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等教育与劳动力供求的分化与选择

高等教育与劳动力供求的分化与选择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统计显示,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在就业人口中的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高等教育在劳动力供给中的这一跃升趋势恰好可以运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进行解释。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受教育年限与收入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受教育年限与收入没有显著性关系。二是市场对劳动力的数量需求,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对象、范围、规模和速度。劳动力规格的智能型、复合型要求,定会引起高等教育培养价值标准的战略转移。

高等教育与劳动力供求的分化与选择

(一)高等教育在劳动力供给中的作用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知识生产和传播为特征的新经济形态已初见端倪。工业经济时代,直接从事生产的工人占劳动力总数的80%,而知识经济时代这一比例不到20%,与此同时,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人则占80%以上。面向知识经济,劳动力结构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高等教育在劳动力形成机制中将逐渐占据优势地位。统计显示,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在就业人口中的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到2015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口1312万人中,各层次大学毕业生就业者总数达到701万人,约占新增就业人口总数的53.4%[9]。

高等教育在劳动力供给中的这一跃升趋势恰好可以运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进行解释。该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分为两个独立的二级市场,即“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10]。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受教育年限与收入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受教育年限与收入没有显著性关系。主要劳动力市场的特点是:提供相对较高的工资和福利,工作和培训条件优越,晋升靠资历,岗位相对稳定;次要劳动力市场往往工资不高,福利很少,培训和晋升机会少,工作条件差,工作不稳定,经常辞职或遭解雇[11]。因此,潜在劳动力为了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必须接受高等教育,以获得就业优势,这样就形成了高等教育发展与劳动力素质提升的良性互动机制。

如果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是均衡、稳定的,那么研究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但实际上,劳动力市场,尤其是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我国劳动力市场,没有一刻不在发生变化,并且这些变化蕴含着复杂的社会转型变革的因素,因此,高等教育必须跟踪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结构,甚至改革自身的运行机制,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市场对劳动力的素质需求,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目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市场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全面。例如,对技术人员而言,不仅应当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应当具有创造能力、社交能力应变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以满足技术创新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技术人才培养的目的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员”水平上,而要使之成为像桥吊专家许振超一样的“技术专家”;教育内容也不应仅含技术内容,还应有人文内容;不应仅培养技术能力,还应培养管理能力。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迫使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有质的规定性。

二是市场对劳动力的数量需求,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对象、范围、规模和速度。总体而言,就业劳动力绝对数应随着GDP增长而增长,经济增长将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年均GDP增长9.7%;而90年代以来,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可增加70万个就业岗位[12]。相对庞大的人才需求促使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加快,招生比例上升,发展规模扩大。200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以每年平均两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从2000年的11%增至2004年的19%,现已进入国际通行的大众化阶段。一言以蔽之,劳动力的数量要求迫使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有量的规定性。

三是市场对劳动力的规格需求,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分类与价值标准。知识更新的速度急剧加快,技术老化的周期愈来愈短,一个人终身只从事一种职业的模式将被打破。劳动力规格的智能型、复合型要求,定会引起高等教育培养价值标准的战略转移。因此,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在教授学生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也开始注重扩充学生的高新科技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以适应未来工作岗位不断转换的需要。

四是市场对劳动力的结构需求,制约着高等教育结构的构建与调整。劳动力就业中的结构性问题实际上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后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与产业发展的要求不相一致引起的,即劳动力的供给状况与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要求不相匹配。高等教育必须正视这个现实,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结构,进行相应的改革。(www.daowen.com)

(三)高等教育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的失衡

供求平衡是劳动力市场的理想状态,但由于高等教育分流结构不合理,导致劳动力市场存在以下供求失衡现象:

一方面,毕业生供给总量增加,有效需求相对不足。自1999年到2005年,我国高校已经历了连续6年的扩招。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第一个毕业就业年,统计显示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到2015年高校毕业生已达到765万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从某种意义上说,由于劳动力供给的不断扩大,现在的高校就业市场已经演变成为一种买方市场

根据国家“十五”重点课题“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研究大型调查的数据显示,扩招后第一个就业年里,毕业生的落实率在不同学历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专科为34.7%,本科为77.9%,硕士和博士分别为90.4%和80.5%;此外,影响就业的各种因素共有17种,按照影响程度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前5位因素分别为:工作能力、学历层次、所学专业、学校名气和地位、就业信息和机会[13]。

从以上数据可以发现,在层次结构上,专科生就业困难最大,且就业难度基本上是随着学历层次上升而降低,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合理分流,适当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比例,并对就业困难者提供帮助咨询。此外,影响就业的前5个因素中的4个都与合理的教育分流有关系。科学合理的分流能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学历层次、优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学校的名气和地位,从而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率,并从源头上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数量与质量。

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结构变化,教育未能积极适应。经济转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变化。它是经济体制的更新,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经济结构的提升,是支柱产业的替换,是国民经济体制和结构发生的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2005年在促进就业论坛上表示,未来20年,我国的经济结构将会发生重大变化。预计到2010年,第一产业将会加速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三类产业的就业比重将调整为40∶24∶36。到2020年,就业规模将达到8.88亿人,就业结构将得到进一步调整,三类产业的就业比重为30∶25∶45[14]。

尽管经济发展周期与高等教育培养周期并非同步,但经济结构转型必然会引起就业结构变化,这一点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有验证。如香港经济在1997年以后,制造业较高的失业率和较长的失业期主要是由于香港经济转型,即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移所呈现的一个重要特征[15]。在我国,传统产业加速升级,新兴产业不断涌现,这对大学毕业生知识结构多样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大学生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俱佳。只有通过调整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实施创新教育模式来实现合理的教育分流,再加上学生的个人努力,才能使毕业生适应经济结构转型的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