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分流的宏观调控机制是指国家的调控活动方式。国家通过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根据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可能制订人才分流培养计划,并采用各种手段对高等教育分流活动进行引导、调节或控制,以保证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分流培养在总体上与社会的合理要求相适应,尤其是与优化人才结构的需要相适应。
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分流培养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总体需要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形成这一矛盾的主要根源在于人才的分流培养与使用要牵涉到不同的利益主体,国家政府、地方政府、用人单位、各类高校乃至家庭与个人在人才分流培养的目标、规格、层次与类型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考虑。此外,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学校教育供给的有限性、滞后性,也必然加剧高等教育分流的种种矛盾。从我国现阶段的情况看,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合理分流对教育投入的需求与现实高等教育分流培养能力的矛盾;合理分流对理性精神的追求与社会现实中较为严重的功利取向的矛盾;合理分流对优化高等教育分流结构的需求与社会上盲目追求高流层及“热门”流向的矛盾等。要解决好这些矛盾,必须有健全的宏观调控机制。
纵观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分流的宏观调控机制,主要有两种运作方式:一种是“计划调控”,另一种是“市场调控”。“计划调控”是指高等教育分流的运作是从社会发展总体需求的角度出发,由国家政府统一制订分流计划并集中领导,发挥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行政—指令”作用来调控分流活动。计划调控机制的形成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国家的政治体制,以及社会人才培养和使用的管理体制等密切相连的。计划调控的优点在于能统筹配置社会资源,保证高等教育分流能按计划实施,并能较好地满足社会整体和长远的利益需求。但是,计划本身不是规律,而是人们试图遵循客观规律的要求,为实现一定目标从主观上制订出来的。由于主观认识的局限性与客观人才需求的难以预测性,因而有可能使计划不太符合客观实际,进而导致人才分流培养的供求失衡与社会资源一定程度的浪费。此外,计划的制订是从社会整体与长远的利益需求出发的,因而难以全面地考虑高校、地方、企业、家庭和个人的局部利益及多种特殊需求,这就有可能抑制高校分流培养人才的积极性以及地方政府、工商企业组织乃至个人参与选择分流的积极性。(www.daowen.com)
“市场调控”是指高等教育分流的运作根据人才市场的供求信息,通过自由竞争的方式,发挥高校、地方政府、工商企业组织乃至个人等参与分流培养人才的积极性来实施和调控分流活动。市场调控机制是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社会人才市场的建立而逐步形成的。它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在高等教育分流活动中起着自发调节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才分流培养的价值规律。它能赋予高校以较大的自主权,使分流实施主体能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学科专业流向、课程、课堂乃至班组等的设置,从而使分流模式灵活,迅速调节人才分流培养的结构与社会人才需求结构之间的矛盾。当然,市场机制也存在着缺点,主要表现为市场提供的信息往往是局部的、短暂的,市场调节的范围也只能是在某一局部、某一时期,很难纵观全局和把握未来,有时甚至传出虚假或扭曲的信息,致使人才的分流培养缺乏统一安排和长远规划,容易导致人才分流培养的盲目性。
随着国际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生产的进一步社会化,世界各国开始认识到过去偏重于使用某一种宏观调控机制的弊端,因而出现了逐步转向两种机制并重、结合使用的趋势。一些过去注重市场调控的国家,转而注重人才分流培养的“计划性”,不断加强政府部门在高等教育分流活动中的宏观调控职能。而一些过去偏重计划调控的国家,也开始转向发挥人才市场的调节作用,适当下放权力,以调动高校、地方政府、企业组织以及个人在分流培养人才中的积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