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等教育分流模式-工读交替型

高等教育分流模式-工读交替型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德国高校是实行“工读交替型”分流模式的典范。德国高校对于有要求进入“工读交替型”的学生,基本能满足其需要。德国高校强调在学生自主自愿选择的基础上实行“工读交替型”分流,而不强求一律。德国高校的“工读交替型”分流模式,已经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职业界也是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高等教育分流模式-工读交替型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实践能力强的人才的素质要求和满足部分学生边学习边工作的需要,20世纪中期后,国外逐渐形成了“工读交替型”的分流模式。

德国高校是实行“工读交替型”分流模式的典范。德国是一个强调“务实精神”的国家,反映在其高等教育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每一所高校的学生在毕业前都有一段社会实践的经历。因此,德国高校,尤其是工科院校和高等技术学院,都推行了工读交替型的分流模式。

德国高校的工读交替型模式主要有三种具体形式:一是“工读”式,即为满足大学生“兼职”的需要而设置的分流形式。在德国,不少大学生由于经济上的原因,或出于个人的爱好与兴趣,在学习之余要求到社会上去兼职,以学习为主,兼职为辅,这就促成“工读”式分流的形成。这一分流形式的特点是大学生不必中断学业。大学生在以学习为主的情况下,利用课余时间到社会兼职,既保证了学生的学业连续不断,又锻炼了学生的社会职业能力,同时能帮助学生解决经费问题。二是“回归”式,即为满足大学生“休学创业”的需要而设置的分流形式。有些大学生因发现了“机遇”,或因经济原因,要求休学去创业,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再返回学校继续学习,完成学业,这就形成了“回归”式。这一分流形式的特点是既保留了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又使学生不错过创业的机会,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是“实习”式,即为满足学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到企业学习操作技能的需要而设置的分流形式。德国企业用人非常注重实践经历,因此,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的大学生要求将学习与实习结合起来,即一边在学校学习基本理论知识,一边到企业实习,上课与实习交替进行,高校为了使“企业与学校这两个学习场所互相补充”,便形成了“实习”式模式。这一形式的特点是基本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基本素质,又锻炼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当然,“为了确保在这两个不同场所提供的理论和实践培训的互补性,这两类教育需相互协调”[10]。由此可以看到,“实习”式与“工读”式虽然有边工作边学习的相同点,但也有不同,表现在“实习”式是将实习内容与理论学习结合起来,而“工读”式的工作内容与学校学习的内容不一定相同。

德国高校对于有要求进入“工读交替型”的学生,基本能满足其需要。他们采用“选修制”、“学分制”和“学分银行”等培养策略,以保证学生的学习与工作能“交替”进行。高校把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并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其比例一般为:必修课程占30%,选修课程占70%),促使学生自主选修。把课程考试成绩换算成为学分,以学分计算学生的学习量,并像银行存钱一样把学生的学分“存”起来,以便学生返回学校学习时能在原有学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这些策略的实施,使学生不一定要在连续的时间内完成学业,而可以在间断的、交替的时间内完成学业。(www.daowen.com)

德国高校强调在学生自主自愿选择的基础上实行“工读交替型”分流,而不强求一律。为此,德国高校不仅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微观指导,而且重视高校的自主适应,即高校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设置“工读交替型”分流模式。同时德国政府也注重宏观调控,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协调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以保证学生“工作”、“创业”、“实习”相互流动的渠道通畅。

德国高校的“工读交替型”分流模式,已经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职业界也是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工作具有培养人的价值必须在大多数社会,尤其是在教育系统内部得到进一步的承认……特别是大学应有这种考虑。”“青年交替培训可以补充或纠正入门培训,而且将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也可为参与职业生活提供便利。青年交替培训还大大有助于他们了解职业生活的限制和机会,同时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辨别方向。青年交替培训也是进入成熟期的一张王牌以及融入社会的一大要素。”[11]诚然,有可能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增加管理难度,也是这一模式不可避免的缺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