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其他欧洲大陆国家也相继完成工业革命,机器大生产代替了手工工厂,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在19世纪空前活跃并取得重大突破。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成的以电力和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美国爆发,随后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人类社会跨入了电器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科技成果被广泛运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工业的高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15]。同时也促进了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制度的逐步确立和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得到很大的发展,形成了近代高等教育机构。在此基础上,高等教育分流体系也得以确立。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进行改革,以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高等教育分流体系。一方面,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得资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他们要求打破以往的封建贵族、神职人员的教育特权,要求高等教育向广大资产阶级的子弟开放;另一方面,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的产业革命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也要求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上进行根本变革,以便为经济发展培养多层次、多类型的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因此诞生于中世纪的古典大学在理论、课程、规模、结构等方面均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于是,欧美各国为了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通过改造古典大学、创建新型大学、发展高等专科学校等途径使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到19世纪末,兼容多种教育价值取向,包含不同层次、类型和形式的近代高等教育逐渐取代了以往单一的、为极少数人服务的注重宗教神学的中世纪大学,新的高等教育分流体系初步形成。
英国最早形成了古典大学与近代大学并行不悖的高等教育分流体系。18世纪以前,英国以牛津、剑桥为典型的6所古典大学均受教会控制,训练人们为教会服务;在招生对象上排斥不信奉国教者,大学教育仍是少数贵族的特权;在教学内容上,以神学和古典学科为主,自然科学和近代科学以及外国语、历史、文学、经济学的地位没有得到承认;在管理上,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为改变古典大学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格局,19世纪初英国开展了“新大学运动”。在著名诗人汤玛斯·凯普贝尔的提议下,1828年具有民主主义、自由主义色彩的新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得以诞生,开设了数学、物理学和医学等一系列课程。1829年英国国教会又建立英王学院,除继续开设古典语文、宗教与道德外,还开设了自然科学、经验哲学、伦理学、商业原理、近代外语等新课程。新大学运动促进了一些工业繁荣、文化集中城市的地方大学的诞生与发展。在开展“新大学运动”的同时,古典大学也进行了改革。1852年(一说1850年),英国成立了两个皇家委员会,分别对牛津、剑桥两所古老大学进行调查并着手改革。1854年至1856年分别制定和颁布了“牛津大学法”与“剑桥大学法”,开始建立学校领导新机构“校务会”并强调其权限;积极增加近代学科,如牛津大学增设自然科学、近代史、英国文学、近代外语等学科;剑桥大学在自然科学讲座中重视学科的分化,从动物学中分化出比较动物学,从机械学中分化出应用力学,从生物学中分化出外科医学、病理学等;1870年开始招收女生;1871年两所大学都规定除神学专业外,废除在取得学位时对学生的宗教审查。英国古典大学与近代大学的同时发展,为高等教育分流培育适应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两类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1789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较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具有无比的彻底性,也形成了法国中央集权的体制。中央集权的体制和大学自治的传统在斗争与融合中并存,形成了法国高等教育分流的一大特点。18世纪后,为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要求,法国在继续发挥法兰西公学、耶稣会学院、法兰西文学院、法兰西科学院等传统学校的优势外,又发展了一批新兴高等专科学校,如路桥学校、皇家军事学校和矿业学校等。这类学校重科技、重实践、重应用,有严格的入学选拔和毕业考试,学生质量高,适应性强,从而为资产阶级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拿破仑建立第一帝国后,于1806年颁布《帝国大学令》,建立“帝国大学”并将其作为“唯一从事全帝国教育与培养之机构”,由国家垄断高等教育。法国的教育中央集权体制逐渐形成之际,大学自治的传统也逐渐被削弱。19世纪70年代以后,法国总结普法战争失败的教训后,重启教育改革之门。1896年国会通过法令,宣布每个学区的各个学院可以组成一所大学,给大学以法人资格,扩大其在分流培养各类人才,以适应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同需要而自主办学方面的权力。从此,法国构建了中央集权与大学自治互相制约、调控分流的高等教育分流体系。(www.daowen.com)
德国高等教育始于14世纪,但发展迅速,到18世纪末,全国已有42所大学,是大学最多的欧洲国家之一。18世纪初德国的教育部部长威廉·冯·洪堡提出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结合”等办学主张。以这些思想为指导,德国于1810年建立了既重教学又重科研的柏林大学,开创了现代大学教育的先河。柏林大学的建立为高等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对当时及随后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20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各种专门人才,于是德国的工科大学开始发展起来。新型大学和工科大学的出现加上传统大学,形成了德国高等教育分流体系的基本格局。
美国、俄国和日本的高等教育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美国殖民地时期只有9所学院,这些学院大都是宗主国英国教育模式的移植。美国建国至19世纪中期大力发展了一批专业学院。南北战争后,美国加快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步伐。1862年国会通过了《莫里尔法案》,按规定拨给各州一定数量的土地,以资助和维持至少一所学院。《莫里尔法案》大大推进了美国公立教育的发展,堪称世界高教史上的一大创举。与此同时,综合大学也获得较大的发展,一些学院实现了向大学转变。到19世纪末,美国已初步建立起多类型、多层次的高等教育分流体系。俄国17世纪末18世纪初彼得一世改革时期创建了一批实科学校,也创建了科学院。18世纪中期建立了第一所综合型大学莫斯科大学,确立了综合型大学的模式。进入19世纪后,受政治经济局势的影响,俄国的高等教育在进步与倒退的反复中缓慢地发展。日本的高等教育是在19世纪明治维新时期逐步发展起来的。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提出“求智于世界”、“文明开化”的文教政策,恢复了原幕府直属学校、医学所、昌平坂学问所和开成所,并将其改称为大学,发展了一批近代高等教育机构,从而形成近代高等教育分流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