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南充贫寒学生受益!义学助力读书费用,源自民间风俗

南充贫寒学生受益!义学助力读书费用,源自民间风俗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重教育是南充人一大美德,义学古往今来有之,其主要对象为贫寒学生,并承担读书的费用。义学有大小之分,经费少、规模较小称为“小义学”,经费多、规模较大称为“大义学”。南池书院学生最多时达到了300余人。张君谊义建学堂 张君渲,嘉陵区金宝镇大悦沟村人。各义馆虽有学田,因入不敷出,逐渐转为私塾。据 《蓬安县志》 记载,清乾隆年间,州境士庶捐赠,扩业充田义学5所。

南充贫寒学生受益!义学助力读书费用,源自民间风俗

教育是南充人一大美德,义学古往今来有之,其主要对象为贫寒学生,并承担读书的费用。义学经费处理方式大致分为:一是宗族为本族子弟就读,光宗耀祖,拨祠产支付经费,二是由会馆承担经费开支,三是由乡绅捐资承担经费开支等三种形式。义学有大小之分,经费少、规模较小称为“小义学”,经费多、规模较大称为“大义学”。

周道直 字泰宇,陕西临潼人,明万历乙酉年(1585)举人,保宁府任上,筑河堤数百丈,保护城北郊区;创立“开稼堂”,奖励农民生产。当时,新立钱法,他亲自督铸钱,得利息四千五百有奇,值加派田赋,即以此款为全县民众代偿,后升任川北道,仍住阆中,曾培修锦屏书院,后因病引退。

王少梁义建南池书院 王灏,字少梁,号文川,嘉陵区晏家乡人,康熙庚子年(1720)举人;雍正甲辰年(1724)进士,初任湖南耒阳知县,迁任广东省博罗、东莞等地,后升任广东直隶连州知府,陛奉直大夫。清乾隆七年(1742),王灏回到故乡后,深感乡里寒士入学无门,而自身桑榆归林,途遥日暮,便动了兴学之心,毅然捐出自己多年所积俸禄三千余金,命长子王元臣,将七宝寺的后山削平,修建了“南池书院”。

南池书院于1742秋动工,1743春建成。书院分上下讲堂,诸生肄业,房屋47间,两廊4间,厨厩4门,阶砌黝垩,东窗几席,焕然大备,诸生云集。书院聘请了庚子举人杜厚庵先生(曾任云南河阳县令)掌院,博士杜润教学,王灏自己也亲自教授。南池书院学生最多时达到了300余人。

刘济苍(1887—1967),阆中保宁镇人。1949年后,任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任。抗美援朝时,发动捐献资金购买飞机大炮,他捐献华光楼附近房屋一座。1952年筹办城关补习学校和1958年筹办城关工农中学时,他主动捐献大东街财神楼巷自住房20多间,还动员热爱教育事业的民主人士捐助资金。1959年,城东居委会办街道企业时,又主动捐献管星街生产半夏曲的用房。他还长于土木工程,1956年协助修建人民广场大礼堂和镇办幼儿园

汪易(1916—1995),阆中市水观镇金鼎观村人,1933年参加红军,北京军区副司令员,人称慈善将军。1991年9月,他给水观镇汇来人民币12200元,作为教育奖励基金,每年用这笔钱奖励优秀教师和扶持贫困学生,先后资助了100多名学生。1993年,他再次给小学汇款1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

王恩洋义创龟山书院 王恩洋(1897—1964),字化中,嘉陵区集凤乡人,1930年2月,王恩洋返回故乡,得南洋华侨黄联科居士赞助,在家乡集凤场后面小山上建成穿斗木结构两层七间的书院一座。由于这座山形似龟形,所以该书院取名为龟山书院。1933年,龟山书院扩建,除成人班、研究班外,另还新增一附小。1942年,龟山书院被拆除。前后开办十余年,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杜施愚义建学堂 杜施愚(1907—?),字前辉,嘉陵区金宝镇人,是有名的盐商,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民国27年(1938)春,杜施愚便在距他家100米处修建了一所占地两亩的小学校,有教室三间,办公正堂一间,学生住房两间,厨房一间。他先后聘请了何宇元、任啟胜、许进修、李稳立、任荣五人任教师,杜施愚自任校长。学校的兴建,教职员工齐备,所有薪金由杜施愚一个人承担,学生学费全免,书本费自付。(www.daowen.com)

张君谊义建学堂 张君渲,嘉陵区金宝镇大悦沟村人。民国35年(1946),何伯村与张澜的侄子张君谊商议,决意修学校一所,以解子弟就地读书之便,张君谊先有难色,后张澜劝侄子:“修嘛!这是为国民的大事,何乐而不为?”张君谊出一半资金,村上出资一半,在刘家垭口修起一所小学校。

蓬安义学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知州郑文坦,提倡捐资继建蓬山书院七柱瓦屋三间,作为讲堂。乾隆二十七年(1762),知州张彦烈,自捐银30两,归于蓬山书院,修葺学舍。乾隆四十二年(1777),知州周天柱,倡导捐资200金,于蓬山书院延清山长,又自捐银119两5钱赎回学田。嘉庆元年(1796),乡绅祝琏,捐赠田1区,岁入租银60两,创建桃李馆义学,州署赠给“名流雅望”匾额一道。道光六年(1826),知州洪运开,招致四方好义襟庶,捐资置田,岁租400缗,用于创建乡学。道光二十七年(1847),知州姚莹和学正赵富宸、训导杨光海、吏目王钧谋定,延请士绅伍联芳、伍顺贤、蓝世茂、侯代仁等,分别到各路劝导捐集,设局城中,次年捐钱9640串,修建玉环书院。光绪十五年(1889)知州杨昶建义学11所,后增至17所。各义馆虽有学田,因入不敷出,逐渐转为私塾。光绪三十二年(1906)至翌年,河舒蓝氏、柳树乡郑氏等私立学堂,为乡境同族民众及绅士捐资兴办。清代,倡导捐资兴学可考者达15人次。据 《蓬安县志》 记载,清乾隆年间,州境士庶捐赠,扩业充田义学5所。

民国7年(1918)利溪乡绅伍定一,出售田地千亩,与伍玉雯共建青衣寺高级小学校。民国25年(1936),周子乡“清溪桥会”捐田数十挑,用于周子乡小学兴办幼稚园资金。民国27年(1938),为造就抗战建国人才,达到复兴民族之目的,在张澜的倡导下,伍非百、陈易非、沈鲁瞻、魏嗣銮、蓝受康、吕心一、沈纯一、姜百年、李恒德、祝一贤、祝育英、苏眉生等13人,捐现洋6000元,田谷5755挑,资产76契,时值银17678.6元,创办兴华中学。其间,乡绅祝万才捐白斗滩沙坝30余方里,沈松云捐地藏寺石子岭山坡1方里,大泥溪义渡会捐出河坝地10余方里,每年所产地皮砂金或山金税等,俱由兴华中学校董会验收。兴华中学校长苏眉生又于全县各地劝导捐资,筹集经费4436元,用于改建校舍,添置教具和发放教职员薪俸补助。同年,河舒乡绅蓝伯样,捐出祖业火烧桥、大柏林、郑家沟、毛狗塆、周家沟等5处山地,于蓝氏校植桑数十亩,兴办蚕桑技术班。民国28年(1939),盘龙小学校长萧兴国、教导主任李清纯发动乡民投工投料,创建盘龙小学。民国29年(1940),县府遵照部颁规定,采取按保按户,视其贫富摊筹国民学校基金,前后9年为国民学校筹集办学基金49667252元。民国30年(1941),三元乡中心国民学校学生自治会筹现金77.7元,维修校舍。同年秋,广兴乡沈伯英等人捐田60挑,充作修建广兴中心国民学校资金。民国31年(1942)永兴乡乡绅蒋尚仁,乐捐田产一契,粮1000斤,押租市洋50元,于永兴小学修建操场,获省政府二等奖和“乐育群英”巨匾一道。同年,为改建河舒乡和柳树乡中心国民小学,蒋尚仁捐款6000元,蓝慕翰捐款2000元,蓝步光、蓝寿康、蓝汝真、刘建安、袁鑑东等人各捐款1000元。翌年,正源乡民众筹集国币9750元,永兴乡民众捐银3000元,济度乡民众献币15000元。会龙乡征收本场纸市之地皮费,补助教员伙食。全县共筹资1735000元。民国33年(1944),兴隆乡绅母坤荣乐捐田土4亩,黄谷54石,现金1462000元,并发动乡民投工献料,创建大成校。民国36年(1947),县北路8乡民众,捐出黄谷655石,筹建咸安中学。

1938年,苏眉生等人在张澜的支持下,发起创办新华中学。曹和斋卖掉良田十余亩,捐银洋1000元,黄谷10石,并劝谕十余户士绅捐资相助。其后,曹和斋兼任该校史地课亦未要分文报酬。任教期间,对家境贫困、成绩优秀的学生,他常予以资助。平时对修桥补路、义渡等公益事业亦尽力捐资捐粮。

营山义学 明朝隆庆二年(1568)知县王廷稷,因西林寺僧犯戒,在县内绅粮的支持下,将西林寺改建为西林书院,并在院内竖“科贡题名碑”以激励学子上进。义士王宗舜捐义田为学产,以其收入奖励勤学者和贫困者。清朝康熙四十一年(1702)知县张玉璘见学宫崩颓,带头捐俸。清道光六年(1826)知县夏文臻目睹兵燹之后“既无书院,兼乏考棚”,遂决意倡修云凤书院和考棚。

民国30年(1941)营山县贤达士绅李子麟、廖次达、唐绍虞等,在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邓锡侯捐田产500亩的号召下,纷纷捐款修建学校,成立了私立晋德初级中学。民国34年(1945)双河乡成立私立明镜初级中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