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现在的高等学校绝不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它们也像大自然的生物一样是多种多样的,是有各种类型和层次之分的。从类型上看,按照学科门类可分为综合大学、多科大学和单科大学;按照科研规模可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以及教学型;按照培养人才的职能可分为学术性大学和职业性大学;按照学校资产属性可分为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从层次上看,按照授予学位的不同可以分为博士授予级、硕士授予级、本科授予级和专科授予级;按照重点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国家重点高校、一般重点高校和地方高校。虽然我国目前高等学校的分类尚不十分明晰、准确、合理,但是谁也不能否认高等学校是一个层次、类型纵横交错且错落有致的“生态系统”。
然而,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我国不少高校却没有进行准确的“生态定位”,以致出现角色混乱或错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种情况:
(一)高位低移——目光短浅的功利倾向
高位低移是指处于高层次的学校降低办学水平的一种错位现象,是某些名牌大学或重点大学基于功利目的的一种不良倾向。高位低移一方面表现在成人教育、网络教育以及各种自考等办学形式的盲目扩张上。在网络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目前已经有68所重点高校开办了网络教育,但其中一些高校只是打着“网络教育”的幌子牟取暴利,教学质量低下,师资力量薄弱,网络资源严重不足,导致毕业生在就业时困难重重。2004年,清华大学宣布退出网络学历教育,实际上就是为了避免高位低移,“不想让低质量的网络教育砸了清华的牌子”[22]。另一方面表现在盲目扩招上。目前不管是名牌高校还是一般高校,大多数学校本科生的在校生人数都远远多于研究生,一些名牌大学为追求短期利益而大量扩招,不仅仍旧以本科教育为工作重心,甚至紧紧攥着大专、专升本教育以及成教、自考不放,试想在这样超负荷运转的大学中,用什么追求卓越的文化?用什么挑起精英教育的重担?用什么在大众化教育中保持精品的角色?高位低移现象的存在,虽然在短期内既有社会需求,又有利益驱动,似乎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但是,从长远来看,它将不利于形成公平有序的高等教育竞争格局,最终必然是对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低位高攀——不切实际的盲目跟风(www.daowen.com)
低位高攀是指低层次和低水平的高校盲目模仿高水平大学做法的现象,是某些一般高校基于功利目的的一种不良倾向。低位高攀现象主要表现为高校不切实际地盲目“升格”与“合并”。前几年,国内高校纷纷追赶“升格”与“合并”的风潮,表现为原来是专科的学校,极力跻身于本科院校,而一般的本科院校又想方设法向重点高校和名牌大学看齐,而名牌高校往往以国外著名高校为参照系。这种愿望是好的,这种想法也无可厚非,因为不管是个人还是社会组织,都有向上发展的需要。实际上,每一所学院都希望变成大学、变成研究型大学,国际上都有这种风气。但事实上呢,大学需要很多类型,每所大学都要有角色定位的意识,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所属的那一个类型里达到最强,即在自己的“生态位”上永远是强者,而不是都朝一个方向走,都向一个标准看齐。不切实际的高攀,是以牺牲个性和特色为代价的。比如,以某学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如果盲目追求“综合性”、“大而全”,就可能失去学校原有的主科优势和特点,在相当长时间里难以办出新的特色。同样,单科性大学盲目追求“多科性”、“综合性”,搞“小而全”、“多而杂”,就可能“舍本求末”,丧失学科特色和优势,结果造成学校水平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下降甚至更糟。
(三)同位相类——缺乏特色的重复建设
所谓同位相类,主要表现为类型和水平相似的相同层次的高校之间差别不大,特色不鲜明,个性不突出,趋向于千校一面。竞争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则,但竞争都是在处于同一类型或水平的群体和个体间发生的。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也同样如此。处于不同位置的高校,由于面临的问题不同,隶属关系不同,经费渠道不同,具体功能不同,因而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竞争。竞争主要是发生在同种类型或同等水平的高校之间。虽然市场竞争是客观存在的,然而,无论什么时候,采取竞争策略总是要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只要有可能,就得避开竞争对手的制约,避免双方无谓的争夺。而避免竞争的主要途径是利用自身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个性。其实,任何一所大学都可以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因此,决不能以同位相类的综合性来淡化或牺牲同位相异的个性与优势。
可见,若要在日益激烈的高校竞争中不至于落伍甚至被淘汰出局,就要求处于不同条件、水平和能力的高校必须找准自己所在的“生态位”,并在自己的位置上担负起自己的使命。为此,高等教育的合理分流就显得尤为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