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审时度势则宽严皆宜,反之则宽严皆误。在明确地看到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的特征之后,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社会分工,即“院所搞科研、高校培养人、企业做生产”的模式,已经完全不能满足生产力的发展,大量科研院所改制为企业化运营,很多高校出于培养大量正规研究生的需要,正逐步转向以教学、科研并重的研究型大学,部分企业发展到较高水平并介入国际竞争后也建立了自己的科研机构。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应当创新机制体制,通过组织模式的改革主动适应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在交叉中探索学术前沿,在集成中加强攻关,在合作中着力创新。
1.拓宽高校生产关系维度,建立灵活有效的科研团队组织形式
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或产业发展重大需要,组建科研攻关团队,将原有的教师“个体户”生产关系,转化为“生产队”,集成不同学科的人才,以任务来带动队伍建设和运行管理机制的建设。这些攻关团队要有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和一定的规模,教师需要根据专长和研究兴趣,选择采用何种生产关系,但科研团队的组织形式应当是动态的,当一个任务结束或者有调整时,科研团队应当相应地结束或调整到下一个任务中,避免因科研团队的长期存在,而形成新的组织壁垒。
2.改善评价激励体系,建立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www.daowen.com)
要针对现行评价制度中偏重数量和追求短期效益、“一刀切”的弊端,根据理、工、文、医等不同的学科类型,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从事基础研究、科技攻关、技术开发和国防科研等不同的科研类型以及承担不同性质的任务,制定或采用不同的评价激励机制和政策指标。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的改革、改善,要与科技体制改革配套,与人事制度改革同步进行。在评价激励机制中,更加注重对素质、能力和研究水平的评价,更加注重对创新成果的评价,更加注重对协同工作的评价,解决好人员相对固定和流动之间以及个体与团队之间不同需求的矛盾。
3.打破学科的界限,建立学科交叉的有组织的科学研究机构
从以学科为核心的观念转变为以学科为平台,平台上既可以包含已有的系,也可以包含若干学科交叉的科研创新平台,采用矩阵式学科结构来组织教学和科研。就科研来说,应该以经过校内外专家共同讨论而形成的重大科研方向为“纲”,带起一系列相关学科的“目”。建设一批交叉学科,这些交叉学科实体通常是学校直属的单位,且拥有自己的设备平台。它们的建立通常是由教授们提出建议后经过充分论证决定的,也会随着时间变化而调整,所以比院系的组织形式更为灵活,也以更加稳定的院系结构为支撑。交叉实体平台应当积极探索与企业、其他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模式,通过学科融合发展和新兴方向培育,创造新的纵向贯通机制,为大项目、大成果组织大团队、搭建大平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