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南充民间竞技:摔跤、斗鸡与翻杠架

南充民间竞技:摔跤、斗鸡与翻杠架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摔跤的习俗,是从古代军中流传至民间的。在南充民间,经常有血气方刚的青少年在田间、院坝举行“抱掌子”的游戏。“抱掌子”是民间一种自娱自乐的游戏,但带一定的竞技特色,体育项目“摔跤”源于这种民间游戏。斗鸡 斗鸡是在民间广为流行的一种娱乐趣味极浓的竞技游戏。这种民间游戏不仅为人们增添了生活的乐趣,同时也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翻杠架 翻杠架是南充城乡青壮年喜爱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流传久远。

南充民间竞技:摔跤、斗鸡与翻杠架

扭扁担 扭扁担是一种角力游戏,一般在农村农民在田间地头劳作歇气时,往往就会有人提出来做“扭扁担”的游戏。一般由两个体魄强壮程度相似的男子来对抗,两人分两端站立,各出一只手(或左或右)捏住扁担的一端,一人在中间站定充当裁判,待两人执扁担站定后,口中便发出“起”的口令,于是两人便朝相反的方向用力扭,看哪个手中的扁担先脱手,便被判为输方,这时又有人出来接着再扭,直到最后一人,再无人应战则为胜者。虽然现在基本上告别了肩挑背磨的繁重劳动,但在城乡举办的农民运动会上还保留了这一传统项目。

气功 民国和解放初期,气功在南充流传有限,习者不多。多为江湖艺人在街头卖艺、卖药及寺庙僧人所为。气功分软硬气功两类。

改革开放后,气功得以弘扬,练功者日增。习者一般选择空气清新之地,静立、静坐或静卧于地,使精气神高度集中,将大地之灵气平和地吸入腹中,再运气至全身,最终吐出体内秽气。爱好者采用各自流派的特殊方式,面向东南西北,吸六方之气、收腹、提肛,以促体内气血循环,增进消化系统机能。

20世纪90年代前后,南充各县市相继成立各种气功协会。1990年初,西充县成立气功、鹤翔功协会。爱好者多练“太极拳”“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等。2009年、2010年举办健身气功比赛,参赛者踊跃。

掰手腕 掰手腕是南充城乡最常见的一种游戏,通常为男性所为,无论老少,均喜欢掰腕较量。这种习俗很有可能源于古代战争中近身搏斗术,那时敌对双方常常会近身赤手空拳相斗,因此人的腕力显得尤其重要,按惯例古时投军的青壮年往往要与一主官掰手腕,让他试试力量,然后才能量材录用。这种古代招录士兵的比试力量的简单方式,逐渐流传到了民间,成为老百姓常常较力的游戏。掰手腕为两人将手掌相握,手肘部放于桌面或石板面,然后双方各使劲将对方手向下掰压,手肘不能脱离桌面,也不能在桌面上移动距离,最后以谁的手腕被翻转压向桌面者为输。掰手腕既是一种游戏也是一种竞技,人们在街头、公园、学校经常都能看到。

摔跤 摔跤在南充民间俗称“抱掌子”或“抱跤子”。一般多由男性青少年参与。摔跤的习俗,是从古代军中流传至民间的。在南充民间,经常有血气方刚的青少年在田间、院坝举行“抱掌子”的游戏。这种游戏一般没有什么固定的套路,也没有什么特殊技巧,游戏时,周围往往有观众围成一圈观战,两人出场游走,一方看准机会,扑上前去,或勾对方脖子,或拉对方双臂,有的还用腿使绊(俗称“打靠脚”),对方此时亦对其拉拽,或抱对方腰使劲摔,不一会双方便缠成一团,形成你拉我扯的相持局面,这时围观者呐喊给自己支持的一方助威,最后哪方坚持不住被摔倒在地便算输。“抱掌子”时,决不允许用拳头击打,或用腿踢,只能用手、腰、腿近身发力来制服一方。“抱掌子”是民间一种自娱自乐的游戏,但带一定的竞技特色,体育项目“摔跤”源于这种民间游戏。这种游戏,现在在一些工地、工厂、学校里还受到青少年的青睐。

斗鸡 斗鸡是在民间广为流行的一种娱乐趣味极浓的竞技游戏。在南充城乡,过去有很多人,主要是青少年常常玩“斗鸡”的游戏。“斗鸡”时,要将一只腿用双手抱住,小腿伸向怀面,另一只腿则单独立在地面,双方开始斗时,则都将大腿与小腿弯曲,然后膝盖部高高跷起,另一只腿则跳跃着向对方冲去,待双方接近时,互相都要以膝盖部用力碰撞。力量相当时,则退后一段距离又跳跃冲击对方,如此往复冲撞,直到一方坚持不住,抱住的腿垮下来则为输家。“斗鸡”的形式有两人对斗的,也有群斗的。群斗是把一群人平均分成两队,如同列兵对阵一样,发出开始的信号后,对方都高跷膝盖部用力向对手冲击,身高力大者,常常只冲击一下就能将对手冲垮。被斗垮了的人就不能再战,只能在场外观战,为本队继续战斗者呐喊助威。两队人一直要斗到一方一人没剩时才能算胜方。群斗的场面十分激烈,特别是青少年人群,往往血气方刚,争强好胜。哪怕己方斗得只剩下一个人,对方还有数人时,也要作最后的一搏。往往有这样的场面,几个人满场单腿跳跃着围追堵截对方最后的一个人,直到对方彻底失败告终。有的还要以“三打二胜”来定输赢。这种民间游戏不仅为人们增添了生活的乐趣,同时也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现在“斗鸡”已经不多见了,只是在中小学校里,孩子们在课余之时还偶尔玩耍。出于人身安全的考虑,家长和老师都不再提倡孩子们玩“斗鸡”这类游戏了。

爬竿 爬竿可能是从孩子们爬树掏雀窝中演绎而来的。过去,无论在城乡,都有很多高大的乔木树,那时的孩子们都有爬树掏鸟蛋的习惯,往往还互相较劲比试,看谁爬得快,爬得高。由于爬树比较麻烦,有时会被树枝、树皮磨破皮肤或划破衣裤,于是人们从杂技班子中表演的爬竿节目受到启发,就想到了用竹竿来替代。南充盛产竹子(多为慈竹),尤其是慈竹主干高大挺拔,表皮光滑,剔除枝叶后,就可以用作“爬杆”。过去,在城乡的院坝、田间、晒坝,往往都竖有“爬竿”。用一木架(门字形),高5至6米,在横梁上钉入铁钩,然后选取老而直的竹竿,在大头的顶端节疤处钻上一孔,用铁链或拇指粗细的麻绳穿透孔中,再结成环扣,挂在横梁的铁钩上,竹竿一头悬离地面约0.5~1米,竹竿的粗细刚好以人手握满为宜。一般一个横梁有2至5根这样的竹竿。开始爬竿时,用双手握住竿,只准用手使劲往上爬,而不得用脚接触到竹竿,以谁最先爬上顶点就为胜者。参与比试游戏的人数不等,有2至3人的,也有多至10余人的。这种游戏不但锻炼了人的腕臂、腰力,同时也磨炼了人的意志。

翻杠架 翻杠架是南充城乡青壮年喜爱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流传久远。杠架制作简单,一般在院坝边、宅院旁的两棵大树之间,于适当位置捆一横木棒即成杠架。也有将杠架一端固定于大树,一端固定于房屋柱头的,不择场地,也无须多长时间。没事有兴趣了翻几下,事来了又去干活,自由方便。解放后,翻杠架很快被城乡中小学校引用为体育项目。双手抓握杠杆,以臂力向上提升或翻越杠架。练得熟练后,有的可单手上杆,有的可在杆上做翻滚动作,有的还可在杆上做倒立。但学校过去体育设施都较简陋,一般只是在杠架下面挖一个沙坑,防止人掉下来摔伤。现在杠架下则铺有垫子,练习时还有体育老师在一旁保护。

撑羊角 撑羊角又叫斗羊角或斗牛,是20世纪80年代前南充农村流行的传统民间体育活动。参加者多为未成年男孩子,女孩子玩的不多。游玩时二人搭配成组,一组为一队,也可两组一对一,也可多组混战。每队一人作“底盘”,底盘双手拱握成拳头向前伸直,另一个扒于底盘肩背之上,双手五指紧扣罩于底盘拳头之外形成羊角,对阵时两组或多组冲击、撞碰,将对方“羊角”从底盘背上撞落于地为胜,羊角自行落地也为输,此运动“底盘”高大勇猛的一方多取胜,能培养孩子们勇往直前敢于拼搏的意志。但玩的人容易受伤,今已绝迹。

游泳 游泳俗称凫水,是南充人喜爱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夏秋之季,江河、溪沟、山湾塘、石河堰、水库等处皆有洗澡游泳之人,尤以小孩子为多。俯游、仰游、侧游、踩水是主要游泳方式。俯游,又称凫躺水,全身爬俯于水面,手脚划动以前进,技高者还可四肢不动,以头和肩部摆动向前行。仰游,又叫凫仰水,全身仰卧于水面,通过双臂和双脚向前划动,技高者,可手、脚不动,双手抄于胸前,弯曲小腿,如一叶扁舟飘于水面。侧游,泳者向左或右侧身水面,依靠手脚划动向前。此种姿势一般为教人游泳时采用,便于观察和掌握初学者动态。常见有父亲带上八九岁的儿子到河、塘教习游泳,他们脱下长裤在水中用细带(绳)绑紧裤腰用力吹满气,后扎紧两条裤脚,将小孩躺在上面以学游泳。也有带上一节木板的。踩水,会凫水者都能,依靠手和脚向下蹬踩,身体直立于水中,也可前行。技高者可举出双手或抄起双手,只用双脚在水下蹬踩,将大部分身体露出水面。还有钻水(即潜泳),有的可在水下潜游几十米远,令人惊叹。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游泳多为男子所为,受封建礼教禁锢无女子参与。20世纪60年代以后,渐有女子参加游泳。

“文化大革命”期间,为纪念“七·一六”毛泽东畅游长江,南充城乡大力开展游泳活动,嘉陵江沿江县城各机关单位、企业、学校曾组织干部职工、男女民兵、学生横渡嘉陵江,南充、阆中还有驻军官兵参加。

现在南充、阆中、南部、蓬安等市、县还成立有规模不小的冬泳队,成员多为中年人,不乏年过六旬的老者及女性。他(她)们冬日冒寒下河游泳健身,体魄意志令人感佩。

风筝 放风筝是民间的一项传统游艺活动,是一项男女老少皆宜,集智能与体能于一体的娱乐活动

风筝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出现了,相传为鲁国人鲁班所创。他用木头制作成木鸢,放上天空,三个月后仍在空中飞翔。后来人们逐渐用纸竹来代替木料,又叫“纸鸢”。“纸鸢”比“木鸢”轻盈,飞起来更为容易。到五代时,李邺在纸鸢头上装上竹笛,置以丝鞭,飞上天后,风吹竹笛,发出类似筝(古代乐器)的声音,因此得名“风筝”。最初放风筝的本意是一种消灾祛病的巫术行为。如某人生了病,家人就把病状涂到风筝上,放飞天空,然后再剪断风筝线,任风筝在空中飘飞,人们认为这样就能使病魔脱离病人,后来人们觉得放风筝十分有趣,于是就慢慢地演变成了一种民间游艺活动。

在南充放风筝是一项十分普遍的游艺活动,小孩、老人、青壮年、妇女都十分喜爱。特别是在春秋之季风和日丽的日子,沿嘉陵江两岸随处都可看见手执绕线盘、仰头望着风筝在空中翱翔的人群。风筝的形式有很多,20世纪90年代以前,风筝多是个人扎制的,也有一些纸扎店出售。一般都选取慈竹的青篾部分,划成细条,用丝线扎成架子,然后再糊上白纸,一个风筝就制成了。那时在南充风筝主要有“王字”(意为形如“王字”);“王字背印”(即在“王字”中间加一档一篾,使其尾部成为正方形,如同官印一般);“鲢巴郎”(即在纸面上画上如鲢鱼的图案,有的还会在前部粘上乒乓球作为眼睛);“拖尾巴蛆”(即前部较小,而后部粘的尾巴很大很长),另外,也有安装竹哨的。不管何种形状的风筝,在放飞前,都要先校正好“斗线”(即连接放飞线),这个“斗线”的位置十分重要,做得对称的话,风筝就可升上很高的空中而不得“打栽跟斗”;然后再贴上尾巴,“尾巴”可以如船舵一般来控制风向,使风筝飞得更平稳。放风筝时,人牵起风筝急跑一段距离,在跑动中边跑边放线,然后随着线越放越长,风筝也就升得越高了。最后可以停在空中,尾巴随风摆动,很是有趣。那时的小孩们还会用纸片穿一孔串在风筝线上,随着风筝升起,那纸片竟然也会随着升到高空中,那时把这种游戏叫作“打电话”。在放风筝时,人们还要互相竞技,看谁的飞得高,飞得久。

随着时代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风筝多为专业厂家制作生产,结实耐雨的化纤取代了白纸,样式五花八门,制作精细,性能优良,放起来十分容易升上高空。这种游艺习俗还将传承沿袭下去。

荡秋千 秋千原是北方山戎民族的游戏项目,后来传入内地。秋千的制作十分简单,在木架上悬挂两根绳(多为直径寸许的麻绳)或铁链,下面在踏板上打孔固定绳链。荡秋千时,人站立或坐在踏板上,双手握紧绳链,双腿用力蹬踏板,随着腿力的加紧加强,秋千就开始在空中荡起来了。

荡秋千不论季节,过去一般在城乡的院坝、晒坝都能看到秋千。古时,荡秋千多为女孩子,秋千在空中飞荡,随着秋千的起伏跌宕,女子的衣袂飘飘,宛如仙子下凡一般,所以古人有诗称赞“红绳画版柔荑拾,东风燕子双飞起”。即便现在也有歌词赞:“我和阿妹打秋千,秋千荡到云空里,好像燕子云里钻”,这些赞叹的语句,勾勒出了那一幅幅荡秋千的美丽画卷。秋千可以一人荡,也可以两人荡。两人荡时,既有两人面对站立,双方都用力蹬板的,也有一人坐在踏板上,由一人蹬踏的。但无论怎样,都要荡到与木架成大约30度夹角的位置。在游戏活动中,还有互相比试看谁荡得高、荡得久来定输赢。旧时的秋千极为简陋,而现在,无论在公园、学校、游乐园里,各种类型的秋千比以前更精美、更安全,特别是供儿童玩耍的秋千更是舒适安全。

拔河 在古代为“牵鉤”,源自春秋时的吴越之争。吴越两国多江湖沼泽,士兵必须学会水战,在操练水军时,乘舟演习拖钩拉缆。在战争中,吴军采用这种战法,用拖钩抓住越军战船,将其拖拢至船边,士兵鼓噪而上,将越军士兵斩杀或赶入水中,故而获得胜利。到了南北朝时,这种军事上水师拖钩的方法转变为民间寒食节的游戏项目。从唐代开始,民间把这种游戏项目俗称为“拔河”。

拔河是一项集体性体育竞技游戏,参赛者分为甲乙两队,两队人数相等,年龄体能也要大致相同。用一根粗实的绳子,中间系上红绸或红布条,在地面画一道线。双方的人依次站好,双手紧握绳子,裁判一声令下,双方队员便使劲朝自己这方拉,这时双方的“啦啦队”也齐声呐喊:“加油!加油!”最后总有一方因体力难支,彼方将红绸布条拉过地面标准线,便算获胜。拔河一般都是以三打二胜定胜负。比赛中双方还要交换场地,以示公平。

拔河比赛在南充民间流行了千百年,即使在现今,无论是学校、机关、军营、村社,还是企事业单位在节假日或召开运动会,都有拔河比赛项目。

跳绳 跳绳是一项十分流行的民间体育游艺活动,无论城镇、农村,随处可见,参与者不分男女老少。跳绳的起源,可能最早是劳动人民在田间劳作休息时,将劳动所使用绳索利用起来,作为一种趣味的游戏而产生的,以后逐渐流行开来。

跳绳可以分为跳长绳、跳短绳。跳长绳是用一根长约丈余的麻绳或棕绳,两端各有一人抓紧,然后向一个方向使力甩,这根长绳就成为翻飞的弧形。长绳是多人跳的,当长绳甩起上下翻腾时,参与跳绳的人们就要瞧准机会,跨步跳入绳中,或上下跳跃两三下,便转身跳出绳外,这时后面的人也鱼贯而入,随着甩绳的节奏依次跳跃。如果其中有人不能合节奏而被绳绊住者则为输家,这个人就去接替甩绳的人进行甩绳。也有分成两队进行比赛的,一队人先行跳绳,以跳绳的次数计数。哪队跳的次数多则为胜,输方就得甩绳。跳短绳有单人跳的,双人跳的。单人跳的是由其双手执绳端,甩起后跳跃,跳的形式有单足跳,也有双足跳的,也是以谁跳的次数多为胜。两人跳的是一人各执绳端,同时相向甩绳,然后参进来,一齐跳跃。跳绳有很多花样,如迈、顶、绕、转、掏、点、摆压、摆勾、踩、踢等动作,非常自然协调,特别姑娘们的花衣服或裙子,加上两条长长的发辫,及扎在辫子上的蝴蝶结,随着节奏上下翻飞,如一只只色彩斑斓的蝴蝶穿花飞舞,令人赏心悦目。跳绳也是孩子们的最爱,即使现在,许多孩子的书包里也都有一副跳绳,课余时他们往往都会玩一会儿。各种职工运动会往往也把跳绳作为竞赛项目。

踢毽子 踢毽子是广为流行的一项民间游艺习俗。过去的毽子是用一枚铜钱(又称小钱),用布缝制成一个圆盘,沿钱中的方孔布缝上鸭鹅的翅翎管,管中均匀地插上雄鸡的羽毛,漂亮的鸡毛毽便诞生了。也有用布条或纸条或用算盘珠包缝成的,又叫布毽、纸毽。

踢毽,顾名思义,是用脚踢。开始是单独的个人游戏,玩耍者将毽上抛,然后用脚掌的内侧部接住,后一上一下地踢,毽子是不能落地的。踢毽子的花样形式五花八门,传统的踢法有盘路踢、拐踢、蹦踢、间踢。后来还发展成了一项踢毽表演技艺,有双脚内外交替踢的,有用脚后跟向外侧拐踢,还有左踢、右踢,吊脚甩踢,左尖、右尖。“剪刀股”“抛绣球”踢法是将毽抛向空中,待落下时,用一只脚接住再跳跃起向上连踢,在顺庆踢这种样式的还配有“一二热凉粉,猪油辣子多给点,辣呼(儿)辣呼(儿)又辣呼(儿)”的歌谣,边合着节拍边唱边踢,姿态十分优美。还有踢“苏秦背剑”的,即后跟将毽踢过头顶落在肩头上,然后抖肩如抽剑般将毽抛开,又用脚踢钩住连续踢,总之是十八般武艺都可用于踢毽。踢毽从最初的纯粹娱乐逗趣,逐渐演变成了民间传统的体育竞技游戏,现在南充无论是在乡镇举办的农民运动会,还是城市企事业、机关单位举办的职工运动会,都有“踢毽”比赛项目。

跳拱 跳拱源于古代军士训练跨越障碍物的军事科目,士兵们在闲时,因无器械,便生出由人替代障碍物的办法来进行娱乐游戏。以后逐渐传入民间,并且很快地为人们所接受。

“拱”就是拱身的意思,即由人将背部躬下,形成一个拱形的形状。跳拱就是从这个人拱起的部位跨越过去,也就是将他作为一个障碍物。

跳拱一般多在青少年(特别是男性)间进行,在游戏开始前,先要用拈阄的办法来决定哪一个人最先当“拱”,被拈到了“拱”字纸团的人,就得乖乖地去做“拱”了。这个人就在空地上将身体躬起,先是很低。跳拱的人在距“拱”约5至6米处,依次排好,人数不限,然后由排在头名的人开始起跑,跑到“拱”面前,即用双手按住背部,双腿张开,就跨过去,以后依次如此;若第一轮都跳过,“拱”就抬高一些,再如前样跳跃,若都过了,再升高,直到升至只能将头部低下为止。这时,跳拱的人仍从远处助跑起跳,双手只能按住头颈部,再飞跨而过。一般到了这个高度时,都只有身体最强健、身手灵活者才能跳过。若在前几轮中有人跳不过的话,那么这个人就要替代原来当“拱”的人,只能在又有人跳不过时,再替换。这种游戏不仅能锻炼人的弹跳力,而且也能增强人的胆识,只是有一点危险的因素,有时会连人带“拱”一起摔倒在地,容易造成对身体的伤害。这种游戏在20世纪80年代前南充城乡时有进行,特别是中小学生喜欢玩。现代体操中的“鞍马”项目,可能就是因民间这种跳拱的游戏受到启发而产生的。现今由于各种体育器械的丰富,“跳拱”已经不多见。

打鹞子翻山 鹞子,是民间对“鹰”的俗称,“鹰”能在高空飞行、滑翔,特别在空中盘旋时,会做出翻身打滚的惊险动作。古时人们从它的这些翻滚动作中悟出了一套可以强身的动作,于是就在地面模仿“鹰”于空中翻滚的动作,创作出了以后在民间广为流行的一套相似的游戏,南充民间称“鹞子翻山”。

玩“鹞子翻山”的多为青少年,这种游戏可以几个人共玩,也可以一个一个地表演。开始,双手高举,然后身体侧翻,这时双手触地,双腿向上张开,身体则随着双腿的下落,便迅速地翻过来,然后再如前继续连续翻滚,形成一串连翻的架势。“鹞子翻山”要手、腿、腰、头等部位动作协调,参加比赛时以翻的次数最多者为胜。由于翻滚时的连续动作十分矫健、身态优美,在戏剧舞台上、舞蹈中都会展现在观众的眼前,以增加热烈喜庆的氛围。现在已经没有青少年热衷这种游戏了,但作为一种锻炼身体的活动还会在民间保留的。

“立煤山”也是南充民间一种体育游艺活动,一般多为男性青少年参加。这种活动不论场地,不管室内室外、田坝地头都可以演练。它可能最初来源于民间武术中的倒立招式,以后经过人们的实践,就成了一种简捷易行的民间游艺活动。游戏开始时,人用双手撑住地面,然后头朝下,脚朝上,整个身体成倒直立状态,但这种姿势与杂技演员表演的“拿大顶”不尽相同,民间游戏的“立煤山”可以把双脚掌抵紧墙壁或任一支撑面,而“拿大顶”则不允许有任何支撑,全凭表演者的双手支撑。所以南充民间玩的“立煤山”游戏,一般都可以坚持倒立几分钟。这种游戏的比赛规则是,看谁倒立的时间最长,姿势最优美,就算胜者,往往是几人或十几人参加,倒立者一大排,坚持不住的人早早地放下了身子,就算输家。这种游戏主要在工余课余时间进行,能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这种游戏有一些不安全的因素存在,特别是中小学生不会保护自己,现在已经没有人再玩了。

打水漂 打水漂又叫打漂漂石,是旧时南充城乡儿童十分喜欢的一种民间游戏。南充河、塘、水田众多,人们在工余课余之时,生出了在水面玩点花样的兴趣,“打水漂”这项民间游艺活动就普遍兴起。“打水漂”,顾名思义,就是用物件在水面上“打漂”。玩耍时,一般都是用成薄片状的石块或破碎的瓦块,人尽力将其抛向水面。在抛的时候,要掌握好与水面的角度,当石块或瓦块抛向水面时,由于受到抛力的作用和水面浮力的影响,就会在水面上形成连续跳跃,而不至于一下沉入水中。技术高的人,可以连续打出十几个水漂来,一般的也能打出3到5个来。石块漂在水面上,激起阵阵涟漪,十分好看、好玩,更会激起人们的兴趣。现今偶尔在小河、池塘边还能见到一些小孩在互相比试,看谁的“水漂”打得远。

天鹅抱蛋 天鹅抱蛋是青少年玩的一种游戏,它是模仿鹅孵蛋的形式而派出生一种攻防演练的体育游戏。玩这种游戏一般是由多人组成,首先要通过“喔嘿”,来决定天鹅的人选,如有五六人参与,则大家先把手掌的五指团成弯曲状,然后站成一圈,口中喊“喔嘿”再伸开五指出手,如手心向上者则为“白板”,手背向上者则为“黑板”,如果其中有多数都出的是“白板”或“黑板”,那么剩下的少数人又再“喔嘿”,直到最后分出剩下一个人,那么这人就是“天鹅”。此时,“天鹅”在场中站定,其余的就去捡一些拳头般大的“鹅卵石”充作天鹅蛋,“天鹅”将这些“鹅卵石”收拢,蹲守在上面,作“抱蛋”的姿势。此时,由一个人喊声“开始”,场外的人便分别从四周入场,扑向“天鹅”守护的“蛋”,这时只见“天鹅”身子前倾,双手撑地,将“蛋”护在身下,伸出一只腿向四周成圆形状横扫,进到场内的,就要躲闪横扫的腿去到“天鹅”的身下“抢蛋”,如果躲闪不及,被“天鹅”的腿扫中了,便要被淘汰出场,如果所有的都被扫中,而其身下的“蛋”未被抢完,则算“天鹅抱蛋”胜利,由最先被扫中的人替代做“天鹅”。如果蛋被抢完,则算输家,还得继续当“天鹅”。这种游戏攻防激烈,尤其是当“天鹅”的人体力消耗很大,一般玩这种游戏都只进行三盘就筋疲力尽了。这种游戏既吸取了民间武术的招式,也包含了古代军事近身攻防的寓意,是一种锻炼青少年的体力和意志的民间体育竞技游戏。现在青少年已经不玩这样的游戏了。

跳皮筋 跳皮筋是一种女孩子最爱玩的游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中小学生(女学生)的书包里几乎都藏有一副橡皮筋,橡皮筋是由有弹性的橡胶带制成,一般有1至2丈多长,在一些文具店或者杂货铺有专门出售。孩子们在课余,或星期日都会拿出来玩耍。

游戏开始之前,首先要选择好场地,一般都要选择有树木的地方,特别茂密的树林也不适合,所以多为四合院栽有树木的院坝,学校的操场,大街小巷有树的地方。跳皮筋先要分成两组,女孩子们都是通过“喔嘿”的方式,即出白板(手心)为一组,出黑板(手背)为一组。组分好后,就会把皮筋套在树干上,一般要成三角形状,套在树干上的高度是以女孩子的脚部的不同部位来确定。最底为脚踝处。橡皮筋的高度确定好后,就由两组各推一人以“叮 ”(石头、剪刀、布)的方式来决出哪组先跳,决出先后次序后,就开始跳。这时先跳的一组一个女孩将右脚跨在橡皮筋上,左脚便向后点地,然后唱起“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马兰花开三十一”的口令,三个女孩子随着节奏不断地做出跨、扭、跳的动作,小姑娘穿的花衣服、花裙子、头上的蝴蝶结,随着身姿的扭动,就像几只蝴蝶在林中翩翩起舞。跳的过程中,如果其中有人踩住皮筋,那么这个小女孩就会被判定“死”了,她则要退出,这时这组在场外还有一个机动的小女孩,可以接替她继续跳,这就是孩子们说的“救人”。如果第一轮四段都跳完了,即唱到“五五六、五五七、五八五九、六十一,马兰花开六十一”时,那么这一组就算过了第一关。然后将拴在树干上的橡皮筋往上移,第二关就移到脚膝关节的高度,如果也过了关,就会顺次以大腿根部、腰部、胸部,最后升至肩部的高度,当然越往上升就难度越大。如果第一组有两人都被判定“死”了,则由第二组接着从头跳。最后的胜利者则是必须全部通过各个高度段。

跳皮筋的花样很多,但都与脚法有关,不管是低、高,那脚始终不能脱离皮筋。跳的节奏也要与随着唱的口诀一致。此外,还有唱拉拉调的:如“66376| ……”也有唱“311432| 2171255| ”曲调配词的“老头背着老太太,梁山伯,祝英台,他们两个飞出来”,小姑娘一边跳着,场外的孩子则拍着手,唱着为她们加油鼓劲,往往小姑娘会更加起劲。哪一方最后取得胜利,再要接着跳时,就由胜方开头。这种跳皮筋的游艺能让孩子的身心都得到极好的锻炼,特别是对身体的柔韧性能起很好的协调作用,让女孩子更加活泼健康,在20世纪90年代都还比较盛行。以后随着城市的改造,空地的减少,现在已经很难再见到那一幅幅如蝴蝶穿花般的美丽风景了。

滚铁环 滚铁环是男孩子的专利。“铁环”就是用铁条或铁丝制成的一个圆环,没有规定的大小尺寸,孩子们根据自身的身高或使用起来顺手、方便来确定圆环的大小,直径大约在0.3~0.4米之间。“滚铁环”的游戏是将“铁环”放在地面推着滚动前进,用什么来推动呢? 孩子们想到了用铁制的弯钩。有的是到铁匠铺找铁匠专门打制的,上部弯成一个“U”字形的钩,再在弯钩的接头处拆成一个九十度的把手,以便于掌控,有的还会在铁手把上安装一节木柄,这样用起来更舒适。但一般孩子的铁环勾就是用铁丝直接制作。“滚铁环”的这种游戏在南充流传久远,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那时的孩子不论上学或放假,肩上都会挎上一个铁环,将钩搭在铁环上。由于那时各个县域城内人少,街上基本无汽车行驶,因此不论城内的大街小巷都有孩子滚铁环的身影。“滚铁环”时,先将“铁环”放在地面或用手推一节,待滚起势头,则用铁钩护住铁环,往前推动,铁环就会在铁钩的推动中向前滚。如要改变方向,则全依靠手中铁钩,孩子们能将铁环控制自如,不论向左向右,或者转圆圈,都能随心所欲。往往孩子们还要进行“滚铁环”比赛,就是几个孩子从同一起跑线开始,如作直线运行,就看谁先滚到终点,而在运行中还不能偏出先划定的轨道;如作圆圈运行时,则看谁滚的圈数多而铁环不倒就算胜者。特别是比赛谁滚得慢(如同自行车的骑慢车表演一样),难度比较大,因为越慢越不好掌控,铁环很容易倒地。“滚铁环”的游戏当时十分红火盛行,即使将铁环带进学校,老师也不会干涉,一旦下课,满操场都是滚铁环的孩子。以后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增加,汽车密集行驶,给孩子们滚铁环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因素(特别是人身安全),所以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滚铁环”的游艺日渐消失,至今已不见踪影。

抽陀螺 抽陀螺在南充、阆中等地又叫“掺地鼓牛”,“陀螺”是用木头做成的,上部成圆柱体状,下部呈圆锥体状,在圆柱体的周边,车制有几道凹痕,是用来套绳子的,抽陀螺的工具是用细竹枝或木棍,顶部拴一根绳子,做成类似赶牲口的鞭子样。抽陀螺起动方式有几种,第一种是用鞭绳在陀螺凹痕缠绕几圈,然后一手拿着陀螺,一手持鞭向外旋转一放,陀螺就在地面上旋转起来了,这时持鞭猛抽陀螺,陀螺则会飞快旋转以保持自身平衡;另有一种是直接用双手将陀螺立在地面上旋一转,再直接用鞭抽打;还有的则直接将陀螺放于地,然后用鞭绳将其缠住向上提,待陀螺启动旋转时,再持鞭抽打。抽打陀螺时,鞭绳必须抽在陀螺的中上部,因为这个部位最能使陀螺平衡,能平稳地旋转很长时间。有的孩子会将平稳旋转的陀螺猛力一鞭抽打出几米远。孩子们还互相将陀螺抽打靠在一起进行碰撞,看谁的陀螺将别的陀螺撞倒,以赌胜负。抽打陀螺技术特别精的,一个人可以一次抽打二个甚至更多的陀螺,他一会儿将旋转的陀螺抽一鞭,因其力道掌握得适度,所有被其抽打的陀螺都会长时间地不停旋转,形成一幅幅美丽的图案。

抽陀螺在南充民间由来已久,尤其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更是盛行。这种游戏简单易掌握,无论男女老少都适合,它能锻炼人的手腕、手臂肌肉,而且抽动时全身随着运动,促进人的血液循环。数九寒天抽上十几分钟陀螺就能使人周身发热,甚至汗流浃背,的确不失为一项有益身心健康的游艺。就是现在,仍有不少的人喜欢这种活动,只是陀螺制作更先进,应用光电效应,晚上抽起来五彩荧光闪烁,许多退休老人玩得兴致勃勃,既锻炼身体,又愉悦心性。

麻将 麻将牌是一种风行全国的牌艺。麻将分“筒”“条”“万”三类,每一类别下从1至9点各有四张牌,三类总共108张牌,另还有“东、西、南、北、中”五个字一样4张牌,共计20张牌,一副麻将牌共计128张牌。老式的麻将背面用竹子做成,正面则用兽骨(一般多为牛骨),形状为长方体,正面的骨面刻有“筒、条、万”的图案,但各自叫法不同。如:条子的一点刻的是一只小鸟,所以又叫“一鸡”或“幺鸡”,其余的则按刻的条数叫作“几条”,筒子则刻成圆点,牌面上是几点就叫“几筒”,而“万”字则刻为“一万”“二万”……“九万”,称呼与牌面上刻字相同,有字的牌,叫时按照牌面上所刻字面称呼,如“南风”……“红中”等。老麻将的打法繁杂,规则很多,但不论怎么手上必须要有一对相同点子的牌作“将”,才能和牌,所以称为“麻将”。打麻将最初是供人们消遣解闷,一般必须由四个人参与:桌面上铺上桌布,四个人各据一方,用手搓洗牌,以后逐渐发展为赌博的工具。1949年后,被政府明令禁止,“麻将”曾一度在民间绝迹。到了20世纪80年代,“麻将”再度在民间出现。此时,会玩“麻将”的上一辈人大多还健在,且都面临退休,因此,“麻将”迅速在南充民间兴起。由于过去的麻将牌多被销毁,在民间很少有人能收藏保管到此时,所以当时的“麻将”十分难得。但不久,由沿海省市制作的“麻将”牌很快传入南充,一时“麻将”之风骤起,盛行城乡。“麻将”牌虽然全国通用,但各有各的玩法,南充的玩法采用了去旧出新,吸收了成都、重庆和其他地区的玩法,逐渐形成了南充麻将,在整个四川省内自成一派。

南充麻将的玩法,简便快捷,先全部去掉有“字”的牌,只保留“筒、条、万”108个牌,玩时,先掷骰子,以落足的点数大小分先后顺序拿牌,四方中有一方和了,便全部推倒重来。数番有清一色、一般高、四归一、门前清、暗七对等,还有杠上花、杠上炮、大对子、缺一门。玩的过程中,有碰,可以摆(就是将手中有教的牌摆在桌面上,那么其余几方就不能再出他所需要的那张牌,哪怕是留在手中无用的),“摆和”在数番时要加番;还可以“飘”(就是如果被“飘”的一方和了,“飘”家加一番,如果输了也要赔一番)。往往一盘麻将快的两三分钟,慢的也不过10分钟左右,因此各种年龄层面都有玩麻将的人。现在人们也不拘泥玩手搓麻将,机器麻将、在电脑上玩麻将也随处可见,风靡一时的“麻将”还将继续沿袭。

长牌“长牌”又称“川牌”,在南充又叫“纸叶子”,它在民间流传久远。“长牌”分五苗头和四苗头,五苗头就是每一类别的牌是五张,四苗头则为四张。“纸叶子”的牌各类别有天、地、人、和牌;然后就是点子,点子分红黑两类,红点依次为:三点到十点,三点又叫“丁丁”,十点叫“四六”;黑点类的从十一点到四点,黑点的十一点又称为“斧头”,最低的四点称为“长二”。打“纸叶子”在顺庆传统的玩法有“千伏”“撮牌”“敲敲”;不论哪种打法,都是要凑成“十四点”方能和牌。如“天牌”为12点,那么就需要与“二点”凑成,而“地牌”就是两点;在拿牌到手上时也有“七靠七、八靠八、丁丁挨到斧头插”的规矩,牌中“丁丁”为“三点”,斧头则为“十一点”。在玩牌的场合上,还要做到“吃完报尽”,就是在“碰”(又可叫作“扯”)和“吃牌”时,口中要说出“吃的是白,按的是花”(纸牌中有一苗是画了花的),“花牌”要多算一番牌,比如又从场上摸到相同的,就要报“二根遭整”(如铺子上再出现相同的牌时,才能够“碰”)。报不清楚,则要被判罚为“包了”。“包了”无论你牌多顺,都不能和牌。“千伏”则要在规定的三盘内,所“和”的牌加起来总分要达到1000分,方能过关。如果四人中有人一把就“和”1000分,则就叫“一砍三”,这三家都要向其进贡(如赌钱的就输钱),进贡的牌只限于“天、地、人、和”,“干和”的番计分较复杂,里面有许多约定的计算方法。“撮牌”“敲敲”则以“天九”“地捌”“人柒”“和伍”的大小来摆牌,以铺子无人能将你所出之牌大过就可以摆一张,凑上18或20张,就算“和”了,则为赢家。“纸叶子”一般多为老年人玩,现在也有年轻人玩,甚至在电脑上也能玩。

象棋 象棋又叫中国象棋,早在先秦时期就有记载,现今所下的象棋相传为唐代牛僧孺制作出来的。象棋在南充城乡无人不晓。下象棋是动脑筋的活,人人都知道走棋不能只看眼下一两步,要看全局的后几步。有时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一盘棋一天也下不完。多见城镇街头、农村院坝围成圈、站成团的人,指手画脚,观人对弈。有兄弟同乐,有父子厮杀,有童叟对弈,楚河汉界,举手无悔,面红耳赤,难解难分。

解放后,象棋在南充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各县市区常举行中国象棋比赛,南充象棋高手在省内亦小有名气。

军棋 军棋曾经也是民间百姓喜爱的棋类,特别是青少年。军棋顾名思义,则是以军事编制及军用武器来作标志的一种棋类。军棋分陆战棋和海陆空军战棋,以玩陆战棋的居多。军棋分为“红”“蓝”双方,按编制都以总司令、军长、师长、旅长、团长、营长、连长、排长、工兵,以官阶的大小顺序排列;另一类则是飞机、军舰、炸弹、地雷等武器装备,双方还各设有一面军旗,另有棋盘一张,棋盘上标有大本营、军旗等位置。下棋时,红蓝双方的棋子在棋盘列兵布阵,背对背摆放,地雷只能摆放在棋盘己方最后两排,且不能移动。按红先黑后的规则开棋,如红方先行,则红方手执一子向黑方的棋子敲去,若红方棋子是“连长”,敲倒黑方的棋子若是“排长”,则红方胜,黑方“排长”便被红方“吃掉”,反之则被黑方吃掉,由黑方接着走棋。军棋的相克按官阶大小:总司令克军长以下,军长克师长以下,依次类推;但如果遇上武器中的地雷、炸弹之类,则会被吃掉;武器类中又有相克,如炸弹可以炸掉所有武器,唯有地雷如遇工兵,则会被工兵吃掉;军舰遇飞机则会被吃掉;双方交战后,若哪方的军旗被对方拔掉,则该方被判为输家。不论官阶大小均可拔旗。另外,武器类中只有炸弹可以炸军旗,但炸弹如遇地雷,则双方同归于尽,互相同时被吃掉。

田字棋 象征着田连阡陌,五谷丰登。

(一)棋盘制作和棋子(黑白各表一方,下同)摆布,如图1所示。

图1

图2

(二)奕法为二人奕。双方各持三颗子,轮流开棋,一人一步,一子一步,可横直走,也可进退走。一方将另一方的棋子堵在“田”的任一角,使之无路可走时,就可吃掉该子,如图2中的黑子。如此将对方的棋子吃尽为胜。

雷公棋“雷公棋”,寓意着人们祈祷天公打雷下雨,滋润万物。(www.daowen.com)

(一)棋盘制作和棋子摆布,如图3所示。

图3

(二)奕法为二人奕,双方各持四颗子,轮流开棋,一次一步,一子一步,可进可退,可左可右。外圈为大雷公,内圈为小雷公。各方应尽快腾出棋路,以便出击。凡是举子出击对方目标时,必须绕着雷公圈沿着轨道运行,右手捉“出击子”,口念“轰”,触及对方在同一轨道上的“雷击子”即为吃掉,提出该子,并由“出击子”占据此位。如系空雷,即对方同一轨道上无子可击,应将“出击子”返回原处,并由对方走棋。谁将对方的子吃完,即为谁胜。

喊三棋 传说喊三道士,道术高明,常为群众驱妖逐邪,受人爱戴。“喊三棋”的棋盘由4个“王”字组成,寓意着“四大天王”保一方清泰,佑四季平安。喊三道士排行第三,故有“逢三压子”“逢三吃子”的规则。

(一)棋盘制作,如图4所示。

图4

图5

(二)奕法为二人奕。此棋有纵、横二十条,共二十四着。奕时需经4个步骤。

1. 摆子。一人一次一子,近似围棋,如图5所示。摆子必须抢占有利位置,这是获胜的关键。

2. 压子。摆子中,在纵线或横线上,凡三子摆成直线即可“喊三”,选压对方最重要的一子,即将自己一子放在所压对方一子上。这叫作“逢三压子”。如图5中黑白各方“喊三”“压子”所示。

3. 拈子。摆子结束后,进行拈子,即各方将对方的被压子拈掉。这样,棋盘中就有空位,为弈棋腾出路子。

4. 奕子。“摆先奕后”,即由后摆子的一方开棋。奕时应千方百计使自己的子,在纵线或横线上形成三子直线,这样,才可“喊三”。“喊三”一次,吃掉对方一子,将其拈出,这就叫“逢三吃子”。如此将对方的子吃完拈完,即为胜。

禽卵棋“禽卵棋”中的“O”象征着鸡鸭成群,禽卵累累。

(一)棋盘制作和棋子摆布,如图6所示。

(二)奕法为二人奕。双方各持三颗子,一人一次一步,可进可退,可左可右。将对方的三颗子完全困在“O”上,即为胜。如图7所示黑方为胜。

图6

图7

裤裆棋 寓意着老百姓缝补裤子,过着俭朴生活。

(一)棋盘制作和棋子摆布,如图8所示。

(二)奕法为二人奕。双方各持子二颗,轮流开棋,一人一步,可进可退,可左可右。开棋不得堵路,因该棋共5步,只有1步空位。若将对方二子逼得无路可走时,即为胜,如图9所示黑方。

图8

图9

乞丐棋“乞丐棋”,又称“讨口子棋”,寓意着三个乞丐经过曲曲弯弯的山间小道,你追我赶,争先恐后,赴庙赶斋,争当丐帮头目的全过程。

(一)棋盘制作和棋子摆布,如图10所示。棋盘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庙;第二部分是庙前石梯;第三部分是田间小道;第四部分是三个乞丐同行;第五部分是乞丐老大、老二、老三各持一根打狗棒。棋子共三颗,各拥一颗,为了便于区别,应形状或颜色各异。如图10中下方的“△”为老大用;“口”为老二用;“O”为老三用。

图10

(二)奕法为三人奕。先行抓阄或猜拳,以便确定老大、老二、老三的名次,老大占1、4、7数;老二占2、5、8数;老三占1、6、9数。奕时应注意五点:

1. 各准备三颗“发拳子”,可用小石子、草节等物制作。

2. 出“发拳子”时,应保密。可出一、二、三颗或空手,每次出多少“发拳子”自行揣定。出时“嘶一”三人同时放开拳头,将“发拳子”亮在手心上,加计其数,确定走棋者。如系1、4、7数,归老大走棋;如系2、5、8数,归老二走棋;如系3、6、9数,归老三走棋。出一次“发拳子”走一步棋。先走上“庙”的顶端,即为丐帮头目,名列第一,次之第二,再次第三。

3. 奕时由下至上,逐步向前。若遇后者追上前者,有碍前进步伐的子,叫“拦路子”,应捉下放回该着原处(起点)。

图11

图12

4. 棋中“田”的走法及其步骤,如图11所示。

5. 棋中“令”的走法其步骤,如图12所示。

和尚棋 寓意着长老和尚和门徒们在练武场上练武比武。

(一)棋盘制作和棋子摆布,如图13所示。棋盘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分是和尚庙,下部分是练武场。棋子分两种,大子1颗,代表“长老和尚”,小子16颗,代表“门徒”。

(二)奕法为二人奕。一方占1颗大子,另一方占16颗小子。一人次一步,可直、横、左、右走。先由小子一方开庙门,亦叫让路(如图13),再由大子一方出庙门,同时将直线上相邻右二小子吃掉,这叫作“和尚出门挑一挑”。大子对小子只能挑吃,每次挑吃二子;将小子挑吃只剩二子,无力赶大子进庙,即为大子胜。小子应尽可能地避免大子挑吃,想法围赶大子进“庙”,将大子逼到庙的顶端,即为小子胜。

图13

绷绷棋 棋盘近似过滤豆浆、粉水用的包帕和木架。寓意着农民自作凉粉、豆腐的自给自足生活。

(一)棋盘制作和棋子摆布,如图14所示。

图14

(二)奕法为二人奕。双方各持四颗子,轮流开棋,一人一步,一次一步,可进可退,可横可直。一方将另一方的一子逼困在棋盘的任一角尖上,使之无路可走时,就吃掉拈出,直至将对方的子吃光,即为胜。

算盘棋 算盘是先辈们的主要计算工具,民国时期南充地方私塾要教打算盘,先生要从拨珠手法、手指运用、珠算口诀教起。算盘棋是先生在教珠算时的辅助办法,流行甚广。

邀牛 邀牛也叫赶珠子,是最简单的训练拨珠技法。一般为两个人,也可多人对弈。对弈者相对而坐,将算盘横梁上下的算盘珠子,一次拨一珠,从左至右靠横梁,同时口中背念口诀:“一加一,退一还一。”若中途无错,先邀赶到右边最末一档为胜。如此邀赶,先到盘数多者为胜。此棋重在训练拨珠手法,为初学珠算的学生玩练。

一盘清 游戏者相对而坐,各持算盘,从左至右依次以算珠拨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共9个数,上格的两颗算珠每珠为五,下格每珠为一。走棋时,各自在自己的算盘上见一加一,见二加二,见三加三……边背念口诀边拨珠,心运手动,口脑并用:一上一,去一还一;二上二,去二还二;三上三,三下五去二成六,三上二去五还三;四上四,四下五去一,五上一去五还四;五加五,去五还五(可用上珠一为五,可用下珠五个);六加六,或上六(可用上下珠),退六还六;七上七,退七还七;八加八,八去二进一,八退一还二,还是八;九加九,九去一进一,九退一还一,还是九。通过上述口诀运算,加完后,这时算盘上仍然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共9个数。同一时间,口诀稔熟,拨珠准确无误,最先加完者为胜。“一盘清”棋重在背口诀和拨算珠,训练心口统一。也可四人六人分组进行。

三盘清 甲乙二人在算盘上从左至右依次拨出一至九共9位数。走棋时边背口诀边拨珠,认数加数,从一开始。第一盘:一加一,二加二,三加三,三下五去二;四加四,四下五去一;五加五,五去五进一;六加六,六上一去五进一;七加七,七上二去五进一;八加八,八去二进一;九加九,九去一进一。此时算盘上的数从左至右为二、四、六、八,一、二、七、八。第二盘仍然见数加数,第三盘亦然。最后得到的数为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数字从左至右刚好颠倒。无错者为胜。

七盘清 七盘清与三盘清的区别是:三盘清是见数加数,七盘清是见桥(档)加桥。先在算盘上从左至右拨好一至九共9个数,走时关键是记清桥数,一桥每盘只能加一,二桥只能加二,三桥只能加三……九桥加九。如此反复七次,这时算盘上数是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刚好颠倒。规则是边拨边背口诀,既快又无错者为胜。

划拳行令 南充城乡酒席场合,人们往往都要划拳行令,以论输赢,营造饮酒尽兴的气氛,这也是中华传统酒文化的独特现象。

“划拳”一般是在酒过半酣时,酒席上饮酒之人已经都在微醺状态中,往往豪气上来,为劝客多饮,或互相比拼酒量,划拳就开始了。划拳时,是两人对划,先各斟一杯酒,以划拳的输赢来定谁喝。首先,都将手握成拳状,或者互相出掌相击,随即则开始喊叫,边喊叫边变换手势,精于此道的人,大都反应敏捷。喊词是从“一”到“十”;但叫法却有多种变化,如叫“一”,可以直接呼“一”,或称“独一根”,或称“幺妹生得乖”……可以代表“一”;如叫“二”,除可以直呼“二”外,还有“哥俩好”“兄弟好”“二红喜”等;如叫“三”,有叫“三桃园”“三元”“三星”等;叫“四”,一般的叫法“四红喜”“四季财”;叫“五”有“五魁首”“五经魁”;叫“六”又有“六六顺”;叫“七”则呼为“七个巧”;“八”则呼为“八匹马”“八仙过海”;“九”则呼“久九久”;“十”则呼为“十全十美”或“全打开”等。划拳时,随着喊声,双手便挥拳伸掌,手指伸屈,口里连珠炮高呼,“独一根呀”“二红喜呀”“三桃园呀”……如果喊出之数是两人伸出手指数之和,则喊者胜,另一方为负,负方就会被罚酒。若喊出数不是二人伸指之和,喊者未喊中对方,则喊者败,也会被罚酒。如果有一方连输三局,则又换人接着再划。划拳为一般老百姓所青睐。而文人雅士则多以行“酒令”来助酒兴,一般由一个人先出一字,在场诸士则以此字为令,按其韵而作“四言八句”,甚至作诗句来接令,若作不出来,或不合字韵者,为输,便被罚酒。另有一种划“棒棒拳”的,即两人用筷子互击,喊叫为“棒棒棒棒棒”,“棒棒棒鸡”,“棒棒棒虫”,“棒棒棒虎”,输赢依次为“鸡吃虫”“虎吃鸡”“棒打虎”“虫蛀棒”,以此相克来助饭兴酒。往往在字新行令之中,客人们会被喝得飘飘然而不知所以然来。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酒楼装饰的隐秘性,高声喧叫划拳的在一般高档酒店已不鲜见,但在一些中低档酒店,特别是坝坝席上,划拳之声依然未绝。

划甘蔗“划甘蔗”也曾经是南充民间游艺之一,所谓“划”就是将“甘蔗”用刀“劈”开。在南充,20世纪30至60年代,不论是成年人还是小孩,都十分爱玩这种游戏。那个时候,南充沿嘉陵江两岸盛产一种白甘蔗,表面呈青白色,节巴比红甘蔗长,蔗身细长,最粗直径不会超过一公分,由于节巴长,蔗身细而富有弹性,所以很适合来“划”。

“划甘蔗”的游戏可以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多人参与,一般都选择在有贩卖甘蔗的摊子旁,那时这种甘蔗只卖壹分钱一根,参加划甘蔗的人先与小贩讲好,谁输谁给钱,此时通过“喔嘿”或“叮”决出第一、第二等秩序。这时,便有人从附近家中端来一根条凳,“划甘蔗”的就站在条凳上,手中拿刀,有弯刀、菜刀、水果刀等不论; 然后在小贩那里拿上根甘蔗,去掉蔗尖,用刀 (绝不能用手接触甘蔗的任何部位) 慢慢地仔细将甘蔗平衡稳定,在手拿走的过程中,瞅准时机,猛地起刀向甘蔗顶部往下劈去 (如劈柴般),这时只听得“咔嚓”的一声,从甘蔗的顶部往下就会被劈去一块而掉落地下,这时,站在凳子上的人及参与游戏的人便会一拥而上,有的孩子就会去哄抢掉在地上的那块甘蔗皮,俗称“豁皮”。参加游戏的人就会见证劈掉甘蔗皮处的长度,一旦认定无异议,那么就会将这节“划定”的甘蔗从掉皮处砍下,就归“划甘蔗”的人所有; 然后又接着往下重复,最后以得到的甘蔗皮的长度来定输赢,最短的付钱买单,最多也不过一角钱。“划甘蔗”还会规定花样,比如要用刀在空中挽几个花后,才能向下劈,往往等不到空中的花挽完,甘蔗便倒地了。所以这种空中挽花划甘蔗的玩法难度是比较大的。有的刀法好的人,可以连挽几个花,而且还能一刀从头劈到根部,“划甘蔗”的行话又叫“分篼”“头卦”,这是“划甘蔗”中的最高功夫,一般人很难做到。那时,不论节日,还是平时,只要是甘蔗收获上市的季节,在南充境内县域、场镇的公园、影剧院门前,街头,院坝,都会看见“划甘蔗”的人群,特别是小孩子奋不顾身地哄抢“豁皮”吃的场面,更是令人觉得趣味十足。也有划“红甘蔗”的,因“红甘蔗”粗壮,比起“白甘蔗”容易平衡稳定,而直立持久,也好落刀,但“红甘蔗”比“白甘蔗”价格贵几倍,所以一般都是成年人玩,而大众化的“划甘蔗”还是以“白甘蔗”为主体。如今,“划甘蔗”的游艺习俗已被淘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