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古代中国高等教育分流:理论与模式

古代中国高等教育分流:理论与模式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等教育分流活动最早产生于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商周时代“学在官府”的局面,高等教育分流初见端倪。至汉代,高等教育结构基本定型,高等教育便呈现出一定的分流态势。后来,孔子在教学中倡导“六艺”,提倡因材施教,这是较早的高等教育分流状态。(二)汉代的官学与私学汉代的高等教育分流主要是官学与私学之间的分流。胡瑗提出在书院教育中实行分斋教学,这应是我国最早的高等教育内的分流活动。

古代中国高等教育分流:理论与模式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于殷商时代有了雏形,至汉朝便有了比较定型的高等教育系统[3]。高等教育分流活动最早产生于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商周时代“学在官府”的局面,高等教育分流初见端倪。至汉代,高等教育结构基本定型,高等教育便呈现出一定的分流态势。

(一)孔子的“六艺”之分

“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最初是周代官学教育的学科分类。礼,即礼仪教育、等级名分教育、伦理规范教育;乐,即音乐教育,类似今天的美育,还包括诗歌舞蹈戏剧等内容;射,即射箭,军事体育;御,即驾驭战车,亦为军事体育;书,即文字教育,识字与习字教育;算,即算术、数学,还包括天文、历算等自然科技知识。后来,孔子在教学中倡导“六艺”,提倡因材施教,这是较早的高等教育分流状态。

(二)汉代的官学与私学

汉代的高等教育分流主要是官学与私学之间的分流。官学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中央官学主要由中央政府举办,具有较高的权威武帝时期吸取秦朝不设官学,忽视学校教育的教训,接受董仲舒“兴太学,重选举,独尊儒术”的三大建议,于公元前124年正式创立太学,从而确立中央官学的地位,充分发挥“养士”功能。太学的内容主要是进行“五经”教育,主要为了培养“仁人”、“君子”、“圣贤”。太学的建立为以后历朝历代的中央官学奠定了基础。西汉太学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配备了较强的师资力量。汉代也很注意物的学问、方技基础,即现代所谓的科技教育与艺术教育。如鸿都门学,应是中国最早的艺术专科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或出任刺史、太守、尚书、侍中,或被封侯赐爵,受到了较高的礼遇。

汉代的私立高等教育机构主要由学有所成的学者开办,教师都是明师硕儒,教学形式灵活。如东汉马融曾“设帐讲学”,即讲堂中挂着赤色的纱帐,他在帐前讲课,帐后有人伴乐。汉代私学中亦有方技教育,主要以“世世相传”的方式进行,即所谓的“父子畴官”。以父子相传为主,师徒相传为辅。(www.daowen.com)

(三)唐代的六学二馆

唐代到“贞观之治”时,中央官学“六学二馆”盛极一时,“广学舍千二百区”,学生曾达8000人[4]。其中“六学”主要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和律学,“二馆”即崇文馆和弘文馆。虽然都是中央官学,但从类型上看,“六学二馆”的性质也不尽相同。崇文馆、弘文馆和国子学属于皇胄性质的学校,只有高官贵胄子弟方可入学;太学、四门学属于普通性质的学校,律学、书学和算学则属于专科性质的学校。

唐朝除了上述学校,还有些具有科技专业教育性质的机构,如司天台、太仆寺、门下省的校书郎、属于中书省的内文学馆以及太乐署等。这些机构分别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

(四)宋代的分斋教学

宋初统治者非常重视书院的发展,对书院拨给学田,为书院赐额、颁发经籍,赠给书院管理者一些财物,以表示支持,书院曾兴盛一时[5]。胡瑗提出在书院教育中实行分斋教学,这应是我国最早的高等教育内的分流活动。所谓“分斋教学”是指在书院内部分成几个书斋,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向学生教授知识。胡瑗提出分斋教学时只设立了两斋,即经义斋和治事斋。经义斋以学习六经经义为主,目的在于将学生培养成在政、治、刑、教等方面有所作为的官吏。治事斋分为治民、讲武、堰水和算历等科,目的是培养精干实用的技术管理人才。分斋教学逐渐在国子学、太学中得到推行,并受到官方认可。后来,王安石在胡瑗提出的分斋教学基础上,创立三舍法,把原来平级的两斋向纵深发展,把原来的两舍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层次的班级,学生则根据自己的考试成绩依次升舍,使得同一学校的学生既有横向分科,又有纵向分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