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天神 天神俗称天老爷,又称苍天、上苍。对苍天的祭拜起源于上古时代。古人把茫茫太空看得至高无上,从直观感受中认为是“天帝”在主宰世界。后来,道教出现并广为传播,天帝便演变成“玉皇大帝”,其地位越来越高,最终成为各路神仙的统帅。人们认为,玉皇大帝不仅总揽三界(天上、人间和阴间)的一切大权,还执掌着人的福、禄、寿、喜,所以老百姓很崇拜玉皇大帝,对王母娘娘也非常敬重,流传着诸多有关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的故事。
南充民间祭拜天神的形式很多。第一种形式是家庭祭祀。城市和农村每家的堂屋神龛正中,都供有“天地君亲师”大牌位,第一神灵就是天。一切祭祀活动进行之始,都要先祭拜天神。人们正月初一子时,都要“发天祝”,由老辈家长在堂屋门外院坝中点香蜡、化纸钱,敬拜天神,祝愿天老爷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阖府吉祥安康。第二种形式是农事祭祀。农村在春种时,总要在田头烧香,先祭拜天老爷,秋收后先要敬请天神“尝新”。第三种形式是“点天灯”。这一习俗兴起于明末清初,由于当时天灾人祸层出不穷,人们以“点天灯”的形式,祈求“天老爷”的福佑。“天灯”的活动一般是大年三十晚上开始,一直要点到正月十五为止。祭祀方法很简单,于家门外的院中,或交叉于田垅之间的十字路口,竖立一根修长的中等柏树,树顶端置一短横木,加斜撑钉牢,横木端部安一小滑轮,中贯绳索,索端缚一灯架,架内置油碗,索另一端拴于所植树竿与人腰所钉的钉上使之可以升降自如。灯架加油纸罩以避风吹熄灯火。这种点“天灯”的祭祀活动,在南充各地都曾流行,南部县升钟、大桥、建兴等地浓烈久远。近年来,南充各地在春节期间所放的“孔明灯”就是放“天灯”习俗的一种。
南充人对天神的信仰崇拜不仅产生了人们直接对天的敬畏和祭祀,同时也衍生出了大量习俗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传统的俗语如“苍天有眼”“人没看见天看见”“天网恢恢”“遭天杀”“人饶天不饶”“早完钱粮不怕官,孝敬父母不怕天”。如遇突发事件吉凶难测的时候,就要到院坝中,头仰望天空,口里祈祷:“老天爷,保佑我们平安吧!”当邻里亲朋之间发生某些误会时,被误会的一方如果百口莫辩时,会当众提议,双方一齐到露天坝去,当着青天赌咒发誓:“如有欺诈,天打雷劈,遭天杀!”民间称一些清廉公正的官员为“青天大老爷”。这时,人们又把作为天神象征的玉皇当作主持公道、明辨是非的万能之神。
祭地神 地神,又称社神,是与天神崇拜相对应的,是人类对大地的崇拜与敬仰。祭地是对土地的崇拜,是原始宗教的普遍现象。
南充境内的人们对大地的崇拜着重体现在对土地神的崇拜上。土地神之所以称为“社神”,据 《孝经援神契》 注:“社乃土地之主,封土以为社。”民间称社神为“土地公公”。社神与掌管五谷的稷神合称为“社稷之神”。过去,无论是城市乡村,乃至荒谷野径,都有土地庙,人们信奉土地,并号为乡神,村巷处处奉之,或凿一石室,或搭一木房,大多都有塑像,土地公皆须发皓然,土地婆则高髻云环。也有不塑像的用尺许长木板题字以某地曰“某土地”。土地的称呼因所司神职的异同而不一:有花园土地,所司职为小儿消灾,民间在花园祭奉;有长生土地,为家堂所祀;庙门土地,为寺庙门前祀之;有青苗土地为农人所祀,山区的农民在每年的七八月祭祀,平地的农民在每年的四五月祭祀。一般祭品有香蜡纸钱,也有敬雄鸡、酒肴的。而祭祀青苗土地,则以白纸钱供于田垄上祭拜。南充民间也有在祭祀土地求子的。如有求有应的,妇人一旦有孕,则要家里专门饲养雄鸡一只,酿酒一瓮,待生下孩子数月后,妇人带上专饲的雄鸡,专酿制的酒,并带锅、柴至土地公婆像前祭祀,将雄鸡在像前宰杀,取鸡毛血祭之,然后支灶架锅,燃薪烹煮,煮熟后再向土地公婆陈献,然后再拜。此时还有一些祭祀的人也相随叩拜,拜完则男女杂坐一起将带去的祭品吃光饮完。妇人此时要怀抱婴儿向人们参拜完后,与丈夫一起回家。相传如果有违这一祭礼,则其孩子不好养。
南充自古以来境内就有“拜社”的习俗。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公认是土地神的生日。这天,人们携家带口到土地庙,给土地神奉上香蜡纸烛,顶礼膜拜。当天还要举行盛大的“社日”活动,放社火,耍龙舞狮,拜土地神成为一种全民性活动。
近代,开展“社日”活动逐渐消亡,但人们出于对大地的敬仰,仍在一些山道路口,建起简陋的土地庙,塑上土地神像,路人经过或作揖或磕头或心中默默祈祷,以感谢大地母亲赐予人们美好生活。
祭月神 月神,就是月亮。人们把月亮视为很纯洁的神,且按美丽女神而加以崇拜。在远古时候,人们就有拜月的习惯。人们总把新月和满月视为吉祥,把月亏当作不吉利。每到夏秋,丰收的喜悦使川北农民有一种幸福感,便在月圆夜晚,坐在院坝聊天,老人给孩子们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而在月亏的夜晚,一般是不愿出来的。认为月神正在遭受折难,会给人们带来不吉,所以就避凶趋吉。特别是发生月食现象时,许多农妇都会惊恐惧怕,大呼小叫,相互告之,说是“天狗吃月”了,赶快解救月亮女神,于是,各家农户都拿着铜盆铁锅,站在院坝中用力敲打,以期用震天的声音惊动天帝,让天帝赶快让月亮出来。当月食过后,月亮重放辉芒时,人们会十分欣喜,都觉得为救月神献出过一份诚心。
每年中秋节,南充民间不少人都举行祭月、拜月仪式,一般多由青年妇女进行跪拜,因月属阴,阴阳不能互犯。人们把糍粑、月饼摆在院坝里,再点上香,让香烟袅袅上升,通知月神来领取贡品。对于婚后久未生育的妇女,一些家长还会唆使小孩去“偷瓜”,将偷来的瓜放于该女子的床上,以寓日后好怀孕。此外,还会选择成熟的大柚一个,遍插细香点燃后,或挂于树上,或用竹挑起、高高举起,在皓月当空的夜晚,敲锣打鼓、载歌载舞,以愉悦月神。这种祭月的习俗,至今仍在南充延续。
祭雨神 南充许多年份都有干旱,有的时段是十年九旱,甚至春旱接夏旱,夏旱连秋旱。人们惧怕旱魔,就求助于雨神的庇护,南充民间对雨神的祭祀最勤。
关于雨神的形象,说法各有不同,远在殷商时期,西周时称雨师。有的说雨神是一只神鸟,名叫“商羊”,独脚,形体会变,能大能小;有的说雨神就是龙王,玉皇大帝令它掌管人间的布雨施霖;也有的说雨神是仙人赤松子,道教把赤松子封为雨神,其形象古怪,黄毛,赤脚,头发蓬乱。而在南充广大农村,大多数人是信仰龙王,祈求龙王降雨的风俗曾十分盛行。
遇到久旱不雨,不但官府举行祭祀雨神的典礼,南充民间百姓也要举行各种仪式祭拜雨神。里人在本村最年长者的带领下,用竹条编成龙王的形象,用纸糊后画成龙王像,用竹竿做成轿子,抬着龙王祈雨,跟在后面的一群人带着各种供品,同在村中田间巡游,人们还一边走、一边敲锣打鼓。同时,请当地端公或道士来作法事。巡游结束后,要把龙王“请”到庙里或村民比较集中的院子里,点上香烛,燃放鞭炮,人们齐齐跪下,向龙王三跪九拜,齐呼“龙王爷,救救我们,赶快下雨吧”。此外还有撵旱魃,举火把游行后将其投入河中等祭祀仪式,以求雨神早降甘霖。俗话说:久旱必有久雨。干旱发生一定时段后,就有可能下雨。有时在人们祈求雨神之后不久,就降雨了。人们便把这种自然现象归于雨神显灵,因而雨神的灵验就被人们所认同,拜神求雨就成为遭遇干旱后祈望下雨的一种习俗。
祭雷神 雷神和电神是两个不同的神,但又有着密切的关系。雷神俗称为“雷公”,电神被叫作“电母”。俗传他们是一对夫妻,各拿一面镜子,行使着各自的职能。对雷神的崇拜,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现象,南充也不例外。
民间曾经给雷神赋予多种职能,但人们最熟知的只有两个:一是雷神也配合雨神,成为一位重要的行雨之神。所以,不少地方求雨时既祭祀龙王爷,也朝拜雷公菩萨。二是雷神负责惩罚恶人恶行。人们认为雷公有辨别善恶的能力,能够主持正义,敢于替天行罚。如果某人遭雷击死亡,民间就认为此人忤逆不孝,或作恶多端,而遭到“雷打火烧”;若某人自认为被冤枉而为自证清白,就会当面赌咒说:“如果本人如何如何,遭雷打!”
过去南充境内的一些寺庙里供奉有雷公、电母的塑像。民间平时不经常拜雷神,只是在天旱求雨时要祈祭雷神布云施雨。当暴雨来临,天空发生雷鸣电闪时,人们会作揖磕头,祈求雷公保佑全家平安。特别是那些作了恶事,而心中产生恐惧、害怕受到雷神惩罚的人,更是在雷雨天气祈求雷公、电母饶恕他们。有的人遭雷击后,人们还会引发许多议论。
祭石神 人们对石头的崇拜是一种最原始的信仰。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石神崇拜,比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的传说,都显示出石头的巨大威力。南充境内的人们对石神的崇拜,主要是崇拜“石敢当”,又称为“泰山石敢当”(参见“居住习俗”一节)。
祭祖先 祭拜祖先在中国民间信仰中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更有极为重要的社会含义,它既是氏族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本族人“敬宗收族”的民间习俗。古人相信,人死了是有灵魂的,祖先们的灵魂永远存在,并且能以不同的方式对后代子孙的生活产生影响。人们对祖先崇拜具有双重心理:一是缅怀祖先,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与感恩;二是祈求祖先保佑家庭人丁兴旺,经济发达,生活幸福。所以,人们会怀着对祖宗虔诚、感恩、崇拜和祈祷的心来拜祭自己的祖先。因而在南充民间信仰的诸多神灵中,祖先神灵受重视的程度最高,接受的祭祀最多。
南充民间祭祖先有四种方式,一是家祭,二是墓祭,三是祠祭,四是庙祭。前三种属民间风俗,后一种属政府或社团行为,比如祭川主,各地都建有川主庙,旧时祭祀时,皆由政界要员或地方绅士主办,民众参加即可。家祭,是在住宅的堂屋里进行的,是南充城乡人民最主要的祭祖方式。旧时,每家每户住宅都设有堂屋,堂屋的神龛上都供奉有列祖列宗的牌位,龛正中贴写有“天地君亲师”,两侧一般写有“古今神祇,历代昭穆”或“某氏历代穆袒”“古今文武神衹”等。家祭比较方便,尤其是较为贫困的城乡居民,由于家祭不讲排场,家中“打牙祭”也可把祖先祭拜了。其方法很简单,无须过多的祭品。墓祭,就是在祖先坟墓前祭祀,墓祭也要供奉肉食果品,并烧钱化纸。祠祭,指本族人对开宗祖先的祭祀,往往都会办得隆重。特别是族中有了大喜事,如族人中了进士、举人,受封了官职或升了官位,发了大财,便会到祠堂举行祭告先祖的祠祭。到时,族人们都会出钱购物办宴,请族长出面,聚集全族人在祠堂祭祀。鞭炮鸣响过后,由族长带领全体族人,在乐器队的伴奏中,对本族先祖行“三牲礼”(供以牛、羊、猪三牲头和肉),敬“三献礼”(献爵、献帛、献馔),以及奉“三巡酒”之礼,祈祷先祖之灵保佑后人的富贵绵长。祭祀完毕,还要请大戏班子唱几折戏,引得附近的居民同来观看。
祭亡灵 农历七月十五日,一个奇特的传统节日,民间老百姓称它为“七月半”,道教则称为“中元节”,佛教信徒则称它是“盂兰会”,儒家则说是“孝义之节”,南充民间俗称为“鬼节”,是南充城乡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节日的主要活动是祭奉祖宗及家中亡灵。(www.daowen.com)
祭灶神 南充民间供奉灶神的习俗由来已久。灶神又称为“灶君”“灶王”“灶王爷”“灶君菩萨”“灶神菩萨”。
灶神是火神演化而来的。人类的原始信仰是火,火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因而,人们对火的崇拜根深蒂固。火神到了民间,就演化为灶神。灶神的原始形象是女性,这是由于自古以来,灶一直由家庭中最有权威的妇女掌管着。
传说灶神是昆仑山上的一位老母,名叫“种火老母之君”,专门管理人间的住宅,记录每家的善恶,半夜时上奏天庭。汉代以后,又出现了男灶神。《淮南子》 载“黄帝作灶,死为灶神”;又说“炎帝于火,死而为灶”。因此,人们把中华民族的两大始祖黄帝、炎帝都尊为灶神。灶神的职能有两方面:一是家庭的保护神。他为家人驱赶或责罚鬼魅,使鬼魔不敢来害人,保护全家人健康平安。二是家庭的监察神。他监察一家人的善恶,定期上报天庭,天帝根据灶神的报告,决定对这家人的或奖或惩,或赐吉祥,或降灾难,或减少阳寿。灶神的职能就是惩恶扬善,劝人为善。
祭灶神的程序,分为“送灶”和“接灶”。
送灶是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传说这天是灶神上天之日。人们在腊月二十三日晚上十一时至二十四日凌晨一时,要送灶王爷回天庭。说是这时灶神菩萨要上天去述职,并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当年的善恶和生活情况,作为天帝对这家人惩恶扬善的依据。因而,在送灶之时,要在厨房的灶边摆一张长凳,放这家人供奉的瓜果、糕点等素食,点燃香、蜡、纸钱后,由这家的主妇祷告灶神,忏悔一年来自己的过失。有的还用醪糟、糖糯米饭之类的甜黏食品来供奉灶神,希望灶神吃了甜食嘴巴会甜,在天帝面前汇报时会多说好话。同时甜食富有黏性,可以封住灶王爷的嘴巴,防止他老人家在天上说这家人的坏话。此外,在送灶神的同时,还要烧“灶书”(内容尽是请求玉皇大帝赐福百姓的话)。把灶神送走后,便开始打扬尘,即搞厨房的清洁,以干净明亮的厨房迎接灶神从天庭归来。
接灶是在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晚上,同样在厨房内进行,依然供奉瓜果、糕点等素食。由于是过年,得适当增加些品种和酒水。在烧化香蜡纸钱之后,家庭主妇还必须说些乞求保佑和感谢的话。民间有这样的传说,依从了主人家的心愿,灶神菩萨上天替这家人祈福回来,这家人应该办上一桌丰盛的酒筵来感谢,可这天正是诸神下界视察民间的善恶和生活好坏的时候,这家主妇害怕奉了荤菜,要犯菩萨的忌,让其他神祇看到就不好了,所以只能素供;而且全家人还要在正月初一天吃素,不开五荤,不伤生命,使其他神灵回天述命时,不至于说这家人好过了头,心有不善,玉皇大帝才好给这家人赐福延寿。
过去,南充从湖广来的移民较多,他们的祖先把老风俗也带了过来,因此在接灶之后还要祭灶。祭灶分大祭和小祭,大祭三至五年一次,小祭每年一次。同时,要请“端公”来祈神。“大祭”以小猪一头、公鸡一只作为祭品。“小祭”以公鸡一只、猪肉一斤作为祭品。祭灶时,妇女不能留在家中,说是女主人在家,灶王不敢出来领祭。
按风俗,灶神对人的生活行为起有监督的作用,人们通过“送灶”“接灶”等祭祀活动来净化心灵,弘扬善举,并增强了厨房及家庭环境的卫生,对于身心健康大有好处。所以,在南充人民的传统习俗中,这一风俗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至今依然风行。
祭财神 财神是最受人们欢迎的一个神,它是一家人的经济保护神,也是生意人的致富庇护神。过去,南充境内各地不仅修有财神庙、财神楼,而且大多数家庭都要供奉财神,生意人对财神供奉得特别虔诚,祈望利市发财,企求财源广进。
财神可分为文财神和武财神。文财神中最流行的有比干、范蠡,武财神有赵公明和关公。过去,南充的习俗,要将财神爷请入堂屋的神龛之上长期祀奉(也有在自己商铺内设龛祀奉的),似乎这样才能受到财神爷恩赐。所以,往往新建房屋之后,特别是经商的人家,请道士来安家神之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要另备纸钱和猪头三牲,由道士祈求祖师,告请赵公元帅的神灵来家供奉。这一举动,在过去称之为“迎财神”。早年,南充的商帮还会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七月二十一、七月二十三举办“财神”会,举行祭祀活动,大家交流商业行情,互通有无,会办酒席尽兴方散。也有的地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但不办会。这些习俗南充解放后被革除。
现在,在南充城乡商店、酒肆等生意场所,几乎随处可见供奉财神的现象。商家多把财神放在最显眼的高处,燃烛焚香,早晚都要去拜上几拜,一是感谢财神爷给自己带来红火生意和滚滚财源,二是祈请财神爷一如既往地继续关照,保佑自己生意兴隆,财源茂盛。而今有的庙宇里,也供奉有财神的塑像,供一些普通百姓前往祈求自己财运亨通。
祭门神 门神是南充民间最流行的神祇之一。门神的来历,可追溯到远古时代祭祀门户和挂桃人的习俗。最早的门神是两个桃人,他们分别是神荼、郁垒。传说中的两位门神形象十分威武凶猛,他们奉命把守鬼门,发现有害人的恶魔,就马上用绳索捆绑起来,送去喂老虎,所以妖魔鬼怪见到门神就胆战心惊。由于雕桃树比较麻烦,后来就简化为在桃木板上画出门神像,将桃板钉在门上,故称之为“桃符”。每到年关就要更换门神像,古诗“总把新桃换旧符”,指的就是换门神挂像。在其后的历史发展中,门神形象发生了变化,唐朝时人们开始以秦琼、尉迟恭的画像作为门神(秦琼、尉迟恭是唐代开国元勋,相传二人能帮助唐太宗解除噩梦之苦,所以他们的画像也能驱恶魔,由此从宫廷流传到民间)。此后,门神像还增加赵云、马超、孙膑、庞涓、萧何、韩信等,功能都是驱魔除妖。再后来,又增加了文官门神和祈福门神,以表达人们祈盼升官发财、福寿绵延的愿望。过去在贴门神像时,还要举行祭祀仪式,供奉祭品,并焚香叩拜。
现在,贴门神的习俗依然流行,门神的形象也多彩纷呈,门神不仅是一种信奉,更多的是贴门神画像作为一种年画艺术来欣赏。
祭坛神 在家中供坛神(俗称安坛神)、祭坛神(俗称庆坛),是南充农村流行的一种民俗。据说,家中安了“坛神”可以辟邪,确保家人四季平安。于是,旧时的南充城乡(尤其是农村)家家户户在建修木结构房屋时,都要请木匠在堂屋正中壁上做一个内凹的壁龛来供神,俗名叫“神龛”。神龛分为上龛和下龛,上龛供奉天地君亲(即死去的历代先祖、父母)师的灵位和儒、释、道宗师的神位,下龛供奉土地神和坛神。大多数人家供坛神是在下龛放一个塑像(或一种标志),以便到时祭祀。农村人发生口角时,往往要说“你是坛神变的,要把你庆倒( ‘庆到’:土话,意为 ‘监视着’ 或 ‘看顾着’ )才安逸,不庆你就要作怪”。传说坛神做事认真负责,却因为气量小,什么事都要斤斤计较,因此上司给他的职位很低(其职如管家)。成了神后,虽然是个很小的神,却以老爷位置自居,因而有的地方对他庆祭时,尊称为“庆老爷”。由于坛神小气而难伺候,所以有的家庭就不供坛神。据说那些出了秀才、举人的家庭,有了功名之后,坛神也惹不起,不敢随便作祟。
家里供了坛神,就如在阴间请了个驱鬼辟邪的护院,所以必须适时对他祭祀。否则,他会像做了工没得到报酬一样,反而使这家人不得安宁。至于庆坛神的规矩,一般是一年一小庆,三年一大庆。也有家里人出现重症或太不吉利的事件,认为闯到鬼邪而庆坛的。
祭坛神要请巫师来家作法。巫师先请坛神出门去,再请进屋安好为止。祭坛神时,把主人一家都要叫醒,如果小孩睡着了不喊醒他,今后的头脑就不会清醒。祭坛神的规模按大小决定,大祭要请三个巫师,做三天法事;小祭请一个巫师,做一天法事。即便某人家境贫穷,但最少三年也要作一次小祭。
祭花神 花神又被称为“百花仙子”“花王”“花魁”。而不同的品种又有各自的花神,如牡丹仙子、芙蓉仙子、菊花仙子、杜鹃仙子等。相传农历二月十二,是花神的生日。旧时的这天,南充就有“赶花会”的习惯,人们扶老携幼,外出游玩赏花。过去,没有专门的鲜花市场,就以赶花会为载体,进行花苗、花枝等交易。二月十二这天,在集市上,也有的在寺庙里,举行“赶花会”的活动。种花人会把自己种植的各种花展示出来让人欣赏,并供买花者选购。一些在大路旁居住的人家,也会把自己精心培育的花木摆放在门口,请过路人和客人观赏,花的主人则得意扬扬地享受着赏花人的赞美和祝福。
拜花神没有专门的祭祀仪式,因为花神的直观形象就是百花仙子。人们信仰花神主要是表现在对花的喜爱和呵护,古人相信花有灵魂,因而人们不仅养花、爱花,还有进一步的敬花、供花。信仰花神,其实就是信仰美丽,信仰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