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两个方面考虑模型的设计:一方面,从系统的环境、目标和个体分析参与系统的主体在系统中的作用,在动态的环境中分析抽象的系统模型,修正系统的灵活性、稳定性等性能;另一方面,模型尽量忠实于真实的社会系统所面临的情境,具有能够反映主体真实属性的参数,同时兼顾真实系统的真实性和抽象模型的概念属性。
本书建立了一个简化的包含三个创新主体(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系统模型。每个创新主体用计算机语言表述为一个智能主体(Agent),包含一系列的属性和状态(即对象的属性变量),这些属性变量大体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环境变量,用于反映主体所处的环境;第二类是模型属性变量,用于表征模型主体的属性。模型属性变量具体分为三种:第一种为内部变量,表征主体内部的属性;第二种为输出变量,作为输出信息会影响其他主体的变量;第三种是输入变量,直接受其他主体属性(其他主体的输出变量)或环境变量影响的变量,即其数学关系中包含其他主体的属性或环境变量,体现主体如何受其他主体或环境的影响。每个主体的属性都表征其当前的状态值,同时其历史值存于一定的数据结构之中,以作为计算当前某些属性值的依据。主体的属性可以是常量或变量,如果是变量,会依赖于本主体的其他属性(当前值或历史值)、其他主体的属性(当前值或历史值)或自身的历史值。所有主体基于一定的属性初值开始迭代计算,最终可以计算出一段历史时期内每个主体各个时间点的所有属性值,形式如表4-1所示。
表4-1 多主体系统状态演化表
对于每一个主体(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假设其某一方面的特性或水平(即属性值)可以用正实数来表示,这种属性值只表示相对水平的高低(只具有相对意义),没有绝对物理意义,因而可以任意设定其初始取值区间。不失一般性,不妨设其初始取值区间为[0,1],0表示最低水平,1表示最高水平,那么0.5就表示普通中间水平。基于这一考虑,对于属性值的初值,如果认为其应该是普通中间水平,就应该设为0.5;如果认为水平较低,就应该设为小于0.5;如果认为水平较高,就应该设为大于0.5。只要建模时对属性变量之间影响关系的设计也与这一思路保持一致,就可以确保模型整体的相容性。
对于每一个主体,建模时关注其制度、历史积累、投入、产出四个方面的属性。
(1)制度:是一类创新主体的根本属性,决定了其投入产出效率及创新原动力等关键要素;
(2)历史积累:这类属性主要包括声誉、文化等需要长时间积累才能形成的特性,其依赖该创新主体在一个历史区间上的属性时间序列;
(3)投入:指创新主体在其制度和历史积累特性基础上,对科研工作的投入情况;
(4)产出:指在制度、历史积累、投入的基础上,科研成果的产出特性。(www.daowen.com)
这四类属性中的每一个属性都有其属性名称(直观表达其含义)、属性类型、属性符号、影响因素(哪些其他的属性会影响该属性)及数学关系,以完整定义其属性含义及属性间的相互关系。实体、属性及属性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模型的主体。
模型中体现协同创新环境,抽取影响创新环境的五个主要因素和变量:
市场化程度:env.Marketize
市场竞争程度:env.MarkComp
市场需求水平:env.MarkDemd
国家科研投入:env.StateRescFund
国家教育投入:env.StateEducFund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