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优化流域结构,解析布局失衡现状

优化流域结构,解析布局失衡现状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分流结构的失衡,即流层结构偏颇、流向结构失重、流型结构割裂、流域结构失衡。

优化流域结构,解析布局失衡现状

高等教育流域结构的形成既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有关,也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基础及人口因素的影响。合理的高等教育流域结构,不仅要面对已经形成的历史格局,更要充分考虑与我国各地社会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流域结构的优化,主要是指高等教育机构、层次、科类、形式、学校类型等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合理化。即以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实现高等教育的流域结构与地区经济发展及布局相适应,与地区科技、文化和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相适应,与国家对地区经济、科技、文化等发展的战略布局等相适应。因此,优化高等教育流域结构,对于合理调整现有高校分布,形成能带动地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别,避免地域经济“两极分化”的高等教育布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已确立“西部大开发”战略,这对西部地区的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整体上看,西部的高等教育资源比较匮乏,与东部地区比较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2015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553所,其中西部仅占639所。“985工程”和“211工程”的151所院校中,西部仅有22所,而且这很少的高校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和陕西三省市的中心城市[5]。这一布局严重地制约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因此,政府应制定政策,鼓励投资者到西部办学。中央政府应加大西部教育投资,地方政府应积极筹措资金,努力发展适应本地经济发展的高等教育,着重实用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制定政策,使人才“进得来、留得住”。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数量十分庞大的国家。在城市结构中,非中心城市的比例较大,而非中心城市的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或间接为广大农村服务的。但是,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市。有资料显示,31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55.3%;而312个非省会地级市的高校数只占全国高校总数的38.8%;108个县级市的高校数只占5.9%[6]。高等教育流域布局的不合理,直接导致每年大量的生源涌入高等教育发达的中心城市,造成本地人才大量外流。据统计,大学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就业者占总数的92.2%,去乡镇和农村者仅占7.8%[7]。人才的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地方尤其是边远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平衡中心城市与非中心城市的高校分布。对于高等学校密集,中央、省、市三级交叉、重复设置同类院校较多的大城市而言,应实行“同类合并”,促进其办学质量和规模效益的提高。对于中小城市而言,可以有三种选择:一是将单科类学校拓展成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型院校,或改建为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二是可实现“零的突破”,重点是增设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紧密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三是采取“请进来”或“走出去”的办法,与邻近本科高校联合办学,或者在本地区建立分校,或者依托某高校建立某地区分院。(www.daowen.com)

承担高等教育分流任务的我国高等学校,绝大多数设置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其整体分流结构是在比较落后的经济水平、科技水平和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同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计划经济体制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基本上是适应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知识、信息社会的到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特别是随着社会分化的加剧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快速迈进,我国高等教育分流结构逐渐呈现出一系列明显的不适应。如分流结构的失衡,即流层结构偏颇、流向结构失重、流型结构割裂、流域结构失衡。这种结构上的不合理,将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乃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而会影响到社会的公平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