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等教育分流:平衡精英目标和大众目标

高等教育分流:平衡精英目标和大众目标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分流的发展来看,精英目标与大众目标兼顾主要是通过校际分流的形式来实现的。英国1964年宣布实行高等教育双轨制,一轨是以牛津、剑桥为代表的大学,以追求学术水平培养精英人才为目标;另一轨是多科技术学院和专业学院等高等学校,以面向大众和培养大众化人才为目标。

高等教育分流:平衡精英目标和大众目标

精英目标即强调教育分流应首先满足现代社会及其科技发展对适量的(通常也是少量的)尖端科技人才的需求,是一种高度选择性指导下的目标追求;大众目标则强调教育分流应优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对大量的具有较高劳动素质和受教育程度的普通劳动者的需求,是一种普及化、平等观支配下的目标追求。

应该说高等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就有着浓厚的精英目标的传统。“从整体上考察,20世纪之前,世界高等教育属于英才模式,在这八九百年间高等学校目标中占绝对优势的是培养精英人才。”[18]长期以来,大学被视为探究高深学问的场所,一直遵循着单一的精英人才培养目标。高等教育的分流也即挑选那些有着特定地位、特殊身份的部分对象,或少量确有天赋的“尖子生”进入象牙塔学习深造,以期培养社会的统治精英或神职人员。英国便是追求传统的精英教育的典型代表,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只有牛津、剑桥大学卓然立世。即便是后来随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其他新型的高等教育机构,英国也誓死捍卫学术性大学的传统,而将其他新型的高等教育机构统称为非大学的高等教育体系,不给予独立的学位授予权和高度的自治权。

大众目标则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二战后,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包括普通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各国义务教育年限的普遍延长和中等教育渐趋普及化,客观上也要求教育向更高层次延伸。伴随民主政治的推进,教育民主化思潮也不断高涨,人们争取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的呼声日益增强,于是,高等教育必须同时为大众服务的目标应时而立。各国在保持精英目标的同时开始兼顾大众目标,通过新建各种新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开创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途径、采取多种形式的入学方式及扩大招生规模等措施来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由此可见,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经历了一个由传统的精英目标——大众目标的产生——精英目标与大众目标兼顾的演变过程。诚然,这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也遵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高等教育一贯的精英目标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部分的本质变化,即由传统的“量”的精英教育发展为现代的“质”的精英教育,也就是“在大众化平台上的高层次的教育”[19]。今天的精英已不再仅仅是传统的由特定地位、特殊身份决定的那一少部分人,而更多的是经由个人后天努力在智力、情感、意志等诸方面得到良好发展、具有突出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无疑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上的一大进步。(www.daowen.com)

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分流的发展来看,精英目标与大众目标兼顾主要是通过校际分流的形式来实现的。在美国,哈佛、耶鲁等大学一直承担着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而社区学院、赠地学院等高教机构则承担着大众化教育的培养目标。英国1964年宣布实行高等教育双轨制,一轨是以牛津、剑桥为代表的大学,以追求学术水平培养精英人才为目标;另一轨是多科技术学院和专业学院等高等学校,以面向大众和培养大众化人才为目标。法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包括两个体系:大学体系和“大学以外的”体系。“整个大学以外体系的一项功能——或者更确切地说,仅就教育领域内的‘学校’的功能——就是训练国家的优秀人才。”[20]法国的综合技术学校、路桥学校、国立行政学校等“大学校”培养的是国家的精英人才,相反,其综合大学培养的是大众人才。日本的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和庆应义塾大学因其高深的学术研究和精英式的人才培养而著称于世,同时日本还有大量的短期大学致力于大众人才的培养。德国的精英人才是通过柏林大学等学术性的大学来培养的,而大众目标主要是通过新型高等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和远程学院来实现的。我国的大学原来以精英人才培养为主,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大众化的培养目标愈来愈受重视。如此看来,虽然各国采用了不同名称、不同形式的高等教育机构,但都包含着精英与大众两种高等教育的目标追求,且大众目标日益显示其活力,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政治进步和文化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