也常常遇到一些有趣的事情。百团大战中,八路军部队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事,就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

在进攻井陉煤矿的战斗里,113团1营的战士们救起了两个日本小女孩,大的五六岁,小的还在襁褓之中。她们的父母在炮火中死亡。前线部队请示后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洪河漕。聂荣臻司令嘱咐医生和警卫员,好好护理受伤的小孩子,在附近村里找正在哺乳期的妇女,赶快给孩子喂奶。聂荣臻司令牵着那个稍大些的孩子,用水把梨冲洗了以后让她吃。聂荣臻司令经过了认真考虑,决定把她们送回日本去。遂找了一个可靠的老乡,准备了一副挑子,在筐里堆了很多枣和梨子。为了送孩子的老乡路上安全,聂荣臻司令特地写了一封饱含国际人道主义的信,没有加封。在将两个小女孩送交给日军后,日军还回了信。说,八路军这样做,他们很感谢。

◎军民正在破坏正太铁路(资料)

百团大战中的这个小小的“插曲”,在战争结束的40年后,竟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一段佳话。

挂云山牵制战。1940年8月底,百团大战第一阶段胜利结束,为配合主力部队转移,9月5日,平井获游击大队第3中队约50多名战士,由中队长李鸿山带领,赶往挂云山,配合区基干队牵制敌人,掩护一、二中队转移。挂云山是华北平原和太行山区的分界岭之一,峰高势险,易守难攻。当时,一区的区政府设在山上。那天晚上,一区基干队和三峪、上庄两村的青抗先队员、儿童团及部分群众100多人陆续转移到山上。

◎聂荣臻司令员和日本小姑娘美穗子在一起

6日拂晓,从威州赶来尾追我主力的日军已进至三峪、上庄。为吸引诱骗日军,三中队战士在挂云山上故意向日军开了枪,引起了日军的警觉。日军判断我军主力就在山上,急忙与上安、岩峰、获鹿城、胡庄和平山城的日军联系,兵分五路围攻挂云山。

战斗中,敌人几次偷袭登山均未成功,伤亡惨重。随后从石家庄调来飞机在山顶进行盘旋侦察,山下日军的山炮也开始对挂云山狂轰滥炸。李鸿山中队长不幸被弹片击中,壮烈牺牲。区基干队员李芳芳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子弹不多了,战士们便用手榴弹、石头还击敌人。坚持到下午四点多钟,完成了牵制敌人的任务。吕秀兰、刘贵子等6位同志自觉担负起掩护其他同志们撤退的任务。面对越来越近的日军,他们誓死不当俘虏,在射出最后一颗子弹后,摔碎了枪支。6人全部英勇跳崖。烈士的鲜血染红了挂云山。

◎挂云山六壮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