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流比例,从宏观层次上讲,是指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分流接受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形式高等教育的学生的合理的比例关系;从微观层次上讲,是指在某一高等教育机构内接受不同科类、不同专业教育的学生的比例关系。教育分流比例的确定,既要考虑高等教育的培养能力,更要考虑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社会分工状况,要以变化着的人才市场为晴雨表。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及人才需求市场相适应是合理的教育分流的本质要求。同时,因为教育培养人才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与滞后性,也由于市场机制固有的自发性与盲目性,确定教育分流的合理比例还需要辅之以科学的预测和适当的宏观调控。过去,因受经济体制的制约,西方一些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片面地强调以市场变化来调节高等教育的分流比例,一些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如苏联、中国等则片面地强调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调控高等教育的分流比例。因而在分流比例的确定上,这两种片面的适应观在两种不同经济体制的国家各行其是,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各国发展的需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两种片面适应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当今分流比例的调控是在计划与市场之间保持一个适度的张力,以协调市场和计划的关系来确定高等教育分流中的各种比例。
从宏观层次上讲,世界各国逐渐加强了对高等教育系统的宏观调控力度,注重对高等教育需求及发展潜力的科学预测,从而根据市场的需求及受教育者的意愿与要求来协调高等教育的发展。如美国出于各地社区建设的需要,同时也反映大众普遍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曾大力倡导并发展社区学院。日本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应经济高速发展的要求曾大力扩充理工科教育。从微观层次上讲,各国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市场信号的调节作用,各高校纷纷以市场为导向加强自身的科类、专业设置,并力求各专业的招生数及时地反映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各专业的招生保持适度、合理的比例关系,切实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如美国的各高校根据市场信息不断调整自己的专业设置,相应地在原有的理、工、经、文、史学位外,增设了财政、教学法、护理、公立学校音乐、演讲等学士学位。同时,它们不断改革课程内容,使课程迅速反映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最新动向,还注意增设跨学科和边缘学科课程。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根据市场行情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及各专业的招生比例,在处理学校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方面较为成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又如一些比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东南亚和东亚的某些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根据该国和该地区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与出口结构的变化纷纷对自己专业的设置进行了必要的调整。总之,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注重运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来灵活地调整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各种比例关系,使高等教育的分流比例更趋合理。(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