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等教育分流:从学校配置向学生选择的发展模式

高等教育分流:从学校配置向学生选择的发展模式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学校配量型”模式的型成原因与利弊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分流实行的是“学校配置型”模式。“学校配置型”分流模式忽视学生的教育选择权利,使学生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流动渠道,学生的利益需求必然受损;同时由于学生的选择权利受到限制,需要得不到满足,其流动性、自主性、积极性等必然受到影响。华中科技大学试行的就是“套餐”式,即由学校把课程组成“板块”,然后由学生自主选择和流动。

高等教育分流:从学校配置向学生选择的发展模式

(一)“学校配量型”模式的型成原因与利弊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分流实行的是“学校配置型”模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强调一切从“计划”、“管理”、“稳定”出发,反映到高等教育上,要求高校培养学生“听安排、守纪律、服从管理”的思想品质(当然是必要的),使学生成长为社会政治精英或管理精英。为此,政府通过教育行政部门对各高校的专业与课程做出计划与规定;高校按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实行统一培养规格、统一专业设置、统一教学计划、统一课程、统一教材等以“统一性”为特征的施教活动;学生“听从安排”,课程全部必修;必须按照学校的布置,在规定的时间、地点上课,听规定教师的课;在固定的行政班级听课和作息;毕业时间由学校确定等。大到课程的学习,小到学生的衣食住行,都由学校“统管”起来,学生的选择权利非常有限。

“学校配置型”分流模式显然有利于管理者的计划与管理,满足了管理者的利益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培养学生“服从安排、听从指挥”的品质,但是这一模式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利益需求,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养成。如前所述,学生分流进入高校的学科专业之后,每一专业的课程、课程学习的方式(如上课的教师、时间、地点等)以及班级等就成为分流学生的重要渠道,学生通过流入不同的渠道有可能成长为不同类型的人才,因此对学生来说,流入到什么样的课程、课堂和班级等分流渠道,其意义是不同的。“学校配置型”分流模式忽视学生的教育选择权利,使学生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流动渠道,学生的利益需求必然受损;同时由于学生的选择权利受到限制,需要得不到满足,其流动性、自主性、积极性等必然受到影响。长此以往,学生主体性不仅难以养成,而且会受到损害,因为人的主体性是在长期的学习、工作、劳动、交往等自由、自主、自觉的实际活动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形成的[9]。

(二)“学生选择型”模式的改革与持续

随着主体性教育理论的提出以及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学校配置型”分流模式的缺陷。现代社会需要的是会选择、会交往的人,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人,而“学校配置型”分流模式限制了人的主体性发展,因此对这一模式进行改革成为必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强调学生“自主选择”的分流模式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分流改革的发展方向。改革最初是在一些重点大学以试行“选修制”为起点,随后在各类高校中逐渐推行“选修制”以及“学分制”(包括学年学分制)两种重要的分流培养策略,使“学生选择型”分流模式逐渐发展起来,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学院等都推行了这一模式的改革试验;笔者网络调查显示,目前在一般地方高校中,试行这一模式的几乎为100%,“学生选择型”分流模式已成为改革发展的强大趋势。

目前我国高校实行的“学生选择型”分流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1.关注学生教育选择权利,培养学生主体性。华中科技大学教务处领导介绍,他们实行这一分流模式就是为了关注学生权利,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学生个性乃至主体性。华南理工大学教务处领导介绍,他们从“强调学生的教育选择权利,培养学生主体性”出发,实行这一模式。天津商学院强调“宽口径、厚基础”的理念,培养具有“主体性”的复合型人才。

2.以课程的选修、课堂的流动、灵活流动的班级为分流活动结构,形成学生的流动,达到分流学生的目的。华中科技大学不仅有主流专业内的选修课程(限选和任选),而且有跨学期、跨专业甚至跨学校选修课程,这就促使学生能够自由、自主地流动。“跨学期选课”是指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超前选修“主流”专业下一学期的课程;“跨专业选课”是指学生在确保能完成“主流”专业培养计划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跨学校选课”是指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在与本校有联合办学、互认学分协议的高校选修某些课程。华南理工大学以行政班级为基础,在公共基础课程,如英语、计算机、数学等几个学科领域实行流动课堂,称为“走班上课”,或教师“挂牌上课”。笔者所在的韶关学院在行政班级的基础上,试行活动班组,比如爱好兴趣相投的班组、研究性学习活动班组、自组社团活动班组、社会实践活动班组等。

3.实行开放、选修、学分等分流策略。华中科技大学所有的专业、课程、课堂向所有的学生开放,由学生自主选择;中间环节实行“有规定的”选修策略和学分策略,该校规定:二年级及以后年级的普通本科学生,前修课程的平均学分在75分以上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及身体状况,自主安排学习进程,除根据专业分流培养计划选修限选课和任选课外,可以跨校、跨专业、跨学期选修课程;该校还与其他六所高校(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签订了协议,允许学生跨校选修课程,相互认可对方的学分。华南理工大学和笔者所在的韶关学院也采用选修和学分策略对学生进行分流。

4.“套餐”式、“走班”式等运行方式。华中科技大学试行的就是“套餐”式,即由学校把课程组成“板块”,然后由学生自主选择和流动。该校将各专业学生修读的课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三类,然后对这三类课程作出规定,从而组成“套餐”。“必修课”是学生必须按照课程设置计划修读的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对部分必修课程,学校按不同档次(内容深浅不同)和不同类型(面向专业不同)开设,学生可依据所学专业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志趣及特长等情况进行选择。“限选课”是指学生必须按照课程设置计划从若干组课程或若干门课程中选修一定数量的课程。“任选课”是指学生按照课程设置计划的要求,从全校公共选修课中选修的课程。公共选修课是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为主干的课程,学校规定,理学工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学生必须至少选修10学分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哲学、法学(含社会学政治学)、文学(含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各专业的学生应至少选修6学分的自然科学课程(计算机类课程除外)。

天津商学院的“套餐”式运作过程是:首先把课程设置为“平台+模块”。所谓“平台”是指必修课程,包括共同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3个“平台”,这是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模块”是指选修课程,包括专业方向模块和全院任选课模块,“模块”主要是实现不同专业方向人才的分流培养,体现个性。其次,由上述两种课程组成“套餐”,供学生自主选择;或者由学生按规定自组“套餐”,该校规定:学生的必修课占65%~70%,选修课占30%~35%。再次,对学生所学的课程进行考试,成绩合格者获得相应的学分;不合格者,必修课要重修,选修课可以另选其他课程补修。(www.daowen.com)

华南理工大学在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课程上试行“走班”式分流。一是将全校性公共必修课英语、计算机、数学三类分别设置为A、B两种水平层次不同的班级。对入学新生进行一次测验,规定70分以上者可以选择A班;70分以下者应选择B班。学生依据自己的成绩自主选择听课班级。为满足个别学生想拔高层次的需要,先试选听课4个星期,4个星期后确定在某个班级上课。二是将全校性选修课中的每一门都设置为两个平行班,由两个教师上课,在开学初的四个星期内,由学生自由选听,4个星期后再确定上课的班级。专业选修课包括跨专业选修课,由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选择,事实上学生也在“走班”上课。

(三)“学生选择型”模式的优点

学生主动选择型分流模式给管理者增加了工作量和管理难度,如要设计分流渠道、指导学生的选择、计算学生的学分、保存学生的学分等;尤其是对学生选择的指导,必须认真细致,如果指导不够,有可能造成学生选择不当,影响其发展。但是,“学生选择型”分流模式与“学校配置型”分流模式相比较,具有以下的优点:

1.扩大学生选择权利。学校配置分流型模式强调“一切行动听指挥”,不给学生任何选择课程、课堂、班组活动的机会,这显然是对学生选择权利的限制甚至侵犯。学生主动选择分流型模式赋予学生选择课程、课堂、班组等自由,这无疑扩大了学生的选择权利。

2.培养学生主体性。学生选择权利的扩大意味着学生主动性、能动性、积极性乃至创造性的发挥,这无疑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养成。

3.促进学生流动性。流动性即人的活动性,而活动性意味着人的生长或发展。人是在活动中成长起来的,“活动意味着生长”(杜威语)。因此,人只有流动,才能健康成长。学校配置型分流模式虽然给学生学习的专业配置了课程、课堂等,但由于学生不能选择,就无法使学生流动,即“分而不流”,这将会影响学生发展。学生主动选择分流型模式不仅给学生设置了流动渠道,而且允许学生选择流动渠道,如选修什么课程,选修哪些课程,什么时候听课,听谁的课,去哪个班级听课等,这无疑促成了学生的流动,从而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

4.锻炼了学生能力。学生主动选择分流为学生提供了选择机会,这就促使学生必须思考、权衡、分析、比较、判断,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学会选择,而且使各种能力得到锻炼,使能力逐渐提高。

5.推动社会发展。人权的提升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表现,通过学生选择权利的扩大,就会使学生学会尊重别人的选择权利,尊重人权,从而推动社会伦理进一步向前发展,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

当然,我国高校的学生选择型分流模式与国外高校的模式相比较,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表现在:其一,学生选择权利仍然有限。许多高校的学生仍然不能自由地选择课程、班级和课堂,即使能选课程,也不能选择教师。其二,学生流动性仍然有限。由于选择权利受到限制,学生流动性仍然不能自主,而只能被动地接受安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