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入学分流型”模式的缺陷,德国等欧美国家较早就开始了“中期分流型”模式的改革。德国的高等教育机构有两类,一类是高等专科学校,如柏林高等经济专科学校;另一类是高等院校,包括大学,如不来梅大学、柏林工业大学、亚琛工业大学等。这里以德国亚琛工业大学为例来说明“中期分流型”模式的特点。
亚琛工业大学注重分流培养复合型人才。随着学科的综合化发展,产业结构不仅更新升级加快,而且越来越复杂,这就需要加强综合性教学和跨学科培养,以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求[5]。亚琛工业大学在这种分流目标指导下,强调学生的长远发展,强调为学生打好宽厚的基础,推崇“通识教育”。为此,亚琛工业大学延缓学生专业分流的时间,实行大类学科招生,学生入学后,第1~4学期学习基础理论课程,从第5学期开始分流进入专业学习专业课程。亚琛工业大学以“开放入学”策略招收学生,高中毕业生持毕业证书可以按大类学科申请入学。经过两年学习之后,学生必须通过所有的课程考试,并通过一项所谓“硕士前考试”,才能分流进入自主选择的专业领域学习,也就是说,学校根据学生的课程考试成绩和硕士前考试成绩以及学生的专业选择对学生进行了再次分流。这一中期分流具有“淘汰”和“发展”两种性质:成绩合格者流向自主选择的专业方向继续学习,直至完成学业;成绩不合格者虽然被专业分流淘汰,但可以转专业,或者通过到工厂、企业实习一年,流入社会就业。
德国是一个地方分权型国家。自洪堡倡导大学自治、教学自由之后,其高等学校自主办学、自主分流成为一种传统,因此亚琛工业大学具有较大的自主分流权力,他们可以根据社会和学生的需要确定分流目标、设置专业分流结构、采用考试分流策略、按照学生的选择进行分流;政府只是采取财政投资手段引导大学设置某些专业方向,并引导学生的选择;学生具有选择学科专业的自由、选择课程的自由、选择班级和课堂的自由。当然,在第二年末选择专业时要受到考试成绩的限制。(www.daowen.com)
通过考察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的“中期分流型”模式,发现它具有一定的优点:其一,有利于高校开展“通识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避免学生过早专业化,符合社会对高等教育应开展“通识”教育,大学生应延缓分化的要求。其二,有利于人才成长。它强调以大类学科分流入学,学生在前两年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为学生分流进入专业领域打下牢固的基础。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开阔了思维,提高了能力,而且为其学习专业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促进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其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个体的利益需求。学生通过两年基础理论学习之后,基本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对学生选择合适的专业,进而选择合适的职业较为有利。当然,“中期分流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高校管理的难度。首先,在高校教育过程中进行再次分流,增加了管理者的工作量,例如高校要组织考试、统计分数、安排并指导学生选择专业、课程、班级乃至课堂等,使管理复杂化。其次,对分流中被淘汰学生的处理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亚琛工业大学中期分流的淘汰率近30%,从入学到毕业总淘汰率近50%[6]。对已入学的大学生进行中期分流,实际上是一种筛选,必然会出现不合格者。对这些不合格者的发展前途问题处理不好,不仅会影响到分流工作的推进,而且会引发有关“公平”的争议与校园的安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