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分流机制的协调化趋势还体现在各国社会的积极参与。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在高等教育分流上注重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高等教育分流,从而为高等教育分流的正常运转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首先,各国的改革与发展,如发展生产、更新观念、调整产业结构、改革劳动人事管理制度,形成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育的社会氛围等为教育分流活动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并提供了分流培养人才所需的足够的物质资源与信息资源,从而维持了高等教育分流的正常运行。
其次,学生、家庭、企业及各类社会组织的积极主动参与为高等教育的分流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生是高等教育分流中最重要的利益主体,高等教育的分流说到底是对学生的分流,因而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的主动参与既是高等教育分流源流不断的基础,也是高等教育分流过程充满活力的保证。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在高等教育的分流中日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既体现了高等教育分流的民主性,也保证了高等教育分流的真正实现。例如,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对高等教育分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自主选择的意识、积极参与的过程以及及时准确的反馈。其一,学生意识到选择适合的高等教育是自己权利的一部分,从而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对待高等教育的分流,乐于表达自己的意愿并做出慎重的选择,是高等教育分流的原始内动力;其二,学生积极参与到教育分流的过程中,分别流向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地域,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真正分流;其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的价值还在于为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的分流提供了宝贵的反馈信息,在学生积极参与分流之后,根据其发展的具体情况特别是毕业生面向劳动力市场的行情,各国及各高校可以适当地调整自己高等教育的结构、专业设置、课程选择、教育方式等,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优化高等教育分流的格局。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对于高等教育的分流具有重要的意义。家庭的参与主要表现在以子女为中心所做出的有关高等教育的选择以及为高等教育所担负的学费上。由于子女在物质与精神方面对家庭的依赖性,以及亲子间的情感力量,家庭对子女的高等教育的流向指导具有长期性、潜在性与深刻性的特点。企业一方面对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又积极参与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活动中。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之于高等教育的分流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前方兴未艾的企业办学更是一种充满活力的高等教育分流形式。此外,还有其他各类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例如美国普遍存在的各种高等教育的民间组织(如民间考试机构、民间的高等教育认证机构等)对高等教育机构往往具有实质性的影响和作用,从而间接地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分流。
[1]杨晓波.美国联邦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J].外国教育研究,2003(10):31-36.
[2]于富增.国际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比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12.
[3]于富增.国际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比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1-112.
[4]谢安邦,曲艺.外国私立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43.
[5]吴畏.民办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43.
[6]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48-331.
[7]符娟明.比较高等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67.
[8]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48-331.
[9]胡建华,周川.日本高等教育研究二十年[J].高等教育研究,1994(1):18-27.
[10]王留栓.近10年来世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普及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统计数字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06(1):27-30.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07-06)[2017-03-2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s180/moe_633/201607/t20160706_270976.html.
[12]王斌华.英国开放大学的办学模式[J].外国教育资料,1995(5):68-74.
[13]王斌华.英国开放大学的办学模式[J].外国教育资料,1995(5):68-74.
[14]克里斯托弗·福尔.1945年以来的德国教育:概览与问题[M].肖辉英,陈德兴,戴继强,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43.
[15]国家教育委员会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当代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8.
[16]王斌华.英国开放大学的办学模式[J].外国教育资料,1995(5):68-74.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s180/moe_633/201607/t201607/t20160706_270976.html.
[18]胡建华,周川,陈列,龚放.高等教育学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231.(www.daowen.com)
[19]刘海燕.大众化教育进程中精英教育的重新审视[J].复旦教育论坛,2003(4):39-42.
[20]北京师范大学高等学校干部进修班印.欧洲七国第三级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所,译,1983:9.
[21]胡建华,周川.日本高等教育研究二十年[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4(1):18-27。
[22]韩映雄.高等教育质量研究——基于利益关系人的分析[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89.
[23]李朝晖.论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J].江苏高教,2003(3):9-11.
[24]李朝晖.论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J].江苏高教,2003(3):9-11.
[25]杨晓波.美国联邦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J].外国教育研究,2003(10):30-36.
[26]符娟明.比较高等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53.
[27]杨晓波.美国联邦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J].外国教育研究,2003(10):30-36.
[28]胡建华.关于大学体系层次化的若干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4):29-32.
[29]刘宝存.美国卡内基高等学校分类新方法评介[J].世界教育信息,2001(10):21-23.
[30]赵秀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措施[J].外国教育研究,1991(1):49-55.
[31]外国教育丛书编辑组.外国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4.
[32]崔成学.日本的AO入学考试[J].外国教育研究,2003(2):6-8.
[33]国家教育委员会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当代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34]符娟明.比较高等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234.
[35]陈列.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一个世界性的课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68.
[36]陈列.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一个世界性的课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47.
[37]起促进作用的国家,指政府赞同高校为那些具有正式资格进入高校的人提供一个机会,并不实际指挥高等学校的核心(如出台参与模式、内部管理、学术计划的开发和权力等方面的政策);起干预作用的国家,指政府试图影响诸如毕业生的性质(例如,增加技术方面的毕业生)、学校的内部事务(改进效率)、一所大学和它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和工业更加密切的联系)等方面的工作。弗兰斯·F.范富格特.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6.
[38]弗兰斯·F.范富格特.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